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调查引发的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由一次心理健康调查引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高三学生中有1/3左右的学生属高焦虑者。高焦虑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也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与上进心。造成学生高焦虑的原因主要是: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对社会的急剧变化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因此,应提高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性的认识,改革考试制度,建立、发展传统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提高教师素质。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焦虑 学习焦虑 考试 升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含义不仅指人的生理健康,还应包含人的心理健康即精神健康。我们一九九三年曾对北京市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过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很不理想的,特别在学习方面的焦虑十分突出。高三学生面临升学就业的挑战,可以预料他们在学习方面的焦虑程度很可能比高中一、二年级的情况还严重。但由于高三学生的特殊地位及处境,我们始终没有完成此项调查。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对刚刚考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后一个月内进行了测试,并反复要求他们尽量以高三时的心情回答问卷。尽管在准确性上会有一些出入,但这种调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对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可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资料。进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高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一些事实依据。

本调查采用华东师大心理学系周步成老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此诊断测验是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的。本调查的对象是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中文系、教育系的九三级入学新生共214人,其中男生59人,女生155人。该测验以焦虑程度为指标,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即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分别由10—15个小题目组成,共100题,每题有“是”与“不是”两个答案供选择。施测中的记分、统计、询问等严格按《诊断测验》的要求进行。与此同时,为寻求产生焦虑的原因,还根据一、二年级焦虑的主要表现编制了第二个问卷。其主要内容为:学习负担来自哪些方面;学习负担过重造成的影响表现在什么地方,造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校内外感兴趣的活动有哪些;经常发脾气的原因是什么;对自己现状的评价如何等。每方面分别给予7—14个答案供选择,并要求被试按自己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出顺序。

综合两次问卷调查的情况,并与高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发现高三年级学生(含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心理健康状况比高中一、二年级更差(见附表1)。《诊断测验》将个人总分在65分以上者定为总体高焦虑者,将团体总平均分超过50分以上者定为高焦虑水平。本调查表明,高三学生中高焦虑者占施测总人数的29.91%,其中女生高焦虑者高达34.19%。说明至少有1/3左右的学生属心理不健康的范畴,远远超出高中一、二年级的比例(6—20%)。(见附表1)。其中各分项平均值也明显高于高中一、二年级(见附表2)。从团体总平均值看,高三学生的总体也属高焦虑水平(见附表1)。

附表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二、“冲动倾向”主要表现为被强烈的焦虑驱使。常常不安或因一点小事就生气,或突然想哭、想喊、甚至想死。与其它项相比,高中一、二年级受试在此项得分较低,被排在8项中的后几位;而高三学生此项的得分则是各项中得分最高的,被排在第一位(见附表2)。其中“经常自我烦燥”者高达90.57%。“总想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的人数比例也有78.50%。其次为“常生气”者占50.47%,再次是经常“想哭”、“想喊”、“认为还是死了的好”等项。这表明,高三年级学生因高焦虑引起的冲动倾向是较明显的。

附表2.高中学生的焦虑状况

三、“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平均得分也比高中一、二年级受试高,在8项的排序上,位置也相应靠前些,分别排在第二、三、四位(见附表2)。

“自责倾向”表现为常因受挫或失败而过分责备自己,例如碰到困难的事觉得自己很难应付。“学习焦虑”主要指对考试、教师提问等表现为过分的恐惧与不安。有67.30%的受试表示“一听到考试就紧张。”“对人焦虑”主要指怕与人交往,在人多或别人注意自己的场合感到特别紧张。怕教师提问、怕挨批评等。有上述症状的受试占70—80%以上。说明高三学生在“自责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几方面的不健康的状况与高中一二年级相比也不乐观。

