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述略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述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阅读出现了很多新变化、新问题。1997年1月,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9个部委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00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2004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①2004年至2007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先后组织举办了以“阅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此号召下,全国各地掀起了举办公益讲座、专题展览、读书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竞赛、学习家庭评比等读书活动的高潮。②与此同时,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启动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到2006年共发布了四次调查结果。2006年的最新结果表明:7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率持续走低。③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阅读出现了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社会阅读活动广泛开展,另一方面个人阅读的状况却不容乐观。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图书馆界、阅读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近5年来我国“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的情况,进行一次阶段性的总结,在对图书馆和社会阅读的研究背景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主要方面,总结了图书馆和社会阅读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对策。

1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的现实背景

1.1 社会阅读指导阵地的建立

1.1.1 中国图书馆学会推动全民阅读活动

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承办了“全民读书月”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2005年开始,中国图书馆学会将定于每年12月的“全民读书月”活动扩展到全年,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4-6月,倡议各地图书馆利用4·23“世界读书日”,结合五四青年节、“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六一”儿童节等集中开展读书活动。从2004年开始,学会每年都会确定“世界读书日”的活动主题,牵头组织大型的倡导读书的公益活动。2004年,主题为“倡导全民读书,建设书香阅读社会”,开展的活动有:“全民阅读”徽标揭牌仪式;“经典美文百人接力朗读会”;评选“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中国文化风”系列讲座等。2005年,主题为“阅读丰富人生,共建和谐社会”,宣传语为“知识因传播而美丽”。2005年的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世界图书版权日”(“世界读书日”)10周年的日子。开展的活动有:“春天漂流书”;企业代表现场捐赠图书和捐款;经济、法律专题新书展示会等。2006年,主题为“图书馆:公众的权益和选择——来吧,到这里读书”。开展的活动有:国家图书馆开放日;读书专题展览;“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北京大学4·23宣传活动等。2007年,主题为“共享知识,共建和谐”。开展的活动有:“倾听春天——2007世界书香日经典诵读”活动;“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颁奖仪式;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捐赠《金融知识国民读本》;阅读论坛;各地开展的读书日活动等。

1.1.2 “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的成立

继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纪念活动之后,中国图书馆学会意识到,为使全民阅读活动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的进行,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方面的事务。学会于2005年决定筹建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组织了全国文化界、图书馆界、出版界和媒体的有识之士,共同策划、制定方案,以研究图书馆与阅读文化、研究图书馆与全民阅读的关系为基础,以倡导“爱读书、读好书”为宗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2006年4月23日,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1个“世界读书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在东莞图书馆正式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下设6个分委员会,分别是专家委员会、阅读文化研究委员会、推荐书目委员会、家庭藏书读书委员会、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委员会以及媒体与社会阅读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其他各专业委员会都有明确的工作内容。以此为标志,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上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指导原则,必将对全国图书馆界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全民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④其中“图书馆与社会阅读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各图书馆开展的科普与阅读活动加以指导、协助,为其提供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咨询或帮助。⑤2007年是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广泛开展活动的一年。他们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和科普、教育、宣传、交流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扩大图书馆对社会的影响力。比较有影响的活动,如4月6日,与广东图书馆学会在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主题为“数字时代的阅读”的“第一届全民阅读论坛”;4月23日,与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福建省阅读学会在厦门共同主办的“世界读书日在厦门: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问题”研讨会。⑥

1.2 图书馆社会阅读活动的开展

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东莞图书馆召开,就是和当地一系列的读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东莞图书馆自2005年新馆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了大量读书活动,反响良好。其中又以每年的东莞读书节的规模和影响力最大。东莞读书节从2005年开始,至今共举办了三届。每一届都有一个阅读主题,如2005年首届读书节的主题为“营造书香社会,建设文化新城”,将读书节开幕与东莞图书馆新馆开馆相结合,开展重点活动18项,各类特色主题活动近300项,各镇区公共图书馆在总馆的带领下,出现了全市范围内的读书热潮。2006年第二届读书节,围绕“阅读提升城市品位,求知丰富精彩人生”的主题,面向市民开展了400余项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掀起了读书求知、读书成材、读书明理的热潮。2007年第三届读书节的主题是“阅读·和谐·发展”,策划和组织了东莞市民学堂系列讲座、阅读书目推荐与书评活动、全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与成长”征文比赛、“我的打工成才路”大型巡回演讲、“学习之家”评选等一系列主题活动。⑦

