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要素论文,分配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30(2004)04-0034-05
一、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人们在论及按生产要素分配时,往往会涉及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于是会出现这样两种倾向:一是有的试图从劳动价值理论出发怀疑甚至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二是有人为了维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去改造或“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我认为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妥的,我们既不能因为马克思曾经批判过“三位一体公式”,就把按要素分配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立起来,进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放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这里不存在两难选择。
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两者完全属于不同的经济范畴,劳动价值论揭示的问题是价值的源泉,按生产要素分配回答的问题是分配形式。两者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也没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所有制的性质、形式、结构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来不取决于价值是如何创造的。可以这样说,不仅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论无关,而且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也不是由劳动创造价值所决定的。
那么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综合基础论,即生产要素使用价值(财富)论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论。首先要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对增进社会财富和价值做出了贡献,因而也就认可它们有权按照各自贡献的大小取得相应的分配份额。生产力发展到当代,生产要素的构成,除了劳动、土地、资本等传统的要素外,又增加了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重要因素。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或社会财富)创造中的客观作用,是中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础。另外,生产要素所有权是我国现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决定因素,由于劳动力归个人所有,其他生产要素也属于多种不同的所有者,为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与合理配置,必须维护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权益,在使用生产要素时对所有者支付报酬,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顺理成章。
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根据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做出的实际贡献,也就是把生产要素为社会提供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服务作为分配的基本依据,对生产成果进行分配。贡献大的报酬就多,贡献小的报酬少。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投资积极性和提供其他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既有劳动要素也有非劳动生产要素,并且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其内容也会不断增加,所有生产要素都在财富创造和财富积累中发挥了不同作用,故这些生产要素均可以按其贡献大小参与分配。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为我们描绘的蓝图是在本世纪中叶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现代化,这除了需要全国人民的勤奋劳动、艰苦创业外,还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但长期以来,人们将劳动价值论片面理解为劳动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分配仅限于按劳分配,以至造成整个要素资源配置低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主要约束因素是资本、技术、企业家要素供给不足,单靠按劳分配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投资积极性和提供其他生产要素的积极性。
在现实中,各种生产要素为不同的所有者掌握。发展市场经济,要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或生产要素,但不能无偿占有,必须根据人们的劳动贡献和提供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支付报酬,一个人提供的劳动贡献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越大,理应得到的报酬就越多,这样既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也能调动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从而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提高了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它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非劳动生产要素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却是创造价值的必备物质条件。尤其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量中,科技贡献率已达八成以上,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资本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显示的力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面临资金短缺、资源不足、效益低下的难题,强调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众所周知,在旧体制下,我们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都是低水平的,究其原因,无偿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至于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作用被忽略,于是挥霍浪费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现象屡见不鲜。过去讲按生产要素分配,并没有明确分配的主要依据是要素自身价值还是要素贡献价值。我们现在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把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作为分配的基本依据,有利于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要素的活力,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3.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需要
目前一些国企活力不足,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低,陷入窘境,究其原因,除了产权不明外,在一定程度上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滞后有关。只有真正实行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管理者、劳动者各自按贡献计酬,才能激励他们争先恐后为国企发展多作贡献。如国企职工按资本要素贡献分配,可获得直接投资收益;职工按技术要素贡献参与分配,可获取利润分红、专利收益、额外收益;企业管理者按管理要素参与分配,可获取相应的管理收益。上述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完全兑现,对提高国企的经营水平,增加企业活力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4.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各种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通过市场机制把各种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生产部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生产要素属于不同所有者,且采取了商品或资本形式,要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经济主体间合理流动,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要求,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及做出的贡献支付一定的“价格”或“所有权报酬”,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就是利用这种机制给要素的使用者以极大的压力和动力,最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趋势,承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5.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能使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得更好
我们所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仅仅是指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诚然所有权是一定收入形式的法律基础,但所有权本身并不创造任何财富和收入。另外,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也不是指按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分配,因为生产要素的数量再多,质量再高,如果得不到充分有效地运用,也不能成为分配的依据,可见能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尺度的,只能是生产要素的贡献。既然生产要素中包含了劳动要素,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这样就把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结合起来,实际上把按劳动要素贡献分配与按非劳动要素贡献分配结合起来,这深刻地表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有机统一。
