世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中国教育论文

世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中国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制度世纪变革回顾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制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2)01-0065-07

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最重要的外在形式和核心内容,是教育政策的最重要表现。任何教育改革,都会同时影响和变革教育制度。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贯穿一个世纪来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之中。在走向新世纪之际,探讨中国教育制度的世纪变革是很有意义的。

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世纪初成

(一)在革命中寻求新生——从兴学堂到立学制

中国教育起源很早,但现代教育制度却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1860年后,洋务教育迅速兴起,总办张之洞更是言必称学堂,他认为办洋务教育与挽大清帝国之将倾有重大干系,要办到全国无地无学堂,甚至办到了日本。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下,学堂变成了科举的附属品,任何人都必须学完“四书五经”的“中学”之后,方可进新式学堂,而且最后还必须要给“科举出身”才有出路,否则一文不值。由于洋务教育不建立学制,只办几所大学堂,最终生源枯竭。

洋务教育的失败,使维新派认识到变革封建教育制度之重要性,遂大力鼓吹废科举而立学制。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就提出废八股定学制等新教育思想,后在《请开学校折》中系统阐明了这种自小学至大学的新教育制度,还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梁启超也在《教育政策协议》中,参照日本学制,设计了一个分4段的教育制度。

维新变革运动很快失败,但是改革学制乃历史潮流,晚清在一片变革浪潮中开始研制学制。

实际上在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意味着中国开始从模仿采借走向营制自己教育制度的道路。中国第一个学制于1902年8月15日颁布,称“壬寅学制”,但未推行。1904年1月13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了第二个学制,史称“癸卯学制”。该学制仿照日本1900年学制,但套入了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封建衣钵。该学制的颁布,宣告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初成和推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行将寿终正寝。癸卯学制共分3段7级:第一段为3级,即蒙学院4年,初等小学7岁入学读5年,高等小学4年,共13年;第二段为初级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段为3级,即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共约11-12年。

癸卯学制最大特点是突出了“中体”为上的办学方针,读经在小学达2/3,中学达1/3以上;并根据其毕业对等奖给“科举”出身,清政府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如高等小学堂毕业者,奖以廪生等出身;中学堂等毕业者,分别奖以贡生、岁贡等出身,可授州制、府经、主簿或教授、教谕等职;等等。这样就使学校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同流合污。1905年废科举制后,“给出身”还延续了很久。

(二)在变革中探索发展——从改学制到正规化

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3日孙中山成立共和政府,同年颁布新学制,次年再修改,后总称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也分3段,第一段为2级:初小4年(7岁入学),高小3年;第二段为中学校4年;第三段为2级:预科3年,本科4年。儿童从7岁入学到大学本科毕业,共18学年。该学制仍仿日本学制,但与癸卯学制相比,该学制年限已缩短,废弃了封建性忠君的教育宗旨,强调培养健全的国民为目标;保障女子受教育之权利;剔除了读经内容,加强了科技科目。该学制实乃为积数十年教育变革成果而实现的一次质的转变,是从封建教育走向民主教育的一重大成果。

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推动下,1915年4月湖南省教育学会发起学制改革,提出《改革学校系统案》,同年第一届全国教育学联合会把这一方案提请各省讨论,经反复研讨,直到1921年10月第七届全国教育学会联合会在广州召开,在10个方案中选出广东省提交的方案,修改后于1922年11月2日由北洋政府以《学校系统改革案》颁布,称新学制或“壬戊学制”。新学制实现了从仿日转向学欧美的开端,学制提出的七项标准,充分表达了资本主义的教育精神。

1922年学制小学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称“六、三、三制”。幼儿园称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分初小4年和高小2年两段;中等教育分初、高级2段;高中与大学衔接。初级中学为普通教育,但也可兼设职业科,高级中学可设普通及各职业科。高等教育4-6年,其中专门学校3年以上。儿童6岁入学。

这个学制最大突破有:其一是小学与中学分段相对合理,特别是小学分初小、高小,适合不同地区普及教育的需要;其二是中学6年分两段,取消预科,使中学任务更加明确;其三是在中学实行分科制与学分制并举;其四,学制颁布后,国民政府还颁布了如《专科学校规程》、《大学组织法》、《私立学校规程》、《小学法》、《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幼稚园规程》等一系列法规,从而使中国教育制度逐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

这个学制沿用到1949年,其间中国教育经历了国内第一、二次战争,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战争,产生包括日占区教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都实行了不同的学制,不过时间并不长,其主流仍然是1922年的学制。