位于长三角经济开发区的苏州图书馆,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推广活动。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从建立学习型城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整合多方资源,举办了首届“苏州阅读节”。苏州图书馆作为主力单位之一,承办了多项重要活动,如“名家大讲堂”系列讲座、“流动图书大篷车”活动,同时协助了“十佳藏书家庭”和“十佳书香社区”评选活动;为配合“优秀地方文化读物”评选活动,馆内地方文献阅览室开设了“优秀地方文化读物”100种推荐书目展示专架。苏州图书馆还于10月28日首届阅读节闭幕仪式当天,举行了润达、畅园、新康三个社区分馆的开馆仪式。⑧2007年,苏州图书馆继续鼓励和倡导阅读,开展方便阅读,满足阅读需求的服务,将读书活动覆盖到全年,除了9、10月份的苏州阅读节,还在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科普宣传周、六一儿童节、重阳节、国际助残日、盲人节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⑨同时苏州市还在全市100多所学校开展了“书香校园”阅读活动。这些读书活动在国内很有影响,被称为推进全民阅读的“苏州模式”。

除了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图书馆,“世界读书日”当天,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号召和当地图书馆学会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都会开展不同类型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如2007年的“世界读书日”,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全国各地图书馆广泛联系,设立了“推广全民阅读活动现金奖”。获奖单位起到了开展阅读活动的带头作用,学会与其共同举办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首都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四川省广安邓小平图书馆等都开展了讲座、捐书、展览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宣传活动。

2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的内容分析

社会阅读,指的就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鼓励国民借助各种阅读平台积极阅读。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并非简单的书本阅读,它是一种阅读理念的创新,是学习型社会下的必然选择。⑩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或称大众阅读研究、全民阅读研究,是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关系研究。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的统计(以论文题名为检索途径,以“图书馆”分别与“社会阅读”、“大众阅读”、“全民阅读”、“阅读社会”搭配检索),从2002年至2007年,共发表论文55篇。具体情况见下表:

从时间上来看,这些文章大部分是2005年以后发表的,其中仅2007年就发表了37篇。另外,2006年发表了10篇,2005年发表了2篇,2004年发表了4篇,2002年发表了2篇,共计55篇。由此可见,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是伴随着“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广泛开展,图书馆日益成为大众阅读指导和推动全民阅读主体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据2006年的调查显示,狭义阅读率(识字者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到2005年的48.7%,下降了11.7个百分点,首次低于50%;而网络阅读率却迅速增长,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7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6.5倍。(11)图书阅读率的下降,网络阅读的普及,引起了学术界对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责任的思考。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必然性;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意义、必要性;开展社会阅读活动的方法、对策;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网络时代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途径;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活动的具体案例;图书馆学会的作用等,这个时期关于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研究,重点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展开。

(1)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必然性。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中心,承担了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图书馆也是公民终身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校,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倡导社会阅读,开展读书活动是图书馆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公共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是必然的。首先,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性、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它对公众无条件开放、无偿服务。与出版社、书店、媒体等相比较,在开展大众阅读中,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2)其次,公共图书馆有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在文献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能“保证大众阅读的连续性”,(13)同时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是开展社会大众阅读的重要平台”。(14)第三,为读者提供社会阅读指导是开展社会阅读的重要方面,阅读指导是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开展社会阅读活动深化了这项职能。因此,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活动,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2006)”数据显示,2005年读者的读书来源中,“到图书馆等地借阅”占到了14.8%,比2001年的11.5%高出3.3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03年18.6%的水平。而“图书馆”在2005年读者读书地点中位列倒数第三,仅占8.2%。面对门庭冷落、服务萧条的情况,图书馆在反省服务理念和管理体制落后的同时,对改进社会阅读服务亦不容忽视。