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度量
认识到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作用后,如何解决生产要素贡献的量化标准问题,至今仍是经济学的一个难点。在这里有必要先了解西方经济学家在此问题上的探讨,克拉克在其名著《财富的分配》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克拉克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论,试图得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量化标准。马歇尔则从市场出发形成了供求均衡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理论,他认为边际生产力只能说明生产要素价格决定需求方面的原因,而生产要素价格的最终决定,还要通过引入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的因素才有可能。只有在生产要素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下,生产要素市场达到均衡时,生产要素的价格才能最终决定,西方经济学家的探索无疑是十分可贵的,尽管他们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但其理论也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有了一个重要的尺度——市场。因为有了市场尺度,才能够有效地衡量和确定各种生产要素贡献大小。改革的实践表明,以市场来激发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以市场来确定各种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不但可行,而且必须如此,舍此别无其他手段。坚持分配市场化的原则,其内容包括运用价格、利率、税收,遵循价值规律原则,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市场中的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作用,由市场评估决定要素价格,并坚持收益分配水平与要素贡献相联系,与效益相结合,以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和生产要素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尺度。
对生产要素的贡献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计量。
1.劳动要素贡献度量的市场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既是企业的主人,也是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是单纯的生产要素。企业是市场中独立的法人,劳动者是企业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供给者,劳动者的劳动只有通过在市场中与企业客体相结合,才能成为生产的有效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劳动者凭借劳动力取得工资、奖金等收入,也可以归于按要素分配的范畴;另一方面,劳动力要素在实践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不能只看提供劳动量的多少,关键要看劳动做出的贡献,无效劳动及没有做出贡献的劳动是不能取得收益的。对于人力资本,有突出贡献者,理应得到重奖,对于人力资本的存量可以由市场定价,运用市场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把人力资本的“教育水平”作为一种市场显示信号加以解决。对人力资本增量可在企业内定价,可探索通过股票市场的价格机制和相关期权定价模型替代解决。由此可见,劳动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与市场对其肯定程度息息相关。
2.技术要素贡献度量的市场化
科技、管理等生产要素,本质上是一种复杂劳动,是倍加的劳动。对它的衡量更应采取市场化的方法。科学技术在创造社会财富中日益显示着重要作用,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贡献,仅仅依据他们的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是不够的,还应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发明创造,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或者生产出一种经济效益很高的产品。因此应根据他们在增加社会财富中的贡献给予更多的报酬。鉴于此,可用考核贡献率的办法,如科技的贡献率、管理的贡献率等,这种贡献率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加以计量。例如就全国来说,可以计量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占国家每年GDP和GNP的比重,也可计量不同生产要素对行业和部门创造财富的贡献率。此外,还可按各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高低进行计量。
管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企业家才能,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将自己的才能投入企业,理应得到相应的收益,笔者认为企业家个人的收益必须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必须与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挂钩。因此,企业家的收益应当由企业家人力资本、企业家的经营收益和风险收益组成。收入形式有年薪制、期权期股制、风险抵押收益等。
3.资本要素贡献度量的市场化
在我国,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是稀缺资源,但又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要充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必须给予合理的报酬。特别是资本在财富创造及价值形成中有重要作用,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包括劳动力和土地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被作为资本并入生产过程的。不仅如此,资本还将科学技术并入财富生产过程。资本要素贡献度量的市场化首先可计算资本的贡献率,即资本的贡献占国家每年的GNP和GDP的比重,还可用资本利润率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及资本的贡献。
四、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路径选择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已成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正式安排,但是要使这一制度得以真正确立和实行,建立起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新型分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创造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微观基础再造
它包括建立规范的法人产权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管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与其自身成为商品,即以存在这些要素的所有权为前提。产权关系决定分配关系,没有规范的法人财产制度,多元化的生产要素产权结构就失去了制度保障,生产要素的产权主体无法落实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无法进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实施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组织保证,它能使所有者、经营管理者、普通职工三者之间权责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与制衡,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过程才能实现激励与约束相统一。严格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具体量化和计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为生产要素对企业贡献率的测评和考核奠定基础。
2.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特别是要加快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培育,治理、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分配水平,受到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水平和运行状态的制约。例如金融证券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和供求关系的波动,势必影响年薪制、股息红利、期股期权等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的实施进程和实际作用,只有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才能顺利进行。
3.制定健全并严格执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原则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产要素的产权与市场运作上,制度须领先,法律要保障。只有用法律、法规、政策去规范和调整生产要素分配的全过程,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避免产生无规则、无序化现象发生。
4.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并非产生剥削的根本原因,但却是扩大个人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社会保障可以缓解由于市场自发性的特点而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通过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从而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低收入者对这项改革的认同感和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