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课堂教学论文_陈和国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课堂教学论文_陈和国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文昌小学 628400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重要课程,它融树德、启智、明理、培能等教育目标于一体。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师须做到“四有”,即导课有趣味性、激情有感染性、明理有深刻性、导行有针对性。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思想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教育的核心。对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来说,加强品德教育尤为重要。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系统地、直接地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年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导课要有趣味性

1.故事导课。小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有趣的故事吸引和打动。上课时,可以选用与课文内容一致或接近的漫画、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如教《我的开心日历》一课,我引用“老夫妇俩,下雨天担心卖布鞋的小女儿生意不好,晴天担心卖雨伞的大女儿生意不好,他俩因此从来没有过好心情”的漫画故事来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直观导课。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形象具体到抽象概括、由感性到理性。开课时,可以用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入新课,既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内容。如上《我的家乡变了样》一课,可以先展示、对比学生收集的家乡过去和现在的图片,以此来反映家乡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导入新课,既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变化的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歌曲、游戏导课。爱唱爱跳、好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儿童这一特点,巧妙导课,激发情趣。如教《“我”和“我们”》一课,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做“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断”的游戏,让学生体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明白“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再如教《课间十分钟》一课,我先请小朋友听歌曲《哦,十分钟》,通过歌曲让小朋友学到更多的课间游戏,让他们感受到了校园生活的快乐。这些做法,达到了引趣激情明理的目的。

二、激情要有感染性

情感是学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原动力。因为人的认识活动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的诱发下产生的,它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因此,心理学家强调,情感是接受知识的“阀门”。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往往起着支配作用,它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认识,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催化剂。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品德与社会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情与理的载体。一般说来,其内容具有典型性、时代性、教育性和感染性,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只有充分挖掘并利用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掘、领会课本中的思想感情,启动学生的内因,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如《他们回来了》一课,介绍了“北大村官”吴奇修毕业后,放弃留在繁华都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乡创业,立志建设家乡的感人事迹。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好题材。我采用恰当的教法,设计精当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了他们“立志刻苦学习,长大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2.发挥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只有教师动情,学生才能动心。教师情感的投入,不仅影响着教学,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并充分发挥自己情感的示范作用,去感染学生,有效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我常常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蔼可亲的表情……特别是自身的良好道德情感和行为,形成强烈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情感被老师的情感所感染、牵动,他们同教师一道恨其所恨,爱其所爱,从而促使其道德认识较快地内化为道德行为。

三、明理要有深刻性

人的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动机和行为的产生,都基于对道德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掌握。可见,明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中心环节。“理”是教材的思想内容,即是向学生宣讲的观点和道理。“明理”就是使学生对教材的思想内容、观点和道理明白、理解。

1.活用教材,透彻明理。儿童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比较差,让他们理解、明白一定的道理,不能象对成人那样灌输抽象的概念、总结归纳要点,而要根据他们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活用教材,巧用教法,寓教于乐。一般可依据教材,巧妙地运用故事、图画、游戏、小品、儿歌、动漫等手段,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因素,让他们多方面多角度接受教育,以达到彻底明理的目的。如教《“我”和“我们”》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课前让学生观察蚂蚁搬食情景、做拔河比赛游戏。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曲,再指导学生看懂课中插图,然后让他们亲自体验“折筷子”游戏,最后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讲给同学们听,使学生明白“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增强了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

2.扩展延伸,深化明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要以教材为依据,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涉猎的事理,必须要在教材基础上,扩展延伸,丰富内容,这样才能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深刻明理、举一反三的目的。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搜集、选择一些和教材内容相似或相关的教育性、感染性、说理性很强的课外阅读材料,恰当地补充于教学之中,使教材中说明的道理更充分、更全面,让学生领悟得更深刻、更透彻。

四、导行要有针对性

知行统一,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条原则,其目的就是将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为训导。

1.讨论评议,辨析导行。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见的导行方法。通过讨论、评议、辨析、判断,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识别真伪好坏,提高道德认识,明确行为导向。在教学中每教一课,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或者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判断,让学生知是非,明对错,晓做法。如上《小小理财俱乐部》一课,在引趣激情、学文明理之后,我设计了如下思考讨论题和判断辨析题进行导行训练:(1)我们为什么不能乱花钱?应该怎样合理用钱?(2)这些钱花得合理吗?为什么?(3)实话实说,你的零花钱是怎样花的?花得合理吗?通过思考讨论、判断辨析,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合理花钱,明白了怎样才算花钱合理,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理财方法。

2.创设情境,模拟导行。小学生模仿性强,喜欢效仿他人的言行。教学中,恰当运用模拟表演等创设一些情境进行导行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听听他人的意见》一课,我在导行训练时,针对学生听话只听一半,随意打断他人说话,不会友善倾听,不能耐心倾听等现象,创设孩子在倾听他人讲话过程中存在的正确、错误两种行为情境,让他们先观看后讨论,再模仿表演。孩子们兴致高,表演十分投入。在模拟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倾听。

3.开展活动,实践导行。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光凭课堂上的空洞说教,必须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导行。如上《我做合格小公民》一课前,我不但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学校、社区的调查活动;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区的事务决策,帮助收集学校、社区管理和建设方面好的建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民主参与意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恰当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优化导课、激情、明理、导行等活动环节,是增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

论文作者:陈和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  ;  ;  ;  ;  ;  ;  ;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课堂教学论文_陈和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