(2)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意义、必要性。首先,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活动,能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变“读者自己到馆”为“吸引读者到馆”,从而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更多读者的到来,阅读需求的不断出现,对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开展社会阅读活动,成为拓展图书馆生长空间的方式。如2005东莞首届读书节开幕结合东莞图书馆新馆开馆,“充分展示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地和市民终身教育学校的作用。”(15)开展社会阅读活动,是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方面。它作为拓展图书馆生长空间的一个“新起点”,又对图书馆的馆舍建设、馆藏建设、服务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图书馆加强改革创新的步伐。图书馆广泛开展社会阅读活动,有利于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图书馆立法、推进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等。(16)

其次,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活动,有助于提升社会阅读风气,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客观需要。(17)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有着优良的阅读传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等,都是勤学苦读的典范。世纪之交,电视泛滥,网络普及。文本出现了通俗化、网络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经典阅读被冷落,代之以休闲阅读、图画阅读和网络阅读。(18)“阅读危机”悄然产生。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活动,有助于这种情况的改善,指引人们回归传统和经典,使阅读少一点浮躁气和功利性,形成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学习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全过程学习”。(19)良好的社会阅读风气的营造,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根本。

(3)开展社会阅读活动的方法、对策。这是公共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的核心问题。社会阅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命题,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图书馆推进阅读的方式主要是阅读辅导,包括读书内容的辅导和读书方法的辅导两个方面。(20)这两种辅导方式在今天还在广泛使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环境的改变,由此带来了图书馆生存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在开展社会阅读的方法和对策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首先是服务范围的拓展。社会阅读的核心是阅读行为的普及,这就要求图书馆将服务延伸到更广泛的区域中。建设社区图书馆是目前普遍实行的一种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生活空间。在社区开展阅读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家庭藏书读书是社会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有助于家庭阅读活动的开展和家庭藏书的重建。(21)(22)针对偏远的农村、山区等图书馆建设落后的地区,公共图书馆也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如“送书下乡活动”(23)、“农家书屋”工程(24),流动图书馆、流动图书箱等,满足了这些地区读者的阅读需求。其次是服务对象的细分。在阅读群体中,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25)因此,“倡导全民阅读,应从儿童抓起”(26),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养成他们利用图书馆进行学习、研究的意识(27);提供优秀读物,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建立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完善少儿图书馆建设(28),“让中国的小读者去图书馆,犹如上超市一样方便和习惯”。(29)此外,图书馆要不断扩展服务对象的范围,真正实现“大众阅读”和“全民阅读”。除常规读者外,图书馆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低收入居民等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30)(31)最后是服务内容的细化。图书馆不仅有为到馆读者提供服务的责任,还担负着自我宣传,培养公民的图书馆意识(32)(33)、进行全民阅读教育(34)等义务,帮助市民养成使用图书馆习惯。推动社会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凭图书馆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阅读宣传,大力开展读书活动,(35)(36)(37)(38)如读书节、读书日活动,以及馆内的讲座、演讲、征文、展览活动等。对图书馆自身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实现馆与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高馆员素质和服务水平。(39)(40)要重视导读工作(41),拓展服务方式和服务范围,提供个性化服务,如“阅读定制”(42)服务等。此外,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一些推广阅读的活动,如图书漂流活动(43),阅读治疗活动(44),建立阅读基金会等(45)。

(4)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设施,是市民终身教育的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目标,培养全民的阅读意识,号召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亲近书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方面的文章,五年来发表得非常多。以“图书馆”和“和谐社会”为检索词,“篇名”为检索项进行检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获得329条记录,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上获得442条记录。其中和“社会阅读”相关(仅限篇名检索)的文章共计4篇,包括:栗晖的《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大众阅读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46),刘宏军的《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众阅读指导与和谐社会》(47),白坤,李玉玲的《图书馆应为指导大众阅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48),孟化的《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公共图书馆与促进全民阅读》(49)。

