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竞赛”相结合在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旭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 要: 分析了以专业竞赛促进经济学类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阐述了竞赛在促进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分别从改革成绩评价体系、调动师生参赛积极性、完善竞赛激励机制以及拓宽参赛资金来源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 教学与竞赛融合;培养质量;知识运用
培养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普遍存在着“重教材、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现象,需要高校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增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方法和计划,增强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在当前社会知识更新不断加速和就业竞争日益激励的背景下,各类竞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从单纯的记忆提高至熟练应用,将竞赛有机融合至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快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通过竞赛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部分教育工作者已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薛艳茹等探讨了如何以专业竞赛为切入点打造学科竞赛基地[1];师文庆和李永强进一步提出地方院校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路径[2];樊利等则提出以多种学科竞赛组成的平台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3]。以上研究为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来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十分有益的见解,但不可否认,不同学科在知识特征、教学手段、培养模式等方面往往千差万别,如何针对某一较为具体的学科探讨以竞赛促进教学更有意义。
为此,本文以经济学类专业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性地探讨和分析竞赛对经济学类的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竞赛在促进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面临的挑战以及竞赛与教学相融合的政策建议。
1 以专业竞赛促进经济学类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多数财经类院校以及地方院校中,适合经济学类的学生参加的全国性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以及各类经济金融机构主办的模拟交易大赛、技能大赛等等,由于经济学类的本科教学整体上明显偏重于理论,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少。因此,依托竞赛培养具有经济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建设精品课程是出名师的重要依托,培养名师要把重点放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坚持通过打造精品课程来推名师。我校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工程,先后设立了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网络课程、课程考核改革等建设项目,促进课程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6门,自治区精品视频公开课、自治区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各4门等。
根据《计划》部署,到2020年,玉环市计划完成投资约2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18公里,实施路面维修108公里、安防工程46公里,改造危桥病隧4座,建成普通公路服务站6个,提升改造渡口渡船项目11个,建设改造陆岛交通码头泊位1个,乡镇运输服务站4个,港湾式停靠站80个,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200个,同时还要更新一批农村客运车辆。此外,创建5个示范乡镇(街道)和50个示范村,打造12条交通走廊精品线路,共计136.5公里(其中精品示范线61公里),实现通城达乡、进村入户,全面疏通交通“毛细血管”,打通农村道路“最后一公里”。
1.1 有利于提升经济学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的整体评价体系更看重学生的课程成绩和教师的科研成果,这导致在通过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学生层面、教师层面甚至院校层面均面临着诸多挑战。
1.2 有利于提升经济学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种是市场先入效应。Emmanuelides认为提高技术创新速度的最大动因就是企业能够获得先入优势,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②快速创新可以增强产品的新颖性,满足快速的市场变化,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创新速度的提高意味着创新性强的产品较早进入市场,能够取得更好的效益。
公众参与来源于西方的“协商民主”,是指公众为维护自身利益,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渠道与政府或其它公共机构互动,影响社会管理的过程。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今天,为了取得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府在制定政策与措施时,需要更多地倾听和考虑民众的意见。“现代政府仍有类似的一些强制措施,然而支配政府决策的已不再是暴力的和镇压的逻辑,那种压制或是消灭异己的野蛮手段根本行不通,代之而起的是和解的和合作的逻辑,是不同见解、不同利益、不同群体多元共存的逻辑。”[13]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为公众提供合法的参与渠道,有序地吸纳和接收公民的利益诉求,并不断为社会输出公平正义,安全福利等公共产品,使整个社会处于良性的运转中。
1.3 有利于促进数学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是很多大学生竞赛主要针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大三和大四学生主要忙于考研和实习),这部分学生整体专业知识积累和储备明显不足,以急功近利的心态过快过早地加入专业性较强的竞赛反而会引致学生通过在网上的简单“复制粘贴”提交参赛作品,助长了投机取巧的心态和意识,同时也并不能从竞赛中实现能力提升。
1.4 有利于夯实经济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
在经济学类学生可参加的各项竞赛中,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生可以在竞赛过程中发现自己基础知识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基础随之得到巩固和夯实,即所谓的“干中学”。此外,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赛后对所学专业的信心和积极性,并持续性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当中,这无疑将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
1.5 有利于促进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为了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指导教师往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竞赛方面的指导,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将随着竞赛的普及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进而加快了经济学类的教学改革进程。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刻意加强数学理论和建模的指导,并为此开发数学建模的教学案例,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以及理解。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专业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中真正认真听课并与老师请教和沟通的学生所占比例极少。多数学生上课表现较为消极,缺乏学习的紧迫感和兴趣,学习目标仅停留在通过课程考试这一层次。究其原因有二:
2 竞赛在促进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在参加全国性的各类竞赛中,往往需要学生将所学的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便多角度、多层次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以2019年大航海杯模拟交易大赛为例,参赛学生将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证券投资的比拼当中,获益最多的学生将获得奖金和荣誉。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投资分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1 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有待提升
按照H公司规定,销售人员要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但公司并没有制定完善的合同制度,也没有严格按照合同执行,销售人员常会降低标准,甚至不签订销售合同,公司合法权益就失去法律保障。一旦顾客未及时还款,或没有偿还能力时,公司只能将这笔账作为坏账来处理,由于合同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全部转嫁给H公司承担。例如,H公司规定对于先发货后收款业务,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前提是必须拿到汇款单。但日常工作中很多客户要求先开具增值税发票,销售人员为维持与客户的关系常提前开票。而由于公司合同制度不完善,并未增设相关保护条款,客户一看无束缚条件就会延长还款时间,造成该笔账款长期留在账面上成为呆账坏账。
在经济学专业中的各项竞赛中,创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些竞赛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完整的研究过程的历练,独立从事研究和创新的能力明显增强。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例,该竞赛需要学生立足于现实,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阶段性成果包括论文发表和研究报告等。这将激励学生长期处于思考和创新的状态,不断提升创新水平。
其一,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深入浅出的描述和生动的案例。这导致学生在课堂时间内难以充分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理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就无从谈起。同时,这种消极的表现又会反过来抑制教师认真备课和授课的热情。
其二,由于本科毕业门槛极低,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容易形成“只要勉强通过考试即可毕业”的不良观念。这无疑将导致学生只顾眼前享受、忽视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等负面思想的影响,过早过多地去社会上兼职打工,牺牲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导致专业知识技术不过硬,毕业之后难以从事专业技术较强的工作。这既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也增加了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的难度。
2.2 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
尽管各类大学生竞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会给学生培养带来一些负面作用。
在各类专业竞赛中,由于所解决的问题并非是纯粹的经济学问题,而是包含经济学在内的社会问题,这便需要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也为经济学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为例,经济学类学生在通过建立模型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对数理统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之后,才能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数理统计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毕业之后便拥有更加多样的选择,甚至可能从事大数据分析挖掘等方面的工作,或者选择数理统计方面的专业继续深造。这便是通过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是学生过于注重某一专业类的知识竞赛,由于个人路径依赖,在日后各类比赛中可能会过多依赖自己原先熟悉的领域,在长期内可能会忽视了其他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造成明显的偏科。
58到家含着金钥匙,那是过去,而且也不是说含着金钥匙就一定成功,含着金钥匙失败的案例更多。创业不成功更符合逻辑,成功才是偶然。58到家从成立第一天开始就比较独立,很多投资人也是58到家的团队一个一个找来的,而不是像外界说的先找投资人再做事情。投资人投资58到家,是因为58到家的团队以及58到家领先的地位。
三是应用型知识和基础理论并不能完全等同,过于强调竞赛而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训练很难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坚实的知识体系,难以在专业领域内走得更远。
2.3 教师精力投入相对有限
而在现有职称评价体系中,特别是在研究型高校中,各类教学竞赛对教师申报职称的积极作用远不及科研论文和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真正有效地从竞赛过程中学习、掌握严格规范的研究方法。
不可否认,当前高校中的评价体系明显倾向科研成果,相较之下,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对高校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不如科研这般立竿见影[4-5]。这便导致大量优秀的教师,特别是面对职称压力和生活压力的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难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改进,更不用提悉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此外,对于各类大学生竞赛而言,从选题的确立、内容的撰写再到最后定稿提交,少则一个月,多则几个月。加之一名教师往往带领若干组学生,这势必会占据高校教师的大量时间。
2.4 部分院校经费支持相对有限
对于中西部地区的非重点高校而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是制约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的推广,参加比赛的师生数量连年增加。除了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各类竞赛,部分高校甚至提出“一专业一赛事”的这种以竞赛促进教学质量的培养理念。从各类专业竞赛的选拔到复赛,再到最后的总决赛,每一轮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之根据一、二、三等奖设立的丰厚的奖金,这些无疑会增加各院校的财务压力。因此,通过积极开展专业竞赛促进教学培养质量的背后则是需要资金的支持。通过竞赛来锻炼学生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否能够长期持续下去,面临着资金方面的挑战。
3 推动竞赛与教学相融合的建议
3.1 改革成绩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
目前高校本科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中,期末考试成绩往往占据主要部分。因此,学校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期末成绩中的竞赛成绩占比。首先,根据学生参加竞赛所获奖项等级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和分数奖励,对于那些积极准备但未获奖的学生也给予适当比例的分数奖励。其次,在学生各类评奖和评优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降低非核心专业课程的分数门槛,合理增加各类竞赛获奖的贡献度。最后,对于获取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奖项的学生,只要参赛内容和成果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可以允许学生以竞赛成果替代毕业论文(设计)。这将会大大增加了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不仅能够帮助其扎实地掌握教材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和竞赛相结合的积极效果由此便可以得到体现。
whereandare the fractional-phase observables of the incoming carriers at frequencies f1and f2,respectively;N1and N2are carrier integer ambiguities at frequencies f1and f2,respectively.
