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有多远——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探析论文,围墙论文,有多远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过去,到高校图书馆读书查资料只是本校师生的‘专利’。如今,在信阳师范学院,信阳市民也可以享受到这一‘专利’,与高校师生一样走进学校的图书馆尽情‘充电’。”[1]
百度搜索一下,今年5月,这则关于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向市民开放的新闻在《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教育人才网等22家报刊网站刊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这则新闻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说明人们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充满了期盼。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名“老兵”,这件事也引起了我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思考。那么,高校图书馆为什么要向社会开放?如何向社会开放?下面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谈一位“老兵”的看法,但愿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高校图书馆为什么要向社会开放
2.1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模式。如美国提出要把国家建设成所有公民都爱学习的国家;新加坡提出要把政府建成学习型的政府。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字眼成了世界各国报刊上频繁出现的词语。我国也把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的高度。党的十六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可见,学习型社会的制度应以人人都能够学习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而努力。学习原本属于个人行为。学习者根据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但有了政府的倡导和推动,分散的个人学习行为将在广大社会领域得到整合,使学习成为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构建学习型社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资源作保障。国家必须向所有公民提供发展所需的教育和学习机会,保障社会成员学习的基本权利,满足社会公民终身学习的多样化需要。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的三大支柱。尽管它们分属于教育部、文化部、中科院和有关的部委领导管理,但作为传播知识、伟承文明的图书馆都必须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落到实处,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2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通过各种服务,对读者(用户)的人格、思想、学识、智能等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图书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课堂”。图书馆的价值高低虽然从短期上难于做出评价,但可以从公式“价值=输出/输入=功能/成本”中体现出来,即图书馆的投入量(人、财、物)不变时,读者利用率越高,满意度越高,则图书馆的价值也就越高。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总数超过1500所,总藏书量约为6.4亿册,比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多三分之一。高校图书馆配有先进的信息服务设备,如ILAS系统、多媒体阅览室、在线咨询技术平台等。高校图书馆还拥有大批专业人才,拥有丰富的专业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如我馆(福建师大图书馆)109名工作人员中有1个博导、8个有硕士学位背景,25个获得副高专业技术职称,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八成。但令人遗憾的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技术设施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高校藏书流通率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换句话说,高校图书馆有3.8亿多册的图书在“睡觉”,接近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这是多大的资源浪费。在推动学习型、节约型社会发展中,高校图书馆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引入竞争机制,向管理要效益,向人才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把满足读者的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的信息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
2.3 向社会开放也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人们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环境令人无法满意,读者的平等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高校图书馆虽然有其特殊的性质和工作任务,即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但它同时也具有一般图书馆的职能。早在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讨论会上,与会者在现代图书馆职能的界定上就达成了四种共识,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3]我国的图书馆界至今还无“法”可依。现行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的权威文件是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该文件第一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第二十一条指出:“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 [4]文件虽然没有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做出硬性规定,但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来源是政府拨款。既然经费来源于纳税人,文献信息资源自然属于“阿公”的,那么高校图书馆也就有义务和责任为整个社会服务,鼓励社会阅读,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职能。
3 高校图书馆如何向社会开放
3.1 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要转变观念,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教学辅助机构,在长期为教学科研服务中,人们逐渐形成了这种观念:高校图书馆仅为本校的师生服务。这种本位主义的思想如果不坚决剔除,必将继续阻碍高校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转变观念,树立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理念,可以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依法治馆。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图书馆法》,把“图书馆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的内容写进法律文本,通过立法把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引向合理的轨道,让每一位从业者都记住自己的职责;二是要加强宣传。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要重视对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宣传。高校图书馆从业者、管理者要转变对内不对外的传统服务思想,主动向社会敞开大门,自觉地把高校图书馆看成是社会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普通公众要维护自己的信息获取权利,读者平等权利,有意识地积极利用图书馆的资源给自己“充电”。
3.2 向社会开放,图书馆之间要开展“手拉手”活动,主动参与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图书馆自产生之日起,就始终存在读者需求的无限性和单个图书馆文献信息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知识经济时代更为突出。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介入当地的文献共享协作网,发挥各自的馆藏特色,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使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为我所用。校外读者可以办理当地的通用借书证。利用教学电脑、家庭电脑终端,通过网络点击参与协作网的各图书馆网站,搜索有关的文献资料,实现信息资源的远程共享。由于过去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少,参加协作网的成员馆要以图书馆的整体发展为重,妥善处理高校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高校图书馆与行业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大家既要竞争又要合作。通过竞争,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合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3 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要制定外来读者借阅制度,以保障校外读者的利益,明确其义务
我馆社会办证的条件是:公民持工作证或单位介绍信,交纳办证工本费5元,押金200元,年服务费30元(建议免除)即可与本校学生一样利用各阅览室的资料,借阅综合书库的图书。我馆藏书达220万册,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年购书经费超过500万元,各项服务设施较为完备,有花园式图书馆之称,但社会办证的人数很少,这可能与宣传不够,普通公众不知情有关系。这同时也说明现代社会相当一部分有阅读能力的人主动放弃阅读。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即如何将潜在读者转化为现实读者的问题。高校图书馆要通过各种文化展示,来提高自身在社会的知识度。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可借鉴英国大学图书馆的经验,即本校毕业生的借书证在其毕业后并不收回而转成外来读者借阅卡。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成功,也会给母校带来新的研究项目和捐赠。更重要的是这些毕业生是社会需求的体现者,是图书馆和读者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图书馆对外宣传的重要资源。图书馆通过服务的延伸,通过文献的远程传递,让毕业生感到离校不离馆,只要有文献信息需求,仍然能受到母校图书馆的“关照”。
3.4 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要发挥优势,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开展特色服务
对社会用户来说,零散的资料、报道看过以后,很容易淡忘。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收集、归类整理,形成专题数据库,发挥的作用就大不一样。一般而言,高校在所设置的许多专业中,总有若干专业在全国或本地区具有特色,这些特色专业的文献保障资源较为系统和完备,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容易受到用户的青睐。如集美大学图书馆建成的水产专题数据库已超过23万条,是国内水产方面规模最大,资料最为齐全的“仓库”,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
3.5 向社会开放,高校图书馆要细分不同用户的需求差异,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如企业对科技成果、产品信息、专利信息、人才信息等较为关注。企业为了获取科技成果和专利,在加强内部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的同时,也加强了与科研部门的联系。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校企联合中发挥桥梁作用,把为科研提供知识服务延伸到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专利文献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源,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专利的开发利用。以半导体元件专利为例,我国的专利利用率不足10%,日本则高达75%以上。[5]高校图书馆在为社会开展定题服务时可以把专利信息作为重要项目,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举办不同层次的专利讲座,提高人们对专利信息的认识。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我国对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探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大学图书馆、广州医学院图书馆、武汉医学院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少数高校图书馆就率先对开展社会化服务做了有益的尝试。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议。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图书馆中向社会开放的约有120所。最有借鉴意义的当属宁波高校园区图书馆,2004年该馆完全打破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的壁垒,合二者的功能为一体,免费向市民开放,免费为市民举办各类讲座、培训班,成了宁波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块文化“乐土”。可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必将给自身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构建没有“围墙”的图书馆并非是遥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