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气氛和谐化调控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气氛论文,物理论文,策略论文,和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景:有的教学班上课气氛活跃,有的教学班的气氛沉闷。有时上课学生跃跃欲试,有时上课寂静一片,思路不开阔,气氛不和谐。这些情况的出现,除了学生群体的特点差异等原因外,笔者从教师主导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分析
课堂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在知识技能上的传递和交流,也是师生在情感、心理上的互相沟通。课堂气氛“沉闷”从教师主导方面分析,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陌生的班级上课是否通过一定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课前导入时,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当学生因困倦无精打采时,教师是否采取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当学生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是否通过一定的手段去“拨动学生感情之弦”,使他们受到影响而集中注意力,从而使学生与教师有一种亲和“向心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生怕讲得少了,学生有的知识点不知道怎么办,就紧锣密鼓地讲,灌得学生“胃”成了问题,造成了“消化不良”。一堂课从头到尾说个不停,课堂教学密度看似很高,实际上只是教师讲的密度很高,而学生学的密度不一定很高。教师讲授的内容,好似“耳边吹过的风”,所学知识不能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
2.课堂语言乏味,教学内容过于死板
情动于衷而溢于言,激昂慷慨的语言伴随着智慧的火花,才能打动学生。但笔者听了不少课,大多课堂语言平淡如水,干瘪生硬。有些老师提问总是“对不对”“对吗”“是不是”,过渡时总是“接下来”或“下面我来讲”,一节课下来除了专业课必用的一些语言外,没有一点激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这样的课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有些老师备课的确也花了不少时间,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知识的细化上、内容的安排上、课堂教学的容量上和知识点的落实和训练讲解上,上课时按照既定的方案去“照本宣读”,每节课都规规范范,本来能注入课堂之中的社会生活、热点和物理学史却未能采用,长此以往,就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3.课堂内容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因素不和谐
知识的呈现顺序和概念的分析应该有一定的递进性,能够降低教学的难度,可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课堂就会变成死记硬背的“天堂”。有的提问、讨论题的设置,知识点的分析跨度太大,或者说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出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就理所当然了。各教学因素不和谐也是课堂气氛“沉闷”的重要原因,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物理课堂,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它毕竟是从属地位,然而在有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板书、学生上黑板演练、学生活动统统被电脑和屏幕“包办了”,老师成为多媒体的“操纵者”,课堂密度加大了,学习内容却成为“过眼烟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根本得不到体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气氛调控的策略
1.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1)注重情感态度的养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戈尔曼编写的《情感才能》一书中,总结了十年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旨在重新诠释“聪明”。他发现在科学领域中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到堪称世界最著名的思想库之一的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之所以取得旷世瞩目的成就,其根本原因并不是这些一流学者具有特别高的智商,而是取决于这些学者的情感才能的水平。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情感智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学理念,注重情商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
(2)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建构过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合作、深入探究等多种途径来实现。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留足空间,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成为知识和能力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性课堂,让他们讨论就讨论得津津有味,说就说得痛痛快快,想就想得淋漓尽致。
(3)积极评价是调节课堂气氛的兴奋剂
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较强的表现欲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肯定。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用激励性的语言或动作,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并抓住“闪光点”进行肯定,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从而乐学。
2.运用气氛调控的策略与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情感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激起情感共鸣,就能达到很好的组织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因困倦无精神时,用幽默性语言去引导学生;当学生慌乱、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的平静、专注或者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引起有意注意。
3.降低教学难度,运用递进性教学思想,开发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表明: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呈下降趋势。因而在教学设计中应降低教学难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存在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中运用递进性教学思想,将落脚点定位在潜力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上。教学内容的设计体现一定的递进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快地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教学内容微格化策略
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最大限度地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将教学内容微格化。例如,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将铁片、纸片在空中等高位置同时放手,观察现象,然后直接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将这个问题微格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铁片和纸片运动快慢情况如何?
