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美国八种类型的社会工作实践及其结构变化_社工论文

美国和美国八种类型的社会工作实践及其结构变化_社工论文

英美社工实务的八种类型及其结构性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工论文,结构性论文,英美论文,八种论文,实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美社会工作实务观念与实务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实务概念内涵外延,实务范围内容、实务类型和实务模式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八种基本类型,深刻反映英美社会工作实务思想观念与专业服务活动的历史变迁规律和发展方向。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些实务类型的概括提炼、区分和归纳总结、划分标准是相当主观的,主要反映作者的专业理解和专业判断;但是,它们的实务基础并不是完全主观臆想和杜撰的,而是来源于多种多样和充满活力的社工实务和社工专业发展真实历史过程和社会服务活动。更为重要的是,社工实务基本类型发展变化过程蕴含社工实务和社工专业发展的历史规律,蕴含社工教育和社工人才培养的历史规律,蕴含福利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的历史规律,蕴含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历史规律,蕴含国家与社会间互动关系的历史规律,蕴含现代民族主权国家职能、角色、地位和作用变迁历史规律,理论、政策和实务意义重大。英美经验对社工专业发展、社工教育、社工实务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历史借鉴意义尤大。如何依据英美社工实务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工和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保障全体国民幸福美好和有尊严的生活,是中国社会建设的主题。

英美社会工作实务的八种基本类型与体系性特征

英美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对基本类型是非专业活动(宗教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与专业社会工作实务之间的关系,主要反映社工专业发展早期所面临的诸多议题。非专业活动与专业社工实务关系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问题的形成。英美和西方国家的非专业服务活动历史悠久,渊源多样深厚,孕育产生于中世纪与近代社会,主要流行于17-19世纪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反映社会结构分化加深与劳动分工加细的趋势①。当时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是基督教圣爱,博爱世人和人类价值,宗教慈善与同情弱者。17世纪以来,贫困社会结构成因和贫困、乞讨者并非罪犯的共识催生“社会保护”意识②。非专业实务的主要类型和实务范围是志愿服务、慈善、公益服务和社会矫正四类服务,主要服务对象是贫困人士、流浪乞讨人员、老弱病残和街头青少年等。非专业实务的主要行为者是各类神职人员、各类志愿者、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和社会改革者。非专业实务存在问题和局限多种多样,主要是对社会问题复杂性和成因缺乏理论知识,匮乏专业服务价值理念和目标,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缺乏准确、清晰的专业理解,服务者本身缺乏专业训练,服务活动常常单凭一腔热情和信仰,缺乏专业服务方法和技巧,志愿、慈善服务临时性色彩浓厚,服务范围内容通常缺乏全面性,主要取决于拥有的资源等。由于非专业实务的问题及局限性,如何培养专业社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议题应运而生③。总体来说,非专业与专业社工服务间关系议题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案主的需要与社会问题?谁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主体?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国家、社会与个人扮演什么角色?什么样社会服务方法最好?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服务以解决社会问题和增加社会福利?英美社工历史经验证明,非专业与专业服务的关系议题,是最早出现和最低层次的实务类型,反映社会服务,尤其是社会责任与权利义务社会划分的结构分化与结构转型的现代性趋势。非专业与专业实务关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自然科学和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主要强调实务性、操作性、技术性和方法性,而对哲学性、价值观、处境性、民族性、文化性、社会性和人性强调不多。“科学性”似乎是衡量非专业与专业实务的最主要标准和原则,深刻反映17-19世纪自然科学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科学慈善”运动就是典型案例。综观西方和英美社工历史发展过程,尤其是在美国非专业与专业实务类型的社会影响深远,医学化、科学性、量化思维和专业性,始终是贯穿社工实务模式建构与社工发展的一条主线。