(5)网络时代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途径。截至2007年12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增至2.1亿人,略低于美国的2.15亿,位于世界第二(50)。网络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的生活逐渐离不开网络,网上冲浪、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等网上生活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网页上浏览信息、阅读书籍、交流思想,传统的读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可否认,网络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新途径,有着传统的纸质阅读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丰富的阅读内容、开放的阅读环境、互动的阅读过程,虚拟的阅读方式等(51)。但同时网络阅读又是一把“双刃剑”,它会造成阅读兴趣的淡化,读者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传统的经典阅读方式被浅阅读,甚至是浏览所代替(52)。在这种状况下,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这是网络时代图书馆推动社会阅读的重要任务。图书馆应该为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阅读环境,如建设馆内的多媒体阅览室,精选网络资源,提供网络导航、网络咨询服务等,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提高他们的鉴别和选择能力(53)。图书馆还应该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议(54)(55),建设高质量的网上图书馆(56),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网上阅读平台。培养大众的阅读能力在网络时代尤其重要,图书馆应在充分做好网络导读工作,为读者树立正确的网络阅读观的同时,深化传统导读工作,如新书评介和推荐书目;书评和读书征文;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等,启发读者思考,深化和拓展读者的阅读行为(57)。

(6)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活动的具体案例。这个时期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普遍开展了社会阅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批个案分析的文章,其中以经验总结的居多。另外一些文章讨论了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开展社会阅读活动的情况。这些实践活动给图书馆界继续开展活动提供了借鉴和思考。如洛阳市图书馆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策划了一系列读书活动。在“全国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和“全民读书月”活动中,举办读书会、科普标本展、航模展、庆“六一”少儿书画邀请展,“少儿讲故事”比赛等,进行图书捐赠活动,为当地的希望小学建立了爱心图书室。(58)中山图书馆则将推广社会阅读的重点放在“图书馆意识”宣传教育和社会阅读阵地建设上。2006年底,该馆提出了“图书馆意识”教育系列活动项目,成立了“图书馆意识”宣讲团,从2007年初开始对学校、社区、企业、军营、农村等进行利用图书馆的宣传活动,普及读书用书的习惯。该馆为了延伸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空间,还建设了如流动服务点、贫困村服务点、农村文化室先行点、社区结对点等服务点,并利用这些阵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59)云南省的云龙县位于横断山区,地域广阔、山区分散、交通不便,为解决当地群众看书难的问题,该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创了农村流动图书箱工作,从80年代初开始,已持续了20多年。流动图书箱服务,使广大的农村群众获得了基础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同时给农民带去了有用的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流动图书箱服务已成为云龙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一个特色。(60)另外,英美等发达国家,(61)港澳(62)台地区,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63)的推广社会阅读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规模。

(7)图书馆学会的作用。这个时期,图书馆学会作为社会阅读指导机构,推广全民阅读的作用体现得非常明显,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全国性的读书活动。图书馆学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争取政府支持,寻求各方合作,积极开拓创新,指导大众阅读。这方面的文章共计9篇,讨论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作用的有:邱冠华的《大众阅读指导与和谐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年会第四分会场主题阐释》(64),尹岚宁的《推动全民阅读,共建和谐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作用》(65),黄鹏的《推动全民阅读,图书馆在行动——在“世界读书日在厦门: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66),徐进的《图书馆学会如何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作用》(67),《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68)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起到了总体引领和宣传推广的作用。报道地方图书馆学会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有:《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关于开展200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69),《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展200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70),《2007年云南省图书馆学会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71),《云南省图书馆学会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72)这些文章主要是各地图书馆学会响应中图学会的号召,组织开展阅读活动的倡议和总结,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社会阅读活动的开展情况。