②影响它们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③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特点?规律怎样?
④生活中类似的运动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看做是自由落体运动?
四个问题的难度逐步加大,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实践证明,这样的提问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物理实验探究化策略
如在讲力和运动关系时,学生常有一种经验认识:力越大速度越大,力越小速度越小,学生对力和运动关系很难理解。如果提供轨道、小车、打点计时器、钩码、线、橡皮筋、钥匙链条等器材让学生利用实验去探究,针对一个物体受力做加速直线运动,当牵引力持续减小时,物体的速度会怎样变化的问题,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同时提供以下问题:
①你的想法是:如果牵引力持续减小,物体的速度将怎样变化?
②你打算如何来验证你的猜想?如何使作用在物体上的牵引力持续减小?需要做哪些测量?
③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实验中有哪些原来没想到的发现和问题?
④怎样从理论上解释你的实验现象?
实验的结果会使学生感到意外,从而激发认知冲突,有利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过程的体验感知,同时也深化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内容情境化策略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让学生感悟科学研究过程和探索过程,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从而活化课堂气氛。如在单摆周期公式教学中,教师在导出单摆回复力后,不是立即通过实验来探讨周期公式,而是提出问题:对照回复力公式猜想一下,单摆的周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相互之间讨论,确定影响周期T的四个可能因素:振幅A,摆球的质量m,摆长L,重力加速度g。
接着,教师出示实验器材:铁架台及配件、细长横杆、摆球(不同质量若干个)、不易伸长的细线若干。提出问题: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能否设计实验来加以验证?不同的学生设想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很快得出以下较好的实验方案,如图1所示。采取控制变量法和比较法,得出周期T与A、m、L的相关性。但是,如何改变重力加速度g,学生可能做出各种猜想:上高山做实验、到不同纬度的地区做实验……但是都不现实。学生感到茫然,这时教师出示一块截面积较大的磁铁组。问:你能用它来等效改变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吗?这一启发使不少学生茅塞顿开,立即想到在铁质摆球的下面摆放磁铁组,等效增大地球对摆球的吸引力,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自己猜想、修正、确定实验的方案,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4)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联系生活意识,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创设学生的生活化情境,整合生活化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因素。
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先把手臂搁在课桌上,上压书本,压得越多,就会感到移动手臂用的力越大,说明摩擦力与压力有关。再在手臂下垫一块毛巾,比较同样的压力移动手臂所用的力明显不同,说明摩擦力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由实际情境产生的感官刺激所形成的概念,要比用小车在平板上实验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印象更深刻。。
又如在“自感现象”教学引入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如图3所示,当电键S闭合和断开时人会有什么感觉?边观察电路结构,边猜想讨论。
教师让一位勇敢的学生来亲自体验一下感觉。这位学生的表情就会告诉全体学生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能猜想是:在S闭合瞬间没有感觉,在S断开瞬间人会有强烈的电击感)
图3
再次让学生猜想,如图4所示,当电键S闭合和断开时人会有什么感觉?由于第一次的“电击”,这次需要学生更大的勇气来体验,可是结果又“出乎意料”,产生悬念,维持了这习动机的强度。
图4
然后教师在演示如图5所示的自感现象之前,再进一步让学生猜想,当电键S闭合和断开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图5
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处理,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带着好奇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4.有机整合,努力使各种教学因素和谐化
整合板书、多媒体、学生实验、学生的活动、教师的讲授,应该努力达到合一。教学中各种因素的整合,好比是武侠小说里“人剑合一”,是课堂气氛和谐化的前提。把电脑定位在辅助的位置上,注重人机的交互性;板书设计体现简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知识网络的形成;学生实验应简单易操作,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和情感冲突,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呈现一定的递进性;教师的讲授起到明示、解惑、引导的作用,学生能说明白的就不用教师去多说,学生能分析得出的就不用教师去作太多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