英美尤其是美国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二种基本实务类型是方法类实务(如个案、群体和社区)与专门实务领域(fields of practice,如医务、学校社工)间的关系,反映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早期社工实务体系内部结构功能分化和体系发展的状况。方法类实务与领域类实务出现的宏观社会环境是,19世纪中晚期英美社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及时回应和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重建社会秩序是政治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与挑战④。当时流行的社会价值观多种多样,最有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和温和的社会改良,贫困、疾病、儿童、家庭、学校、犯罪类社会问题与方法类、技巧类、途径类议题应运而生。英美尤其是美国方法类实务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关心宏观和中观取向的社会改革、社会意识;“科学慈善”和慈善组织会社、社会救助、社区睦邻运动、社区服务和家庭访问;服务目标与服务使命,服务范围与服务对象,服务方法和服务内容高度融合。在生物医学,尤其是美国临床实验医学和微观治疗取向医学的专业影响下⑤,为谋求像医学一样的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尤其是适应美国高度发达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微观、治疗取向“个案方法”应运而生。1917年Richmond,《社会诊断》一书最典型⑥。1934年美国社会工作会议确定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动四大功能性方法。实务领域类实务范围广泛,内容繁多,几乎覆盖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所有领域,儿童福利、家庭福利、学校社工和医院社工最先起步⑦。

更为重要的是,方法类实务与专门类实务的主要服务对象迅猛扩大,由贫困人群、弱势群体扩大到劣势群体、普通人群和所有有需要的人群,服务对象的普及性和群体化特征明显。方法类实务最大优势是有助于社工专业知识体系发展,有助于社工专业化方法和技巧的建立。但是,方法类实务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更多,例如将社工实务“等同”于社工方法和助人技巧,社工实务过分注重和强调微观取向的个案方法,人为将社工实务与方法技巧割裂开来,混淆社工服务目标与助人方法技巧的关系,易造成社工服务方法技巧取代目标的问题,容易忽视社工助人方法技巧的“社会和文化适应性”,可能降低社工实务的文化敏感性⑧。某种意义上说,方法技巧类实务与领域类实务关系实质上是局部与整体,途径与目标的关系。方法技巧类实务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样方法和技巧最适合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服务对象需要?什么样方法、技巧与特定领域的社工专业实务协调一致?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最有效地解决案主的问题?什么样方法和技巧的成本—效益最佳?方法技巧类实务与专门领域类实务关系的理论渊源多样,1870年代“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的社会影响主要反映在赫伯特·斯宾塞“适者生存”理论中。20世纪初流行的社会问题、现代临床医学和社会病理学理论、社会精神病学、社会工程学,1920年代在美国逐渐流行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美国高度个人主义,为方法技巧类实务发展奠定理论基础⑨。

英美尤其是美国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三种基本实务类型是专才类实务(如家庭、医务和学校)与通才类实务之间的关系,深刻反映社工专业发展和社工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结构功能分化,反映社工实务多样化与专业化之间状况。美国专才类实务与通才类实务关系议题形成于1920年代绝非偶然,而是社工专业发展结果。1905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R.L.Cabot医生聘请首位医院社工G.I.Pelton。1906年波士顿引入首个学校社工项目。1907年马萨诸塞州总医院J.J.Putnam医生首次聘请二位精神治疗社工。1909年首次白宫儿童福利会议开启儿童社工服务。1911年美国有组织家庭社工协会成立。1918年美国医院社工协会成立。1919年美国访问教师协会成立,专业发展速度加快⑩。总体而言,1920年代美国社工专业发展已达相当高的程度,因此通才与专才议题应运而生。总体来说,1920年代美国儿童少年群体、家庭、学校、医务与精神健康均已成为服务对象,大学本科社工已成主要服务人员,社工硕士(MSW)已经产生,社工专业化已达相当程度(11)。美国社工专业发展程度越来越高,专门领域的划分越来越细,不同领域和不同服务对象之间社工实务的多元化、差异化和共同性问题日益突出,是培养通才的社工,还是专才的社工,成为重大的理论、现实、政策、教育和实务问题(12)。

更为重要的是,专才类实务与通才类实务关系议题首次关注和聚焦专业社工培养模式,首次将社工实务领域与社工培养模式议题联系起来。反映社工专业与社工实务均发展到一定程度,说明社工多样性方法类实务、精细化专门类实务和社工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影响社工专业发展与专业知识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社工实务,不同服务领域,不同服务方法之间社工实务是否存在共同的基础?是通才的培养模式好,还是专才的培养模式好?社工教育体系和实务是否具有共同的基础?社工教育、课程政策目标与社工实务的目标是否一致?如何衡量社工专业能力和实务能力?这些都是专才类实务与通才类实务关系议题的主要关注点(13)。专才类实务与通才类实务关系议题将社工实务、社工教育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聚焦丰富多彩和不同类型社工实务,关注社工实务与实务能力(14)。

