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形式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形式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矛盾论文,条件下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进一步带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与此相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总体招生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原来的一些职业高中重新办起了普通高中。但是应该看到,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中出现大的滑坡的主要是学校形态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相应的短期技术教训、师傅带徒弟等非正规的非学校形态的初、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趋势并没有因高校的扩招而受到影响。出现这种状况必然有客观规律在起作用,或者说当前的学校形态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困境是由某种客观存在的矛盾所决定的。分析研究这一矛盾不但能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深化改革提供方向,也能为制定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提供依据。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

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存在着许多矛盾,如与市场的供需矛盾、系统内的结构性矛盾、学校内部教学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一定经济时期,由于政府对学校规模的限制和毕业生的强制安排,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供需矛盾。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类型教育的规模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的供需矛盾得到了缓和。但市场经济规模的杠杆作用越来起大,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与社会以及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学校形态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通用技能等方面的传授,这种优势要求教育必须有一定的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其优势才能得以发挥,因为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成本高、培训设备难以符合现实的工作要求、学校内也不可能有工作岗位那样的工作节奏和氛围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其优势就不明确,而且教育层次越低这一问题越突出。然而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的需求与学校规模效益的要求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从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市场来看不外乎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服务机构”对应的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市场;二是作为一个“产品生产者”所对应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因此,我们不妨从这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来分析一下与第一市场之间的矛盾。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教育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河南省有应届初中毕业生约137.53万人,高中阶段共招生55.01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24.53万人,比前一年增加5.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0.58万人,比上一年减少7.42万人。从供需角度看还有82.52万人的职业教育市场,是当年招生量的2.7倍。虽然普通高中招生增加了,但是并没有增加到职业学校没有生源可招的地步,从量的情况来看并不存在供需矛盾,但事实是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招生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现这样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面向本地区招生,而某一个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所需求的职业教育是多元化的,有学历教育要求、对口升学要求、就业教育要求、短期技术培训要求等等。中等职业学校所提供的专业、课程、学制等能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来,决定着中等职校能否招到足够的学生。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看,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多样化的需求显然是不可能的。尽管职业学校的职业化课程能改变某些学生的职业愿望,但学生的职业愿望更多地受到当地经济部门的就业机会影响。初中毕业生是否选择职业教育,一是看职业学校能否提供自己所期望的教育类型;二是看职业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能否满足其要求。对于后者,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产学合作来改善;对于前者,职业学校只有通过扩展专业覆盖面来实现,但扩展专业覆盖面又要受到师资、生产实习设备及资金投入等各方面的限制,即使不考虑师资、设备、资金等问题,众多专业的生源平均数量稀少也是职业学校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说明在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下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与生源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就拿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来说,有27个中类,195个小类,1119个细类职业。对一个职业学校来说,面对这么多的职业岗位怎么办学?当然,对一个地区来说,可能存在的职业岗位是有限的,问题是职业岗位的种类少,相应的对于某种岗位的就业需求量也是很少的,还照样存在着职业岗位种类多需求数量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减员增效的问题,对某种岗位从业人员呈规模性需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同样使职业学校规模效益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多元化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兴旺时期也并不是不存在,只不过是由于政府通过就业的干预而掩盖了这一矛盾。

综上所述,学校形态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效益与市场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学校形态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矛盾。

二、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主要矛盾对职业学校办学的影响

虽然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对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主要矛盾关注的不多,但是这一矛盾已经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产生了影响。笔者在2000年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相关调查发现,凡把对口升学作为主要目标的职业学校(大多数在农村),它的专业数量一般较少,但很稳定;而有对口升学和就业等多方向的职业学校,它的专业(专业方向)数量近年都在呈增长趋势,并呈不稳定状态,而且除对口升学专业外其它专业的在校生的平均数量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总量的维持是靠外延扩张来实现的,这种外延扩张如果在短期内过大,必然要影响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这种发展趋势和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为当地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主张是需要商榷的,怎样界定“当地”,一个乡为当地、一个县为当地还是一个市、一个省?对一个职业学校来说,没有一定的生源广泛性和就业区域的广泛性其规模效益就无从谈起,大规模地扩张覆盖面将使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成为一句空话。当前,许多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以增加办学适应性的尝试实际上也是这一矛盾的具体体现。所以,中等职业教育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仅仅在深化职业学校内部改革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个社会体系进行考虑才能有效地解决或缓和这一矛盾。