(三)在转型中创新制度——从学苏联到建特色学制

建国后,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一是建国初对学制的修订,1951年10月1日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保留了“六、三、三、四制”的学制,新增了两个工农速成学校和业余学校两个系统,并颁布各类办学规章,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基础。二是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发展阶段的学制改革,从学苏联、建立高考制度到半工半读制度、五年、七年、九年或十年一贯制等学制改革实验,直到1961年颁布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个条例后方得到整饬,基本上恢复“六、三、三、四制”。三是“文革”时期的学制改革,教育在形式上得到了普及,但质量很低,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制度也被任意改变,“文革”留下了一个非常悲痛的教训。四是1978年开启的新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和发展,对中国教育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科学探索,制定了较系统的教育法规,如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基本上建立起一套体制多元、层次多样、结构合理、从幼儿园到博士后教育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此外,还有台湾、香港、澳门的学制变革,本文不列入讨论。

从100多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可见,中国教育制度从初萌到颁行新的学制,从模仿日本,吸收美欧,再到学习苏联,从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学制系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到目前为至,中国教育制度基本上仍以“六、三、三、四制”为主体,有人认为这是抄袭美国学制,其实这并不尽然。的确,“六、三、三、四制”最早为美国所采用,但是直到现在,美国的学制也不是统一的,当时能选择这一学制,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乱和多次废改,这应当是中国教育在借鉴西方学制经验上通过探索形成的,而且在上百年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充实。这决不是单用抄袭所能说明的。

二、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分析

中国教育制度在近百年发展中,几经变革,已经形成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和多元体制的教育系统。

(一)制度结构分析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教育制度已发展起自己特色的结构。

初等教育由两种类型组成、一是普通小学,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6年。全日制小学的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新一代,使他们为接受中等教育打下基础。二是成人初等学校,主要是学习语文、算术两科,属扫盲班,招收文盲、半文盲,以学会2000个字为目标。

中等教育分初中与高中,学制各3年,其中初中属普及义务教育范围,有4类学校:一是全日制普通中学,一般3年,主要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和培养劳动后备力量;二是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学制2-4年。三是职业中学,培养高一级同类院校新生和有技术的生产者;四是业余中学,是业余时间接受初中教育的机构。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高中教育制度由3种类型学校组成,即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任何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实际,报考相应学校。

普通高中有多重任务,主要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学生经3年严格学术性学习,通过高考统考,进入相应高校学习。近年来许多普通高中也注意培养学生技能,使学生在考不取高校时能胜任某方面工作。

职业高中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除讲授一般学术文化课外,重点进行技术训练,学生毕业后,以就业为主,也可报考高一级的职业技术学院或对口专业的院校。以上两类学校归普通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认可的专业教育机构,学生毕业后可统一分配工作。分招收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两类学校:一类是技工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工人,归劳动部门管理;一类是中等专业学校,如师范、航运、粮食学校等,培养小学教师和中等技术人员以及基层工作人员,归普通教育厅或高等教育厅管理。

高等教育阶段主要分3级:即专科、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专科教育分2或3年制两种,几乎包含了师范、农、林、医、矿冶等所有行业,也有招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专科师范教育,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本科教育是高教中最基本的教育层次,一般为4年,医科等特殊专业为5-6年。成人高校从专科毕业生中招收全日制本科生,学制一般2-3年,非“全日制”学习要3-4年。研究生教育中又分专业学位、学术性学位两类,硕土和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后教育3级。高等教育类型也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分;而全日制高教中又分为全日制计划招生、全日制委托培养、全日制普通教育和全日制成人教育。例如,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为全日制普通高校,而各种教育学院、干部管理学院等则属成人高校,前者招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也部分招收在职者),颁发学位;而后者则招收在职人员进行正规培训,不能颁发学位。此外,还有各种高校的非全日制计划招生和计划外招生;非全日制教育体系中有各种院校举办的成人教育,有函授教育以及自学考试等。

(二)制度演变分析

从近百年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重要特征:

1.教育制度随社会发展而变革。以上列出的教育制度变革片断,仅仅是见诸版本较多、有较大影响的几个重要的学制,如果详细考察,就会注意到,中国教育制度变革之频繁为各国少见。每每政治变更或经济改革,人们会立即想到或推出新的教育改革,其中尤以制度改革为甚。辛亥革命以后是这样,“五四”运动后也是这样,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体系。在国内战争及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根据地、国民党管辖区、日本侵略者占领区都分别实行不同的教育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推行另一种教育制度。从所接触的文献看,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学制不下20种。可见,教育制度与社会的变迁有极其紧密的联系,研究中国教育制度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现实。