英美尤其是美国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第四种基本实务类型是直接类实务(direct practice,如微观和临床实务)与非直接类实务(indirect practice,如福利政策)之间的关系,反映社工实务体系和社工实务工作者队伍的结构分化和专业职责边界的社会划分。直接类与非直接类实务分类萌芽于1950年代,并于1970年代成为美国社工实务主要分类。当时宏观社会环境是社会福利政策、社工专业地位、社工实务、社工教育、社工研究、社工行政管理等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框架已形成,社工专业发展和社工实务均具备结构分化条件。直接实务依托的社会哲学与专业价值观是微观、临床、治疗、事后补救和修补、康复取向。因此,直接实务概念通常与临床实务(clinical practice)或临床服务,以及微观实务密切相关。直接实务的主要服务对象通常局限于个人、夫妻、家庭、群体四类。相反,非直接实务对象通常是指社工行政管理、社工研究、福利政策发展、教育和评估等(15)。直接实务的服务对象决定直接实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主要是微观取向、临床、治疗、事后补救和修补、康复取向的社会服务活动,而且通常是指社工与服务对象面对面的服务。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直接实务的工作者或服务人员通常主要是所谓“一线社工”或执业社工。实际上,一线实务工作者和优秀一线社工应扮演直接服务提供者,社会系统连接者,社会系统维护者,社会系统发展者,以及研究者和研究使用者五大类专业角色,高度整合实务(16)。

不过,直接类实务与非直接类实务的划分完全是一种人为的划分,不仅存在诸多的结构性和体系性局限,而且非常容易误导年轻社工专业的成长历程和方向。首先,直接类实务与非直接类实务的划分基本上是一种“美国化现象”或“美国特色”,反映美国社工实务与专业发展分化程度,其他国家包括英国并无这样明确、清晰的实务分类。其次,直接类实务与非直接类实务的划分非常容易给人造成这样的误解和误导:似乎只有直接实务才算是“真正”的社会工作实务,非直接实务并非是“真正”的社工实务,专业性间接实务活动并不涉及与社会服务对象的直接或人际接触。因此,间接实务对直接实务并无多少专业性益处和帮助(17)。美国直接与间接实务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两类实务的工作重点和服务取向有所不同。直接实务基本特征是微观、个体、临床、治疗、事后补救、修补和社会康复取向,间接实务恰恰相反。不言而喻,美国直接实务与间接实务类关系引发的主要议题众多,例如如何看待服务对象的问题成因,是一味指责牺牲者,还是改变社会结构?社工服务目标是以改变个人为主,还是以改变宏观社会环境和福利政策为主?什么样服务方式更为有效?是直接,还是间接实务?美国直接实务的社会理论基础仍然是医学取向的社会诊断和社会治疗,其深层次的理论渊源是微观、个体、临床、治疗、事后补救、修补和社会康复取向的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传统(18)。

英美尤其是美国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第五种实务类型是宏观类(macro practice)、中观类(mezzo practice)和微观类实务(micro practice)之间的关系议题,主要反映社工服务对象层次结构和社工实务的哲学思考、目标宗旨、基本原则、干预取向和服务方法。英美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关系历史悠久,是社工实务与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伴生物,典型反映英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干预和福利制度结构变迁的宏观社会环境(19)。从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到21世纪英美社工专业发展,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长期存在。但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依托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截然不同,反映社工哲学的变迁轨迹。英美社工专业发展早期盛行的宏观实务主要是以社会改革、政策倡导、制度创新价值观为主。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以个案工作为主的微观实务是以微观、治疗和补救的价值观为主。20世纪中叶流行以社区和组织为主体的中观实务,是以组织结构功能和组织变迁为基础的。20世纪末期重新流行的宏观实务是以政策倡导、人在环境和制度变迁等价值观为主体(20)。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的服务对象明显不同,宏观类实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环境与政策,中观类实务的对象主要是社区和组织,微观类实务的对象主要是个人、夫妻、家庭、群体。与此相关,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的服务范围与内容也明显不同,覆盖范围大小明显不同。一般来说,宏观类实务范围主要是改变体系和政策,中观类实务范围主要是发展社区和组织,微观类实务范围主要服务个人和有需要的人群,制度变迁、组织发展和个人服务的差异明显。一般来说,社工是社会服务的主力军,但是英美社工传统服务领域是微观和治疗取向实务。NASW的一项调查显示,71.6%社工从事直接实务,而管理与督导,教育和研究只占24.5%(21)。简言之,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关系议题的本质是方法类实务与领域类实务的另类反映。