三、缓解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主要矛盾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与市场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影响越来越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不仅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是否能早日走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也关系到职业教育是否能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1.制定相应政策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新话题,在有关的政策、法规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鼓励条款,但是以往企业在参与形式上往往是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或者是开办自己的学校。对于前者,因企业经营制度变化后,不再愿意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实习,尤其是大规模的生产实习,使得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变得困难,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参与生产已越来越不现实,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岗位适应期在不断延长,降低了学校形态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对于后者,由于建立自己学校的企业往往是大中型企业,虽然建立学校在当时为企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也使企业背上了的包袱,尤其是在当前大多数企业面临减员增效的情况下,又使得企业所办学校游离于企业之外,甚至与原有企业用人无关,企业办学的目的已不明确,这也是目前一些企业所办学校不景气的重要原因。同时,社会接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新的增长点,这些就业场所,岗位繁多、规模较小、针对性较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因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满足。这说明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考虑新的校企合作形式。

在当前职业学校办学不景气的情况下,不少人士在人声呼吁应加强就业准入制度,强调先培训后就业,以增加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但问题是我们的就业培训体系能否覆盖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培训体系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满足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需要,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效性和声誉如何保证?事实上,目前我们实行的各种培训的等级证书的声誉已经在下降,这有实施过程中的操作问题、质量问题,也有培训的有效供给问题,因为一个证书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即使达到某种等级的证书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相关岗位的需要。因此,在当前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企业需求(满足企业需求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根本目的,只有满足企业需求才能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又能发挥职业学校规模效益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即把在职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对此,可以借鉴我国香港地区的职业培训制度。香港的技工资格获得的课程学制是三年,学生义务教育结束后可以进入职业培训局的工业学院或就读一年全日制的技工课程然后就业,但仍需读两年的日间制或夜学制才可获得技工资格;义务教育结束后也可以直接就业,而直接就业的学生需就读三年制的日间制或夜学制技工课程才能得到技工资格。这种制度在西方许多国家也存在,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们是否也可以减少企业对录用人员资格的限制,把重点放在在职人员参加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负责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以及通用基本技能,重点加强“通识课程”,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提高在职员工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和岗位素养由其所在企业来完成,由于职业学校无需不断更新生产实习设备而降低了教育成本,增强了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减少了学生因学习三年职业课程而找不到工作的风险。相对准入制度来说,企业增加了对用人的选择的机会,降低了员工的在职培训成本,应该容易接受。当然对一些特殊行业或岗位还应该实行准入制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同时,校企的直接结合将促进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和适用能力,为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在这方面,在80年代初期我国已进行过实践。1981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此后的五年间,全国广泛地开展了“青工补课”教育,各个地方也都动用了包括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来完成青壮年职工的文化、技术补课任务。这是校企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可惜当时因客观环境的限制只是作为一个临时任务进行的,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延续下来。从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始,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转向了学校形态,对如学徒制等企业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采取了既不否定也不鼓励的态度,这对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起了消极作用,现在是重新考虑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2.深化职业学校内部改革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处于尴尬的地位:加强岗位能力训练培养学生有一技之能的,学生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必然受到削弱,基础差、适应能力差、发展能力不足等指责接踵而来;加强基础教育,减少岗位能力训练的,则没有岗位能力、与普通教育没有区别、无职业教育特色等各种指责马上会不约而至,这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无能,而是由于学校教育没有一个明确定位造成的。因此,只有明确职业学校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的地位,才能确立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发展方向。1991年世界银行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职教政策。这些新政策可概括为:(1)在职教主要职能上,由原来的“有计划地培养人才,供应人才,促进经挤发展变为根据劳动力市场实际需求组织培训,满足需求,适应经济发展”。(2)在职教主要办学模式上,由原来的“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变为“企业本位的职业培训”。(3)在职教与普教关系上,从原来的“替代关系”变为“互补关系”,提出在扎实普教基础上实施职教;(4)在职教职能的分工上,职业培训以企业为主,主要任务是岗位培训;就业培训以政府为主,主要任务是解决失业、转业问题;职业基础教育以学校为主,主要任务是解决职教的文化基础问题;三者之间协作发展。三者之间协作发展就需要相互合作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应以这种发展趋势为前提、为指导,当然这需要政府制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给职业学校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使职业学校摆脱摇摆不定的局面,使之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标签:;  ;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形式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_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