四、“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虽被排在后四位(见附表2),但其平均值仍高于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如“过敏倾向”,城区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将其排在第一、二位,但其平均值为5.64与5.81。高三年级学生将其排在第六、七位,其男女生的平均值分别为6.12与6.01,说明高三学生在各项的排序上均是在高焦虑的背景下排列的。即使排在最后一项的项目与高中一、二年级相比,其症状仍是严重的。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很差的。这种高焦虑状况不仅影响了其生理方面的身体健康(“睡眠不好”占70.44%;经常“头晕头痛”占62.89%;“食欲不振”占40.245%),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与上进心。有72.33%的受试感到“前途渺茫”;64.64%的受试觉得自己没有出息”;41%以上的受试“对自己的未来毫无信心”、“非常自卑”。面对一代生理、心理健康如此状况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怎么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及担忧呢?谁也没有理由否认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改变这种现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哪儿着手呢?我们认为首要的问题是找出产生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我们在第二次问卷及与受试的个别交谈中发现造成学生高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在回答“你的担心与紧张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时,受试均把担心考试的成绩差与怕考不上大学项放在首位。其中“担心考试成绩差”的人数比例为83.02%(女生均为88.48%,男生均为70.22%);“担心考不上大学”的人数为81.76%(女生为89.29%,男生为63.83%);在回答“造成你脾气不好的原因”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压力太大”,占总人数的71.07%(女生为75.00%,男生为61.70%);在回答“学习负担来自哪方面”时,排在第一位的仍是“升学考试的压力”,人数比例为91.82%(女生为93.75%,男生为87.23%)。其次为“父母期望过高”,“学习内容太难”,“课外作业太多”,“学习成绩落后”,“教师教得不好”等等。可是,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也集中在学习、考试与升学上。众多的学生都在挤升学这座独木桥。在家中,家长往往把升学作为学生成材的唯一途径,望子成龙心切,孩子一旦进入校门,就象专业马拉松运动员一样,开始了疲劳漫长的竞争。升学!升学!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去“关怀”自己的子女。在个别访谈中有的同学说:“每天父母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考试了吗?得了多少分?排第几名?”还有的同学说:“每当我面对他们,从他们迫切的目光和沉重的话语中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几乎让我窒息。”在学校则有做不完的作业与频繁的考试,升学率形成了一把衡量教师与学校质量的尺子。学生的寒暑假及一切娱乐时间,都被无情地剥夺了。有的同学谈到:“我们的作息时间紊乱,每天深夜睡,清晨很早起,睡眠不足,又要应付大量的考试。老师的警告、父母的压力致使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教师也抱怨“没有办法,高考有升学率、初考有评优率,高考超材不超纲,只能让学生接触各种习题应付考试,只有延长学习时间。”

二、工作的压力。没有能力升学的学生,可以就业,可以找工作,但这方面的困难也不少,选择“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项的占70%左右(男生为72.34%,女生为66.97%)。他们一方面担心学习的内容脱离就业的需要,适应不了新形势对毕业生的要求。另一方面担心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与存在的种种偏见影响他们顺利地找到工作。调查中发现,男生对找工作比女生更关注些,这可能因为男生除升学这条途径比女生还具有更多的选择。男女性同样胜任的工作男性优先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女生更希望通过升学寻找出路,因而学习方面的焦虑比男生更强烈些。这一点与高中一、二年级的情况略有差异,高中一、二年级受试中,农村学校的女生对找工作的关注大于男生,这可能因为农村学生中女生就业的比例高于男生的缘故,而本调查的抽样则偏重于城区学生。这也反映出城乡学生的焦虑跟他们的处境紧密相关。

三、社会的急剧变化。在“造成你经常紧张的主要原因”的问题中,选择“很多问题都找不到答案”项的占69.81%,选择“社会变化太大,无所适从”项的占41.51%。结果表明在当今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相当多的学生面对他们周围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及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也常常莫衷一是。尽管高三学生的知识及经验都有了相当发展,自我意识明显地增强了,他们渴求新知识,对各方面的信息十分敏感。但他们毕竟还很不成熟,世界观还未完全形成,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的认识往往不够全面。加之处在升学就业的十字路口,使他们常常处在理想和现实、欲求与道德、自我估价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各方面的相互矛盾之中,因而时时困惑、烦恼,不知所措,造成了他们的焦虑与紧张。