更为重要的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的人为划分导致诸多的理论、政策和实务议题。首先,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的人为划分容易导致将社会福利政策、社区和组织、个案和案主,放在三类不同的服务之中,并且将福利政策、社区和组织,个案和案主人为割裂开来。其次,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的人为划分容易导致将社工实务目标划分成宏观制度变迁,中观的社区服务和组织发展,微观的个案管理和临床治疗服务,不利于形成总体的服务目标。第三,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的人为划分容易导致将社工实务范围内容划分为不同领域,导致宏观实务似乎不能使用微观和临床治疗服务,中观实务似乎只见地理社区和社会组织,反而忽视构成社区和组织主体的人群,微观类实务似乎只关注个体,忽视更为宏观的结构,结果容易人为地将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对立起来。实际上,宏观、中观和微观类社工实务目标宗旨和原则是一样的,服务对象和人员是一样的,范围内容是一样的,结构功能是一样的,方法技巧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外在的形式和内容。实际上,宏观、中观和微观类社工实务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社工服务的目标宗旨和专业功能作用是什么?不同类型的社会问题与服务对象,是否需要截然不同服务方法和理论视角?社工服务功能是应该以事后补救和修补、治疗为主,还是应该以预防和发展功能为主?(22)宏观、中观和微观类社工实务的分类之间并无实质性意义,三者本质上都是社工实务活动,惟一的区别只是形式的细微差别,范围的大小不一,内容的多寡不一,干预程度的深浅不同。但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类社工实务所依托的社会理论视角却差别明显,甚至是截然不同,针锋相对,深刻反映不同类型实务背后所隐藏的价值观、目标、伦理守则和方法技巧的差异。总体来说,英国社工实务和福利制度理论视角主体是集体主义,美国则是典型个人主义(23)。总体来说,英美宏观、中观和微观类社工实务分类的社会影响主要是“内部性和实务性的”,主要影响英美各自社工实务和社工专业发展路径,尤其是社工实务方法和理论发展的顺序。这意味英美社工服务发展过程是由宏观始,经由微观和个案主导,到重新回归中观和宏观。简言之,中国社工实务与专业发展最佳路径应是宏观、中观和微观类实务的有机统一和整合。

英美尤其是美国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第六种实务类型是一般类(general practice)实务和模式类(model practice)实务之间关系议题,反映社工实务体系内部结构关系与实务体系的历史演变轨迹。本文所谓的一般类实务泛指一般、普通和常规性的社工实务,模式类实务泛指已有明确实务模式之名的服务活动,例如社工使用生活模式(life model)以表达影响案主的环境和案主对环境影响力量的社会互动关系。不言而喻,实务模式是社工实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最早出现于1950年代的社区组织领域,以后扩大到所有领域。美国社工实务模式出现的宏观社会背景是其社工专业地位和专业知识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1970-1990年代达到顶峰,多种多样宏观、中观和微观模式不断涌现。美国社工实务模式流行背后隐藏的主流社会价值观是社工专业发展和社工实务体系建设。每种社工实务模式都有自身相对关注的服务对象,例如社区发展模式主要服务于地域社区。每种社工实务模式都有自身相对清晰的服务范围和领域,例如危机干预主要针对各类危机。美国学者约翰逊1983年首版,1989年三版《社会工作实务:通才视角》列举27种实务模式,说明1970年代以来,美欧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教育和专业发展达到新高度。社工一般理论、实务理论、社工教育和实务研究,尤其是实务模式是专业发展最佳例证(24)。每种社工实务模式的实施者和模式建设主体都是社工,其中包括从事间接实务的研究人员。