3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专题研究和著作

3.1 阅读研究专题的出现

谈到这个时期的阅读研究,不能忽视的是学术期刊中阅读研究专栏的出现。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阅读研究专栏共有四个:2004年,《图书情报知识》第5期开辟了“阅读文化研究”专题,是由王余光主持的阅读文化研究。共刊发了5篇文章,讨论了阅读文化研究(73)、出版与大众阅读关系(74)、图书馆与大众阅读关系(75)、家庭阅读的重建(76)、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生时尚阅读(77)等问题。2005年,在“阅读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王余光等又对“网络阅读”展开了思考和讨论,其研究成果刊发在第4期的《图书情报知识》上,内容包括: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78)、博客阅读(79)、高校BBS阅读版面(80)、网络阅读指导(81)和文本尊重情结(82)。2007年,《高校图书馆工作》第2期开辟了“阅读理论与实践”专栏,刊发6篇文章,分别讨论阅读史(83)、中国文人生活与阅读(84)、儿童读物出版与阅读(85)、社会意识对阅读的影响(86)、芝加哥学派的阅读研究(87)、网络阅读(88)等问题。刊出的这组文章,是“阅读文化研究”与“网络阅读研究”的延续。

2007年4月23日,是第12个“世界读书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福建省阅读学会共同主办的“世界读书日在厦门: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问题”研讨会,在厦门召开。《新世纪图书馆》编辑部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并于同年第3期开辟“世界读书日专栏”,组织编发了一组6篇文章,包括社会阅读的几个问题(89)、阅读与人生(90)、世界各国的阅读运动(91)、推进我国全民阅读的策略(92)、南京图书馆读书活动报道(93)、世界读书日活动综述(94),介绍了阅读学的研究现状及世界读书日活动的开展情况。

这些学术期刊中“阅读研究”专栏的出现,表明阅读现象,及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为以后的研究指引了方向。

在2007年的新闻媒体中,对社会阅读也给予相当关注。如《中华读书报》从4月4日起,连续6期推出以倡导阅读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和文章,专题取名“书香中华”。《科学时报》于4月25日刊载《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等报道。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东莞图书馆合办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开放论坛(2007)”中,第一讲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彭斐章教授作题为“阅读的时代性与个性”、第二讲由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作题为“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可见图书馆学教育也关心阅读或社会阅读诸话题。

3.2 书籍、著作和研究成果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一批有关阅读与社会指导的书籍出版。到了世纪之交,为指导现代人阅读,以构建“书香社会”,提升社会风气,1999、200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读好书文库”两辑丛书。相继出版的还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推出的“世纪阅读文库”丛书,宁波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书海导航”丛书等。这些编撰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目光投注在阅读问题上。

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后,着手了一系列推广社会阅读的措施,其中包括了一套阅读指导丛书的编撰——“书与阅读文库”。(95)这套丛书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编,陈力、倪晓健、李东来、邱冠华、吴晞、汤更生、徐雁、王余光等任编委,王余光主编的彩绘丛书,共6册,分别是: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王余光等著。

《爱上阅读》,邓咏秋、李天英编。

《小小读书郎》,严红、王友富编著。

《青春好读书》,汪涛、陈幼华、李雅编著。

《读书人家》,吴永贵、徐丽芳编著。

《畅销书风貌》,陈幼华等编著。

这套丛书策划于2006年的4月23日,其时正值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在东莞图书馆成立。一年后的2007年4月23日,这套丛书出版问世。分别在两个世界读书日策划、出版,又是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后规划的第一套大型丛书。因此,这套丛书引起了阅读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关注。丛书主编王余光说:“这套书是希望能与不同的人群分享阅读的美妙,也给想读书的读者推荐适合阅读的图书,应该是一套能够有效地鼓励阅读、指导阅读的大众读物。”(96)同时他还指出,公共图书馆在藏书和借书的功能之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它倡导阅读的功能。

此外,在阅读史和阅读文化研究领域,近五年来也有新的成果面世。2002年,加拿大作家曼戈尔(Alberto Manguel)的《阅读史》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不是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却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关于西方阅读史的理论著作。该书影响很大,提出了书本狭义阅读之外的周边世界“广义阅读”的概念,文字浅易,结构明晰。有研究者认为,该书的意义在于“作者以满含激情和生动的笔调对大众进行了西方阅读文化和知识以及西方阅读史历程的普及。”(97)