2.初等教育学制由长变短,义务教育由短变长。从中国学制演进可见,最早的壬寅学制中初等教育为10年,癸卯学制为9年,还不包括幼儿教育在其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初等教育年限也变为7年、6年甚至5年。而另一方面,普及义务教育却从初期的4年,到50年代的6年,80年代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要求要达到9年,进入新世纪,中国许多地区正向12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深圳市提出普及15年教育的新目标。可以预料,中国人受教育年限将越来越长。

3.高中教育年限由长变短。百年教育制度演变历程可见,高中阶段教育制度有3大演变特征:从起初大学堂和预科类较为模糊的划分的徘徊之中不断明晰起来,由起初不大明显的阶段划分到较为明确的阶段划分,由较长年限逐步到较短年限。直到1922年引进美国学制,才把高中教育定为3年,但由于缺乏对高中学制的研究,其目的、任务和课程体系当时都不甚明确,尔后经过多次反复,才对高中教育的任务有了真正的认识。近半个多世纪来教育制度几经变革,但高中教育阶段三年制始终不变。

4.本科四年制成为高教制度的主轴。在中国百年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另一成果和经验是,建立了以四年制大学本科为主轴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实践证明,正是四年制本科的确立,既使中国大中小学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也从而使高等教育制度派生出层次多样的办学体系。实践也证明,大学四年制本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个青年人得以完成思想成熟的适当时限,也有利于接受一门系统的高等学科知识。在预科中度过一年和在高等学校中学习一年相比,对于一位渴求学习的年轻人来说是截然不同的。这大概是中国教育制度中本科四年制不易动摇的关键原因。

(三)实践经验分析

考察中国教育制度演变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实践经验:

1.教育制度必须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相适应。教育制度不是某个人随意改变的,百年中国教育制度多次变革,都是受到经济、社会及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初等教育年限过长,不利于普及教育,也与人的发展不适应。因此,小学与初中学制近年来受到人们关注,五、四制的讨论已非一日之事。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制度从过去单一化向多样化演变,也是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新时期人发展的要求。

2.教育制度必须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相一致。中国教育制度自1922年推行“六、三、三、四制”至今,基本上保持原有框架,除了该学制框架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能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推行的学制相一致。这对遵循国际教育惯例,促进教育交流有重要作用。

3.相对合理的年限是中国教育制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决定条件。百年来,中国教育制度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有下列因素决定的:一是较好地适应人的发展和知识学习的要求,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年限与人的知识接受水平比较一致。二是教育任务明确,初等教育主要是为上一级学校或社会生产大军培养优良的后备力量,为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教育两大任务非常明确,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也非常明显,20年来,主要是在进行传统学术教育之外除经济发展要求增设若干新的学校类型而已,无需对这一制度进行根本变革。三是较为合理的修业年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年限相对来说还算合理,而3年高中教育,实践证明也是合理的,一方面,3年高中对就业和升学都能有较充分的准备。这3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因此,完成这一阶段学习,青年人可具备进入社会的相应能力和技能准备。高等教育中本科4年是一个带有支撑性的教育段,实践证明,本科4年不仅合理,而且必须坚持,这是一门高等专门知识所必需的时间,也是一个人学习一门知识所必须需要的基本年限。只有这样才可能设计出专科年限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年限。

当然,中国教育制度中也存在许多明显的问题,如初等教育阶段、高中阶段与高教阶段分割鲜明,归属上历来河水不犯井水;高中阶段的3大类型也各归不同部门管理,高教中各类学校条块分割更加严重,学术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关系尚需协调等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中国教育制度的世纪性变革

(一)中国教育制度面临的挑战

新世纪到来,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是一种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的经济体系,强化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中国面临多种经济成份相互交织的发展状态,对教育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知识经济要求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要求对学生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进行相应调整。尽管儿童6岁入学,但由于现代儿童的营养以及社会经验的丰富,使小学六年级学生显得与作为小学生的身份很不相称。因此,近百年来的学制定位显然将在调整之列。其次,知识经济要求生产者具备最基本的素质,反对过早专业化,这无疑对基础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特别是对高中教育的学校设置及高教的专科与本科的学校设置和教育分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再次,知识经济的兴起,使3种不同类型经济同时作用于教育,因此教育制度如何调整,是否应延长哪种教育时限,或允许“一国多制”的教育制度存在,都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2.中国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型。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从以往农业经济占绝对比重转向工业占经济的比重明显偏大,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工贸产业产值已达到60%以上;科技创新作用显著增强,知识经济已逐步兴起;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些,都要求现行教育制度做出积极的反应。首先,现行教育制度是否适应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能否设计一种包容更广的新教育制度,来容纳中国庞大的待教育人口群,彻底解决挤独木桥从而造成“应试教育”的问题。其次,现行教育系统应以何种方式适应新世纪发展,是推行“五、四三制”还是“九、三制”?目前高中教育中出现向普通高中一边倒的现象是否符合新经济增长的要求?再次,现行教育制度如何策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或中小学应有更短的分期,或高中和大学应更紧地联系起来?

