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1-130-02
【课程基本说明】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用时一课时,教授学段为高二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和主要价值,通过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湿地的分布及特点。
2、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各种湿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的治理措施
3、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环保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设计思路】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表现性评价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关注,这也为在新形势、新背景下的评价机制改革提供了契机。本节课以表现性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主要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探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在多方面、多角度探究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地理素养。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划分学习小组,指定小组负责人,做好组织讨论、发言、记录等工作
(设计意图)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明确负责人职责,可以使小组讨论效率最大化
二、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
展示朱镕基总理的诗歌作品,学生代表伴随音乐有感情诵读
重访湘西有感
——怀洞庭湖区
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天。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
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
2001年4月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在湖南省委领导陪同下,对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等地进行了考察。在视察张家界时,朱镕基诗兴勃发,写了一首七言律诗,题为《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今天我们一起追随总理的脚步,去洞庭湖看看吧。
(设计意图)朱镕基的诗歌作品导入,学生代表有感情诵读,增强了代入感,既可以提起兴趣,又能引起学生深思。
2、湿地即“湿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1(材料略),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湿地? 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
(2)湿地有哪些种类? 天然湿地、人工湿地
(3)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4)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湿地分布很广泛、东部多,西部少,湿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获得知识,培养了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3、湿地即“试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2(材料略),归纳湿地的作用:
(1)湿地的作用
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2-43,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归纳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生态价值: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等。
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航运、旅游观光、提供水资源等。
(设计意图)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团队中的合作者。
4、湿地即“失地”
阅读P44:“萎缩的洞庭湖”思考:
(1)洞庭湖区农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分析洞庭湖区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
(2)洞庭湖为什么萎缩了?
(3)洞庭湖区人民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慧眼识图,发现洞庭湖面积的变化,并且探究原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进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5、湿地即“适地”
(1)通过阅读教材讨论,洞庭湖在开发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污染导致水质下降;面积的缩小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2)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如何开发和治理洞庭湖?
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加固干堤、发展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工工业、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等。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强化学生资源、环保及防灾、减灾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6、教师结语
湿地是大自然的礼物,也是人们的财富,我们今天通过湿地即“湿地”了解到湿地的概念和分类,湿地即“试地”掌握了湿地的重要价值、 湿地即“失地”意识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湿地即“适地”了解到应该如何恢复湿地,保护这一片净土。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从地理的视角看世界,读懂河山无言之美,感悟历史文化之魅,真正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相结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合了湘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的知识点,设计情景化、模块化、问题化的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以景观、诗词、问题相融合的方式提升教学,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整体达到了预计效果。
优点:
(1)导入新颖有趣。本节课以朱镕基总理的诗歌为导入,学生代表有感情诵读,增强了代入感,既可以提起兴趣,又能引起学生深思。
(2)模块清晰有序。本节课以湿地即“湿地”、湿地即“试地”、 湿地即“失地”、 湿地即“适地”为明线,以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为暗线,层层递进,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活动设计参与度高。课前划分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做好组织讨论、发言、记录等工作。
不足:
(1)学生讨论缺乏深度。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旅游学习的机会少,未真正接触过湿地,讨论层面只局限于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缺乏足够的材料背景为学习做基础。
(2)小组活动受时间限制较大。课程设计的五个模块均有活动设计,但是时间关系,活动进行意犹未尽,学生还沉浸在上一个话题的讨论中,下一个模块就已经开始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效果。
论文作者:刘锐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湿地论文; 洞庭湖论文; 学生论文; 湖区论文; 湘西论文; 洞庭论文; 意图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