2003年,王龙的《阅读研究引论》(98)出版。作者多年来致力于阅读的研究,在本书中得以体现。《阅读研究引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10个阅读研究的课题。作者认为这是国内阅读研究需要加强的内容,并不代表阅读研究的全部领域。这10个领域包括:阅读研究总论、阅读社会学、阅读政治学、阅读史、阅读的文化研究、阅读活动研究、阅读的卫生学、阅读的语言学、阅读活动信息论、儿童阅读学。该书名为“引论”,意在为阅读研究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术界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2007年,王波《阅读疗法》(99)的出版颇受图书馆学界的重视。王波是图书馆学界一位德才兼备的青年学者,文字清新流畅,让人爱读。该书在总结国外阅读疗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阅读疗法的原理进行了本土化再造,并对中国阅读疗法的发展史作了必要的爬梳,对中国阅读疗法的研究与实践作了系统总结,展望了阅读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关于阅读疗法,国内无人作系统研究,王波的这部书可谓是拓荒之作。同年,王余光等著《中国阅读文化史论》(100)一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从阅读文化、阅读史、书的选择与阅读、网络阅读等四个方面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文化和阅读史进行了研究,反映了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的热点和最新成果。多位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了阅读这种文化现象及其历史,总结了中国阅读史的优良传统,构建了中国阅读史的研究内容。更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研究生汪琴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阅读文化的理论研究》,顺利通过答辩,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该论文在目前对“阅读文化”的深度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情况下,对中国阅读传统进行系统总结,构建了中国阅读文化的理论研究框架,为阅读文化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于阅读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十分丰富,需专文总结。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法国作家让·马里·古勒莫所作的随笔集《图书馆之恋》(101),中文本由孙圣英译出。可惜我对作者与译者的情况一无所知,但对这本书还是相当喜爱的。作者爱图书馆、爱这里的书籍,爱这里的一切细节。他在书中写道:

长久以来,我都乐于相信黎塞留路的图书馆是一个理想之地,不会受到世间沧桑和偶然事件的影响,是一个安宁的避风港。能够被它接纳,我感到骄傲和幸福。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对我来说,这个图书馆就是天堂存在的证据。(102)

很多人都知道,在今天,电子图书、网络阅读这些概念广为流传,不少人甚至认为电子图书与网络阅读可以替代图书馆与纸本阅读。以我自己的体会,图书馆与纸本阅读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正常的人,可以爱一个不太漂亮的姑娘,但不会爱一张美人照。电子文本就像一张赤裸的美人照,它让阅读陷入可悲的尴尬境地。而纸本阅读,就像你面对一位真实的衣着整齐的姑娘,她不仅有内容,更有可抚摸的物理属性。我们真的进入e时代了吗?我们还有书籍之恋、图书馆之恋?

4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的不足与对策

4.1 理论体系有待构建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应该说刚刚起步,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是图书馆界和阅读界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社会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图书馆在推动社会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要求其必须参与到推动社会阅读的队伍中来,并且担当主力和旗手;阅读界也积极推动图书馆这个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阵地,在倡导全民阅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产生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研究,必定会重现实指导和对策思考,轻理论总结和体系构建。目前,关于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研究,包括社会阅读研究,都还没有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该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都还没有确定。这是今后研究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4.2 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只是社会阅读研究的一个方面。而社会阅读研究是“阅读研究”(或称“阅读学”)的主要领域之一。笔者认为,阅读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文本研究,阅读史研究,阅读心理研究,阅读文化研究,社会阅读研究六个领域。而社会阅读研究又可以细分为经济基础与教育条件对社会阅读的影响,政治意识、国家的文化政策对社会阅读的影响,群体意识与社会阅读,宗教信仰与社会阅读,出版业与社会阅读,图书馆与社会阅读,推荐书目,禁书与畅销书等方面。(103)阅读研究中的阅读史研究、阅读文化研究等已经有一些成果问世,但还遗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社会阅读研究,理论成果很少,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4.3 重视个案的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它不仅要寻求普遍的、共同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因此人们常常强调“小题大作”。“小题大做”在研究中往往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个案的研究上。近五年来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个案研究,但数量太少,研究也不够深入,主要还是对图书馆开展社会阅读活动的总结,理论性不强。今后的研究可以重点落实到一些个案研究上。国外和港澳台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如社区图书馆研究、儿童图书馆研究、图书馆与弱势群体研究等个案研究都可作为借鉴和参考。