3.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来,中国教育发展迅速。1999年中国有幼儿园18.1万所,幼儿班78.1万个,在园幼儿近3000万人,幼儿入园率达到43%以上。1999年全国有小学58.23万所,在校生13547.96万人;初中6.3万所,有96%的小学生可升入初中;高中阶段教育有学校3.2万所,有54%的初中毕业生可接受高中阶段教育,1999年在校生2190.3万人。1999年全国有高等学校2000余所,年招生能力300多万人;1977年普通高校招生27.3万人,到1999年增加到160万人,在校生规模已从62.5万人增加到413.4万人。成人高校招生已从1980年的20.4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150余万人,在校生从49.7万人增加到305.5万人。研究生1980年招生0.9万人,在校生1.9万人,到1999年招生近10万人,在校生23.4万人。从1977年每10万人中有大学生235人增加到500余人。因此,教育制度不仅要进行本身的年限改革,如中小学分段问题,而且还应向幼儿教育和继续教育延伸。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是必然的,教育制度创新已成为中国走向新世纪的迫切要求。

(二)中国教育制度变革的世纪走向

中国教育制度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和国家两者之间的互动程度,依赖对现行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作用的认识提高,依赖于一定的教育创新机制。当然,这种变革将是缓慢发生的。从中国目前情况看,中国教育制度将可能出现下列变革:

1.基础教育制度将在义务教育前提下不断分化。由于儿童身心发展与当前小学的制度定位的内在矛盾,六年制小学将逐步走出一统天下的格局,或是“九年一贯制”分低中高三级来抹平小学与中学的间隙,或推行“五、四、三制”来实现新的转变。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各省市将有机会按自己的意图来重新设计自己的小学教育制度。

2.高中教育将成为变革焦点,综合高中将在新世纪出现。随着90年代来普高与职高的内在矛盾日益升级,一般高中与重点高中矛盾的加剧,高中教育制度内在的各种矛盾终将引发新的变革。这种变革大致有:一是高中将进一步与初中分离,独立高中教育将代替以往的所谓完全中学,其条件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基本形成;二是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技术专业学校以及社会高中文凭考试等多轨运作现象将会形成;三是多轨高中教育形式适应了不同社会和青年人的教育要求,但是,知识经济向人提出高素质的趋向日益明显,为此,将再次引发新一轮的专业教育与基础性学术教育的对峙,从而迫使综合高中在中国复兴,并很快会变成一个很强的发展趋向。综合高中的出现,将使多轨分流高中教育走向一校共流,产生部分技术培训社会化现象,即学习基础文化课在校本部而学习技术则到有关社会化的专门培训机构来进行。

3.高等教育制度将更加多元化。为了适应新世纪的经济发展,以四年本科制为主轴的高等教育将更加灵活地兼容多种学制,如开设二年制的社区学院、三年制的专科学院,乃至独立的研究生学院。在可能的情况下,允许学生中途辍学,在规定的年限中可重返校园。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方法和手段也将更加完善,并且与正规教育相合轨。

4.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将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预见,21世纪前叶中国高考制度将会有重大改革。统考形式将会由考试院的题库考试所代替,而且入学率将从现时占适龄人口的6%到15%再向30%扩展,使高考竞争度减少,高校自主招生和学生择校度加强,等等,将使教育制度实现某种必要的衔接。一是部分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合轨,初中毕业生可直接报考五年制或六年制专科院校,如小学及幼儿师资培养将可能走这条道路,目前这种方式已出现;二是部分专业和院校专门接收如三年制中师或职校的毕业生,可以应届报考,也可工作数年后报考,可以脱产学习也可在职学习;三是高等教育的特殊专业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办相应预科班,如体育、音乐、美术工艺等专业。

5.中国区域教育制度将会形成。中国幅员广大,31个省市自治区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复杂,改革开放打破了一统制,使中国教育区域发展问题愈发突出,90年代来广东、上海、北京、福建等省市先后提出发展区域教育。例如,广东于1994年在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时把教育作为6大专题之一,强调教育制度创新;上海提出大产业和大教育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高中以上教育制度改革;天津市提出“一顶四梁八柱”的区域高教模式,着力构成有纵深度的教育发展框架。这些都有力地促使区域教育制度的形成。

标签:;  ;  ;  ;  ;  ;  

世纪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_中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