四、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回答“担心与紧张表现在哪些方面”时,“感到孤立无援”、“怕没有知心朋友”的约占60%左右,由于“老师、父母对自己期望值太高而感到压力”的占73.58%。结果表明,高三学生对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的需求也是较强烈的。高三学生处在青年初期,他们渴求独立,对伙伴、朋友交往的迫切性大大超过对教师与父母的依赖。问卷中,83.02%的学生对“与朋友进行交谈”感兴趣。他们对来自父母、教师的过多制约、干涉与唠叨表示厌烦与不满。而相当多的父母则“望子成龙”心切,教师也受升学率的制约,对处于高三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更是“关心备至”,期望甚高,致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常常缺少沟通或沟通困难,从而使学生感到“孤立无援”,加重了心理负担。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家长、教师、社会等有关方面应提高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必要性的认识。心理健康即指学生的精神健康,特别是人的情绪、情感及性格方面的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及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表现在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学又常常以焦虑程度为指标来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谓焦虑是指某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焦虑程度与人的学习工作效率、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正常的学习焦虑只是轻度的紧张感,类似一种恰到好处的兴奋水平。正常的焦虑情绪下的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思维敏捷,行为镇定而又理智。正常的学习焦虑是有利于学习的一种情绪反应状态。可以把焦虑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形曲线”,正常的焦虑程度是中等水平的焦虑,焦虑过强、过弱都使反应效果变坏。过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过强即是学生处在高焦虑状态,经常会表现出心慌意乱、恐惧、思维混乱和行为失常等现象,不仅影响学习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也将造成危害,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及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有29.91%的学生处在高焦虑状态,说明他们整日惶恐不安,为怕考试得不到好的分数,为担心受到父母或教师的批评而忧心忡忡,学习潜力不能正常发挥,即使加倍努力,也达不到他们可以达到的最好水平,反而影响了学习成绩与水平。因此要预防学生中的高焦虑,笔者认为,虽然产生高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生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外部的各种要求,如来自升学、考试、父母的要求。少数学生是由于自己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结果达不到预定目标或怕目标落空,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所以教师、家长给学生提出的希望、要求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应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期望值,使他们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第二、改革考试制度,淡化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虽然这方面正在进行改革,但还需不断深入。首先应健全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使高中具有自身的评价标准。为防止偏科现象发生,高中会考应考高中所学的所有科目,会考合格说明该生在文化知识上达到了高中教学的基本要求。其次,改革高考科目的设置。高考本身可以设置高中所有各科文化课,但每个考生选定的考试科目还是有限的。应当尽量把对考生的选拔权逐步交给招生的高等学校,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必须考的基础文化课程外,可由招生的高等学校根据各自学科及专业的特点再自行选择一二门不同的考试科目。这样既减弱了高考对高中教学的消极影响,也减少了高考对学生的压力,又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对口的新生。

第三、继续建立和发展传统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及教育形式。采用开放性、多样性、高效性的办学形式,继续搞好通过电视、无线电广播、函授、自学考试、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渠道的办学方式。使走出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寻求适合自身需要的知识及技能,从而缓解上大学是一条主要“求生之路”的现状。

第四、提高教师素质。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其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应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和才能。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的内容。教师还必须具有广泛的一般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其次,教师应懂得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实践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教师只有了解了客观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真正做到“科学育人”。

那么,我们国家的师资状况又是如何呢?有关学者对我国的教师素质曾有“3331”的估计,即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合格的占30%、基本合格的占30%,不太合格的占30%,不能胜任的占10%,这就意味着849万中小学教师中有80余万需要调整。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教师的流失率是惊人的,据北京市教育局从1990年至1993年4月的统计,本市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率占总人数的5%,而中学教师流失率占其总人数的66.80%,流失教师中大部分学历较高,大专以上学历在办理调动手续的占55%,不辞而别的占68%,这种比例每年还有上升趋势。在岗教师中有很多从事有偿社会兼职的,影响了学校正常工作秩序。特别是郊区县教师缺编严重,不得不大量招收代课教师,降低了教学质量。致使学生感到“学习太难”,“老师教得不好”,“为前途担心”。

迅速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之一,应引起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

标签:;  ;  

心理健康调查引发的思考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