更为重要的是,1980年代以来,美国社工实务模式建构热潮似乎由盛转衰,社工实务模式建构活动似乎“让位于”社会服务标准制定和社会服务机构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社工服务效果、质量和交代问责问题格外突出,社工实务模式战略升级为服务标准建设。社工实务模式的主要问题是,一般性社工实务领域是广泛多样的,但是具有社工实务模式的只是少数领域。而且,英美并无统一和内涵外延清晰界定的社工实务模式概念,一般实务与模式实务的边界并不清晰,实务模式不能“等同于”实务指南和专业服务标准,局限性明显。实务模式关注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将社工实务理论化总结和概念化提炼,一般实务关注的主要议题是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理论关注点和现实关注点明显不同。比较而言,社工实务模式从实务理论高度概括一般性社工实务的主要范围、内容和影响因素。社工实务模式处于一般性实务与国家法律法规、专业服务标准之间位置,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一般性实务与模式性实务社会理论基础不同,一般性实务理论基础主要是一般性社工理论,模式性实务理论基础因不同模式有所不同,如女性主义模式主要是以女性理论为基础(25)。总体来说,实务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美国现象”,英国和其他国家并不存在如此多样的模式,从侧面间接反映美国社工实务体系、社工专业化、社工教育和社工理论发展程度较高的现状。总体来说,美国一般性实务与模式性实务之间的关系议题的社会影响基本上局限于美国和加拿大,但是美国社工实务模式理论和服务标准、社会服务质量管理理念和实践的社会性影响广泛。简言之,一般性实务与模式性实务的关系议题,反映社工实务体系的发展阶段、规律和方向。

英美尤其是美国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第七种实务类型是机构为本的实务(Agency-based practice)与案主为本的实务(Client-based practice),领域为主的实务(field of practice)与过程为主的实务(process orientation practice),单纯方法类、领域类实务与方法、对象、领域、社会问题类混合实务关系议题,反映美国社工实务多样性和专业分化状况(26)。美国一类社工实务与多类混合社工实务状况,主要反映美国社工专业与社工实务发展状况,反映美国社会结构高度分化,多元文化盛行,个人主义发达,专业服务发展的宏观社会处境。一类社工实务与多类混合社工实务的现象主要盛行于美国社会,持续时间为整个20世纪。一类社工实务与多类混合社工实务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多元化和竞争,主要反映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专业伦理和文化传统,成为观察美国社会的最佳视角(27)。一类社工实务与多类混合社工实务服务对象明显不同,一类社工实务服务对象通常是一个,多类混合社工实务的服务对象则是多种多样,既有宏观服务对象,又有中观和微观服务对象。与此相似,一类社工实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相对简单、单一和明确,目标指向更加清晰,多类混合社工实务的服务范围和内容则多种多样,既有方法、对象,又有领域和社会问题。例如医务社工实务,既包括医院和医疗机构,又包括病人和服务对象,还包括服务方法(28)。一类社工实务的服务人员通常是以社工为主,当然也包括其他专业服务人员,如医生和律师。多类混合型社工实务服务人员通常涉及多学科和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专业服务团队(29)。

更为重要的是,一类社工实务与多类混合型社工实务的关系存在诸多值得商榷问题。首先,方法类实务、领域类实务、人群类实务、问题类实务、机构类实务、过程类实务都是某种类型的社工实务,专业行动的关注点和主要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侧重点和目标导向清晰,这是其明显的优势之处。与此同时,一类或多类混合实务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整体和系统观。其次,方法类实务、领域类实务、人群类实务、问题类实务、机构类实务、过程类实务之间的边界和职责并不清晰,人为划分的痕迹明显,容易导致简单化和混乱不清、交叉重叠问题。第三,一类实务,如方法类实务与多类混合型实务的最大危险是通常聚焦于方法、领域、问题、机构和社会工作过程,常常可能将服务对象和对象的需要置于边缘地位,本末倒置,无法及时、有效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而是服务于手段和途径。换言之,方法类、领域类、过程类实务的主要服务对象永远都是个人和有问题之人需要(30)。实际上,无论是一类实务,还是多类混合实务,它们面对和回应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谁是社工服务的对象?如何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什么时间提供专业服务和帮助?社工服务的目标和宗旨是什么?如何为服务对象提供适合的专业服务?什么样服务方法最适合服务对象?什么样社工服务效果和绩效最理想?社工服务的发展规律和方向是什么?总体来说,一类实务的特征是对象单一、方法简单、范围明确、目标定向清晰和便于操作,多类混合实务的特征是可能目标对象多元,多种方法并存,范围内容可能多元、混合和交叉。需要强调的是,一类实务并不一定意味着非专业化服务,非高质量的服务,非高层次的服务。相反,多类混合的实务也并不一定“等同于”专业化服务,高质量的服务,高层次的服务,关键是看社工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看社工服务项目的理论、设计、规划、实施和评估质量。综观世界各国尤其是英美社工实务发展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的共同发展趋势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和跨方法综合和融合,人群、方法、领域、问题、机构和过程间边界模糊(31)。一类实务与多类混合实务的理论基础可能是一样的,也可能千差万别,因主题和问题而异。假如说一类实务与多类混合实务间存在共同的理论基础,那就是人类需要和满足理论(32)。总体来说,由于一类实务与多类混合实务典型性没有其他类型实务那么极具典型和代表性,如专门类与通才类实务的影响大,加之一类实务与多类混合实务和其他类型实务交叉重叠,一类社工实务与多类混合型社工实务的社会影响是模糊和有限的,尽管其存在历史悠久。