注释:

①4.23:走近世界读书日.http://art.people.com.cn/GB/14759/21864/3341550.html[2008-3-5]

②参见:东莞图书馆编.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专刊

③郝振省,魏玉山,徐升国.我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又有重要变化——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有六大发现.出版发行研究,2006(5)

④王余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

⑤王媛.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综述.图书馆建设,2006(3)

⑥尹岚宁.2007年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综述.http://www.lsc.org.cn/CN/News/2007-06/EnableSite_Read-News1519612881181145600.html[2008-3-6]

⑦参见:东莞图书馆编.2007东莞第三届读书节

⑧苏州图书馆.2006年阅读节总结,2006年11月4日

⑨苏州图书馆.2007年苏州图书馆读书活动总体方案,2007年2月27日

⑩肖蕾.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生长空间.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4)

(11)郝振省,魏玉山,徐升国.我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又有重要变化——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有六大发现.出版发行研究,2006(5)

(12)王曼.公共图书馆与大众阅读.贵州社会科学,2007(5)

(13)朱志伟.图书馆倡导大众阅读的新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14)孙书祥.论图书馆在社会大众阅读中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5)东莞图书馆.东莞图书馆新馆开馆暨2005东莞首届读书节总体工作方案,2005年7月12日

(16)肖蕾.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生长空间.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4)

(17)田桂兰.推动全民阅读——图书馆的神圣使命.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2)

(18)王余光,汪琴.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图书情报知识,2005(4)

(19)田桂兰.推动全民阅读——图书馆的神圣使命.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2)

(20)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93

(21)王余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

(22)邹婉芬.构建阅读社会:图书馆的使命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7(3)

(23)李青,王坚方.市民社会背景下的全民阅读与图书馆.图书馆论坛,2007(4)

(24)穆稹.大众阅读与图书馆.全国新书目,2007(13)

(25)王余光,李雅.浅议社会阅读的几个问题.新世纪图书馆,2007(3)

(26)朱志伟.图书馆倡导大众阅读的新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27)石红.论图书馆如何激发大众的阅读热情.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9)

(28)周智华.少儿图书馆与阅读社会的关系.图书馆建设,2002(6)

(29)朱志伟.图书馆倡导大众阅读的新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30)吕虹.公共图书馆在社会阅读中的功能重塑.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5)

(31)丁勇兰,李菁.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应发挥积极作用.图书馆论丛,2007(1)

(32)刘桂英,付国英.图书馆意识与阅读社会.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3)

(33)付明霞.简论国民图书馆意识培养与阅读社会的形成.情报探索,2007(4)

(34)王清香.全民阅读教育与图书馆功能的发挥.青海社会科学,2006(6)

(35)琳良.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推动全民阅读.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6(2)

(36)穆稹.大众阅读与图书馆.全国新书目,2007(13)

(37)石红.论图书馆如何激发大众的阅读热情.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9)

(38)王曼.公共图书馆与大众阅读.贵州社会科学,2007(5)

(39)陈秀钦.全民阅读与图书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40)孙书祥.论图书馆在社会大众阅读中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1)宋军.公共图书馆是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中坚力量.当代图书馆,2006(2)

(42)钟琼.阅读定制:关于图书馆社会阅读服务的思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3)梁建文.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生长空间.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23)

(44)朱志伟.图书馆倡导大众阅读的新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45)邹婉芬.构建阅读社会:图书馆的使命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7(3)

(46)栗晖.强化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大众阅读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甘肃农业,2006(10)

(47)刘宏军.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众阅读指导与和谐社会.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6)

(48)白坤,李玉玲.图书馆应为指导大众阅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图书情报通讯,2006(4)