3.2 加强专业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知识储备
通过参加竞赛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这恰恰是目前我国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便要求高校教师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是在教材讲授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整体接受能力,以现实为基础,以理论为依托,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去分析现实案例中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学在平日生活中的运行机制和原理,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科的认可和兴趣。二是鼓励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通过具体的研究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高效查找和阅读文献、如何规范地进行学术写作等等,形成规范的研究态度。同时,课题指导老师可以借助经费带领学生参与高水平学术会议,开拓学生的视野。长此以往,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写作基础必然会得到夯实。
3.3 完善竞赛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赛积极性
在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若要通过以竞赛促进教学质量,必须发挥教师指导的积极作用。然而,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往往会削弱教师对教学和竞赛的投入,如何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是实现以竞赛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第一,笔者建议高校尝试打通竞赛成果和科研成果之间的隔离,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级别和所获奖项,设置相应的科研成果替代标准。第二,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教学工作量核算。除了科研压力较大,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不足的原因还包括竞赛对应的教学工作量相对较小,物质激励明显不足。为此,可以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所获奖项制定较为可观的工作量替代。通过完善竞赛激励机制,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竞赛和科研的互相吸收、共同发展。
3.4 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拓宽竞赛资金来源
对于校内各类专业竞赛而言,充裕的经费是竞赛与教学互相融合的资金基础[6-7]。针对财务压力或资金使用限制的问题,各院校可以积极与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在举办各类竞赛中,邀请有意愿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前来承办赛事,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让用人单位了解目前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根据现实发展需要提出学生培养建议,为日后人才选拔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提早了解现实社会的岗位需求,体验职业环境,提前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8]。此外,校企合作对于新兴成长中的企业而言,同样是一个宣传和推广的良好平台和机会。如此一来,校企互动和合作既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也缓解了学校组织竞赛的压力。
4 结论
目前我国本科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包括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也包括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对于高校学生培养而言,教学是发展之本、竞赛是进步之道,将教学与竞赛结合在一起能够发挥“1+1>2”的聚合效应。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并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成为考试高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思考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和能力。凭心而论,如何将教学与竞赛有效结合起来、实现鱼和熊掌兼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本文根据自身在教学研究中的经验和感悟,根据现有条件,探讨如何将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分别从调动师生参赛积极性、完善竞赛激励机制、拓宽参赛资金来源、改革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拟为今后我国提升经济学类本科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示。
参考文献:
[1]薛艳茹,刘敏,赵彤,等.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70-173.
[2]师文庆,李永强.基于学科竞赛活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3):137-138.
[3]樊利,丁珠玉,唐曦,等.构建多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178-182.
[4]许方敏.基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J].大众科技,2018(5):124-126.
[5]刘廷华,李平,余万林.教学科研融合在本科教学中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74-175.
[6]鲍方印,窦鹏,武杰,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1):86-88.
[7]辛瑞萍,刘雪,朱丽敏.以专业竞赛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济南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9(3):79-80.
[8]杨艳.校企合作模式下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分析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4.
Combining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Economics
CHEN Xu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Bengbu,233030,Anhui)
Abstract :It analyz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economics teaching by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and the challenge of competition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introduced.On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which includes reform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perfecting the competi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broadening the sources of funds for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eti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Key words :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competition;quality of cultivation;knowledge application
收稿日期: 2019-04-24
基金项目: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CJYYB2018076)。
作者简介: 陈旭(1988-),男,安徽蚌埠人,讲师,博士。E-mail:chenxu19881219@163.com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2019) 04-0092-04
标签:教学与竞赛融合论文; 培养质量论文; 知识运用论文;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