英美尤其是美国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第八种实务类型是国家性的实务(national-based practice)与国际性的实务(international-based practice),深刻反映全球化处境。国家性实务与国际性实务形成的历史渊源久远,基本上是一种现代社会现象,宏观社会背景是主权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球化与国际化浪潮,形成全球社会与全球问题(33)。一般来说,早期国际类社工实务是国际机构的历史伴生物。大规模和专业化国际类社工实务出现于1970年代,其中美国国际社工实务最为发达,国际性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34)。不言而喻,国际类社工实务反映服务提供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如美国背景的机构自然反映美国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中国对非洲提供的卫生援外服务反映中国主流价值观(35)。国家性实务的服务对象通常是本国公民,有时候某些服务也会包括长期居留的非本国公民。例如健康保险和公共服务,与公民权资格密切相关的社会服务和个人服务常面临资格限制。国际性社工实务的服务范围与服务内容,同样主要取决于服务提供国家和服务机构的决定。当然,服务提供国家和服务机构也会考虑所在服务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类社工实务实际上是本国社工服务的地理范围扩展和扩散范围延伸。这意味有什么样的国家性社工实务,就有什么样的国际性社工实务,国家与国际无本质区别。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国社工实务不仅存在国家、社会、文化、民族、宗教和心理性差异,而且存在社工专业发展阶段和制度安排差异,凸显世界各国社工实务多样化与民族性(36)。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工专业教育在量的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却面临各方面的质落后于量的困境。在国际社工专业教育越来越强调行动和反思性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基本标准、文化特色以及国际性发展相互融合,强调教育者集教育、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趋势下,中国社工专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明确社工教育理念,完善社工专业教育体系,配备合格教师队伍,规范课程设置,完善社工课堂教育、价值教育及实习教育,丰富社工专业教学平台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社工专业发展(37)。国际性社工实务的行为主体并不一定是专业社工,而可能是各类社会服务人员。因除美国本土要求社工注册和执照以外,其他国家都没有非常严格的资格和条件限制(38)。

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类社工实务存在诸多的文化性、体制性问题和明显的社会局限性,亟需专业化交流和本土化改造,以探求人类社会服务的普世规律和发展路径,造福全人类。作为专业的人类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目标、对象、范围、内容、方法和过程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国家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差异,社工服务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相对性特征,非常需要制度敏感、种族敏感、文化敏感服务。中国社工专业发展和实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社工助人方法和技巧具有很强文化相对性,这意味在美国适用和效果显著的社工助人方法、技巧,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社会和社工实务。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人民主观认知、界定、表达的需要并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健康需要。这意味人类需要、社会问题和最适合的方法、技巧,都是特定社会文化建构和决定的产物。在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模式尚存巨大差异背景下,如何实现国家性实务与国际性实务的综合平衡?如何通过国际服务推动国内专业化发展?如何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普世规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如何总结人类社会健康福祉发展普遍规律和特殊之处?妥善处理普遍规律与特殊性关系?这既是国家和国际性实务发展面临的共同议题,又是国际性社工实务研究的基础议题(39)。比较而言,国际性社工实务的基本特征是超越主权国家,服务对象和服务地域具有全球性。国际性社工实务的理论基础是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全球社会学和普世性文化价值观。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背景下,国际性社工实务发展前景良好。在国际政治军事外交、经贸科技外交和公共外交处境下,国际性社工实务将成为健康福祉外交重要部分,必将对服务提供国和服务接受国,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影响(40)。