(49)孟化.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公共图书馆与促进全民阅读.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

(50)中国互联网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至笔者发稿之时,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而中国也代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51)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

(52)白萍.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与公共图书馆导读工作.图书馆学刊,2007(5)

(53)石红.论图书馆如何激发大众的阅读热情.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9)

(54)徐瑞霞.论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关系——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

(55)白春玲.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促进社会阅读方面的作用.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7(6)

(56)陈秀钦.全民阅读与图书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

(57)白萍.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与公共图书馆导读工作.图书馆学刊,2007(5)

(58)徐瑞霞.论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关系——以洛阳市图书馆为例.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

(59)蔡菲.中山市中山图书馆推广社会阅读的尝试.图书馆学研究,2007(9)

(60)徐琴,谢浩云.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的生存空间——云龙县农村流动图书箱调查报告.大理学院学报,2007(S1)

(61)朱志伟.图书馆倡导大众阅读的新思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2)

(62)师丽娟.大陆地区与澳门地区全民阅读活动初探.兰州学刊,2006(12)

(63)李款贞.社会阅读:拓展图书馆生长空间.晋图学刊,2007(5)

(64)邱冠华.大众阅读指导与和谐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年会第四分会场主题阐释.图书馆建设,2006(5)

(65)尹岚宁.推动全民阅读,共建和谐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作用.全国新书目,2006(1)

(66)黄鹏.推动全民阅读,图书馆在行动——在“世界读书日在厦门: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新世纪图书馆,2007(4)

(67)徐进.图书馆学会如何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作用.图书馆建设,2007(2)

(68)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图书馆建设.2004(3)

(69)湖北省图书馆学会关于开展200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图书情报论坛,2004(2)

(70)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展200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3)

(71)2007年云南省图书馆学会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云南图书馆,2007(2)

(72)云南省图书馆学会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云南图书馆,2006(2)

(73)王余光,汪琴.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知识,2004(5)

(74)许欢.出版与大众阅读关系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4(5)

(75)王艳.图书馆与大众阅读关系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4(5)

(76)王玮.试论家庭阅读的重建.图书情报知识,2004(5)

(77)刘富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生时尚阅读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4(5)

(78)王余光,汪琴.世纪之交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图书情报知识,2005(4)

(79)傅敏,许欢.不再沉默的大多数——从blog阅读看网络阅读的发展.图书情报知识,2005(4)

(80)柳霞.高校BBS阅读版面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5(4)

(81)余训培.网络阅读指导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5(4)

(82)范凡.网络阅读中的文本尊重情结.图书情报知识,2005(4)

(83)王余光.中国阅读史研究纲要.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

(84)王三山,范凡.中国文人的生活时尚与阅读.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

(85)李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儿童读物的出版与阅读.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

(86)汪琴.论社会意识对阅读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

(87)范凡.芝加哥学派的阅读研究.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

(88)曾克宇.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网络阅读”研究综述.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2)

(89)王余光,李雅.浅议社会阅读的几个问题.新世纪图书馆,2007(3)

(90)徐雁.阅读与人生——在南京市民学堂的报告.新世纪图书馆,2007(3)

(91)杨美华.绕着地球跑:世界各国的阅读运动.新世纪图书馆,2007(3)

(92)唐定海.推进我国全民阅读的策略探讨新世纪图书馆,2007(3)

(93)南京图书馆读书活动综合报道.新世纪图书馆,2007(3)

(94)甘其勋.世界读书日行动在厦门.新世纪图书馆,2007(3)

(95)王余光.书与阅读文库.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6)李芸.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http://www.sciencetimes.com.cn/sbhtmlnews/200742603212687178332.html?id=178332[2008-3-6]

(97)王余光,许欢.西方阅读史研究述评与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进展.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2)

(98)王龙.阅读研究引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99)王波.阅读疗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100)王余光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01)让·马里·古勒莫著,孙圣英译,图书馆之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2)同上,第123页。

(103)王余光.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2)

标签:;  ;  ;  ;  ;  ;  

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研究述略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