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小型出版社的生存策略_子夜论文

西方中小型出版社的生存策略_子夜论文

西方中小出版社的生存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社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现代化,即出版产业化,而产业化必然向垄断化发展。这是西方出版业本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

据《现代出版学》(日本出版学会会长清水英夫著)披露的材料:日本5家大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1961年为26.1%,1965年为28.9%,到1969年高达37%。日本全国的出版社多达3000余家,而1/3的图书市场却被5家大出版社所占有。进入7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批中小出版社破产倒闭或被兼并吃掉,出版社巨型化和图书市场垄断化,成为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其他西方国家的出版业的情况,都同日本一样。以法国为例,17家大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高达52.1%。在文学出版领域,法国加里玛出版公司和阿歇特出版公司两家,竟垄断了文学图书市场的60%。这是1960年法国出版社联合会统计的数字。据1988年对392家出版社的调查统计,占8.7%的34家出版社,出书品种数量占65.39%,而其余91.3%的出版社,出书品种数量仅占34.61%。早在60年代初期,英国蒙特·威廉斯就在向伦敦地区图书馆员会议提出的报告中预言:“一方面,大出版社和集团的垄断正在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独立的小型出版社正在日益消失。”

清水英夫指出:图书和出版社处于等待读者之箭来射中的地位。图书市场的竞争,就是争夺读者的竞争。大型出版集团,凭借雄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法国大型出版集团收买新闻影视,将新闻、出版、影视结为一体,利用图书作为先导,开展大规模的影视活动,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例如,推出一本小说后,立即拍电影、电视,影视片的播出,反过来促使小说走红。中小出版社没有这种实力,只好望而兴叹。

但奇怪的是:每年都有一批出版社倒闭,同时每年又有一批出版社诞生。这说明,激烈的市场竞争,残酷的市场垄断,并没有完全堵死中小出版社的生路,有的小出版社不但生存下来,而且有了可观的发展。

那么,西方中型特别是小型出版社是怎样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生存发展的呢?它们求生存的策略,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以联合求生存。中型出版社多采用这种策略。法国的塞伊出版社,是利用联合的力量与大出版集团抗衡的典型。塞伊是个外号“250出版社”的中型出版社。所谓250,即全社职工保持250人,年出书品种坚持250种,年销售额维持250个百万法郎。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它利用经济纽带与发行纽带,联合一批小出版社。所谓经济纽带,即通过投资和购买股份的方式,联合一批小出版社。所谓发行纽带,即通过代办图书发行的方式,与一批小出版社结成小出版集团。这两种方式,往往同时运用。某小出版社缺乏资金,塞伊便慷慨解囊,在经济上给予扶持。某小出版社图书发行有困难,塞伊就通过自己的发行网络,为他们推销图书。小出版社为了生存,必然求助于有一定实力的塞伊。塞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必然与小出版社结成“统一战线”。

(二)以特色求生存。法国的子夜出版社在这方面最为典型。子夜是一个家族式出版社,创办于1941年,创建人及其继任者都是作家。全社职工仅11人,都是社长的朋友或亲属,一人分管一摊工作,合作相当默契。“子夜”虽小,在法国却名气很大,这是因为该社长期保持出版新人新作,在培养作家上下工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缪尔·贝克特,当年名不见经传,他写了一部剧本《等待哥多》,向十多家出版社投稿,都遭到拒绝。1952年,他将书稿投到子夜出版社,出乎他所料,“子夜”竟赔钱出版了该书,初版只印125册。但是,这部剧作很快就产生了社会效应,年年重印,30多年久销不衰。贝克特受到了鼓舞,创作了大量著作,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子夜”也因为一本接一本地出版贝克特的著作,而在出版界、读书界名声鹊起。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少文学巨星是在“子夜”冉冉升起的。“子夜”的作家中,有两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两位成了法国文学院士,还有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得主。由于“子夜”坚持“发现人才,培养作家”的办社方针,被誉为“培养现代文学作家的摇篮”。

“子夜”依靠名著的不断重印和版权转让,赢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子夜”每年出版新书不断,约在10~25种之间,而保留书目却达600种之多,这些作品连年重印,久销不衰。所以,小小的子夜出版社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有些特色鲜明的出版社,由于决策人经营失误,而被大出版集团吞掉。聪明的大出版集团决策人,没有将这些小出版社变作自己的部门,依然保留原来的社名,原来的出书特色,以此参与市场竞争。可见,以出书特色参与市场竞争,是西方出版业市场竞争的一种趋势。

(三)以质量求生存。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质量竞争。要想赢得读者,必须以图书的质量去建立市场信誉。法国加勒芒·勒维出版社,为此成立了由社长直接领导的审稿委员会。该社全部职工仅27人,而审稿委员会的成员却有12人,这12人中有5人是本社编辑,其余7人都是特别聘请的,其中有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文学奖评奖人。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审稿队伍,不仅大大提高了审稿质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出版社的声誉。

还有一家文学出版社叫斯多克出版社,以出版外国文学译著著称,被称为“外国文学的窗口”。该社出版外国文学,坚持严格选择作品,严格选择译者。为了选准外国文学作品,该社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审稿委员会,专家们各自负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外国文学作品推荐工作,例如中国文学的推荐工作由汉学家玛莉·奥斯曼负责。对译者的选择极为严格。首先,译者本人必须是作家。其次,译者的翻译水平要高,而且与原书风格一致。最后,译者要了解原书作者,熟悉作者的作品,最好同作者是朋友。这样一支审稿队伍和译者队伍,是斯多克出版社保证出书质量,赢得读者信赖的基本保证。

标签:;  ;  ;  ;  

西方中小型出版社的生存策略_子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