简要讨论与基本结论

综观英美百多年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历程,尤其是社工实务主要类型演变和划分,可以清晰地看到诸多值得注意的结构特点、社工实务体系演变规律和实务发展历史经验教训,为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社工专业发展奠定历史经验基础,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现实意义重大。首先,实务、社工实务、社工实务观、社工实务体系不是单纯的实务,而是宏观社会环境、国家与社会、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家庭等社会结构互动关系的社会产物,深受社会环境影响。这意味宏观社会环境决定实务的性质、目标、宗旨、任务、对象、范围、内容和优先领域。比较而言,美国社工实务对象、范围、内容和优先领域远比英国的更为丰富多彩和多元化。其次,英美社工、社工实务、社工实务类型基本是20世纪历史产物。1900年美国教育家柏顿(Simond N.Patten)创造“社会工作者”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友好访问者和睦邻运动的人员之中。以后又创造“社会工作实务”的概念,为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奠定相应实务理论基础。第三,英美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历史经验证明,社会工作实务概念内涵外延与基本特征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社会建构(41)。英美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发展经验,深刻反映英美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传统,文化色彩浓厚。第四,英美社工实务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专业价值观、目标宗旨和专业使命、社会理论基础、主要服务对象、主要范围内容、服务人员和服务方法技巧等,反映直接社工专业服务的状况。但是,随着社工专业和社工实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间接实务因素,如教育、研究、行政管理、评估逐渐纳入社工实务概念范围,成为“广义”社工实务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社工实务、实务概念、实务观、实务体系和体系框架不断发展变化,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多,间接反映社工专业、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日趋发展和成熟的状况。第五,英美社工实务和社工专业发展历史经验证明,非专业与专业实务的划分是普遍存在的。英国、美国、中国和所有发展社工实务与社工专业的国家,均会经历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关键的问题是:世界各国非专业志愿服务、慈善公益服务与专业社工服务并存时间的长短。对中国社工专业发展而言,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由非专业服务转变为专业服务。第六,除社工实务和社工专业发展早期普遍存在非专业志愿、慈善公益与专业服务外,其他类型的社工实务基本上都是一种“美国现象和美国特色”,“美国例外论”的色彩浓厚。美国社工实务类型繁多,典型反映美国社工实务最发达和最繁荣,社工专业化发展程度最高,典型反映美国社工实务体系与社工专业发展结构分化程度最高,专业地位和权威最高状况。实际上,严格说来,所谓“美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务八种基本类型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这八种社工实务类型反映现代社会社工实务体系结构性变迁的八种普世性规律和发展方向。第七,美国社工实务的各种主要分类,例如方法类实务与领域类实务,通才类实务与专才类实务,直接类实务与间接类实务,宏观类、中观类实务与微观类实务,单一类实务与多元混合类实务,全球类实务与国家类实务,内涵外延超越传统和简单理解,反映多种多样涵义。例如宏观类实务不仅是指宏观社会环境,还指宏观的服务目标,宏观的服务对象,宏观的服务范围内容,宏观的服务方法技巧,宏观的理论基础,宏观社会服务组织和宏观的社会效果。第八,美国各种类型社工实务的划分都是人为的和历史性认知的结果,反映美国社工专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历程。美国社工发展和实务类型划分历史经验说明,各种不同类型实务之间并非是相互排斥、截然不同,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整体的,而且各种类型实务之间常常是相互交叉和高度相互重叠的,只不过类型划分者的理论视角、观察角度和分析框架有所不同。第九,无论是哪种社工实务类型,社工实务的目标宗旨、专业使命和功能作用都是一样的,尽管社工实务的范围内容、方法技巧和服务对象有所不同,但是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关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健康福祉是普世趋同(42)。最后,英美尤其是美国社工实务类型与社工专业发展模式多种多样,最关键的历史发展经验是将“职业化”与“专业化”区分开,并采取专业技术、专业协会、严格专业资格和服务标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政策规定、法律约束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专业共同体的主导作用。这是美国短时间内实现社工专业化的秘诀。社工专业的“主体自觉和专业自觉”最关键(43)。本文梳理英美社工实务类型的历史演变过程,系统总结英美社工实务概念框架的范围内容,理论概括英美社工实务类型与实务体系结构性变迁的普世性规律,目的就是归纳英美社会工作实务观、实务类型和社工实务体系结构性变迁的历史规律,探索社工专业发展的普世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框架设计与实务体系建设提供历史智慧,为构建福利化和谐社会,发展中国本土社工理论,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贡献专业力量,指明中国社工专业发展方向。

注释:

①[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②Bremner,R.H.(1994),Giving:Charity and Philanthropy in History.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

③Flexner,A.(1915),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In Studies in Social Work(Vol.4.pp.2-24).New York:New York School of Philanthropy.

④Piven,F.F.& Cloward,R.A.(1993),Regulating the Poor:The Functions of Public Welfare,Updated Edition.New York:Vintage Books.

⑤[法]米歇尔·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刘北成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

⑥Richmond,M.(1917),Social Diagnosis.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⑦[美]玛格丽特·K.罗森海姆等:《少年司法的一个世纪》,高维俭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⑧杨超、纪文晓:《MSW社会工作技巧能力建设的生活路径探索——以某校2011级MSW为例》,《社会福利》2012年第11期。

⑨[美]文森特·帕里罗等:《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⑩Cannon,Ida M.(1924),Social Work in Hospital:A Contribution to Progressive Medicine.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1)刘继同:《美国医院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经验》,《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第11期。

(12)[美]罗斯玛丽·C.萨里:《美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对未来的意义》,马凤芝译,《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5期。

(13)Boehm,W.W.(1959),Objectives of the Social Work Curriculum of Future,Volume 1.New York: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14)周勇:《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发展路径研究: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江海学刊》2010年第4期。

(15)Hepworth,D.H.,Rooney,R.H.,Rooney,G.D.,Strom-Gottfried,K.& Larsen,J.A.(2006),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Theory and Skills,Seventh Edition.Canada:Thomson Brooks.

(16)[美]Hepworth,D.H.等:《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理论与技巧》,张宏哲等译,(台北)宏叶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7)[美]McInnis-Dittrich,K.:《整合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实务》,胡慧译,(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8)Roberts,R.W.& Nee,R.(eds.)(1970),Theories of Social Cas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Axinn,J.& Levin,H.(1992),Social Welfare: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sponse Need,3rd Edition.New York:Longman.

(20)沈黎、刘斌志:《美国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历史经验与文本解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1)[美]Midley,J.:《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苗正民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

(22)刘继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争:欧美社会福利理论主要流派与核心争议》,《欧洲研究》2004年第1期。

(23)Johnson,L.C.(1989).Social Work Practice:A Generalist Approach,Third Edi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24)Dominelli,L.& Mcleod.E.(1989).Feminist Social Work.London:Macmillan.

(25)[美]查尔斯·H.扎斯特罗:《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晏凤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德]桑巴特·H.:《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7)[美]Sarah Gehlert主编:《健康社会工作手册》,季庆英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年。

(28)Leathard.A.(ed.)(1994),Going Inter-Professional:Working Together for Health and Welfare.London:Routledge.

(29)Brammer,L.M.(1993),The Helping Relationship:Process and Skills,Fifth Edi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

(30)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1)[英]诺曼·巴里:《福利》,储建国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2)[英]莱恩·多亚尔等:《人的需要理论》,汪淳波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33)[美]罗宾·科恩等:《全球社会学》,文军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34)Deacon,B.(1997),Global Social Polic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 the Future of Welfare.London:Sage.

(35)鲁新主编:《全球卫生时代中非卫生合作与国家形象》,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

(36)柳拯:《当代国际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

(37)刘斌志:《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及其本土策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8)中国发展简报:《200国际NGO在中国》,北京公旻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出版,2005年。

(39)刘继同:《美国医院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与历史经验》,《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第11期。

(40)刘继同:《甲型H1N1流感防控与主权国家卫生外交政策模式》,《中国卫生人才》2009年6期。

(41)[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42)Klein,P.(1968).From Philanthropy to Social Welfare:An American Culture Perspectiv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43)徐吉志:《专业自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江苏教育报》2011年4月18日。

标签:;  ;  ;  ;  ;  ;  

美国和美国八种类型的社会工作实践及其结构变化_社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