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保护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呼伦贝尔论文,内蒙古论文,草原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境内。呼伦贝尔盟是我国纬度最高、位置 最北的地区之一,地域辽阔,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景观奇特,区内有大面积森林、辽阔的草 原 和农牧交错带。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三大草原之一, 素有“牧草王国”之称。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生物品种多样,区位优势显著,被誉为“绿色 净土”和“北国碧玉”,它为中国乃至世界草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地和宝贵资源。呼 伦贝尔草原各种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构筑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内蒙古确保北 京和“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安全线的一部分,是根治松辽流域洪涝灾害的生命线,也 是东北临近省区生态安全线的起始点。然而,近年来草原生态破坏较为严重,不仅给北京和 “三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隐患,也直接影响了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 措施,迅速扭转生态恶化的势头,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化的状况
呼伦贝尔草原是国家防沙治沙工程的重点,尽管植被保护相对完好,素有“牧草王国”之 称,但生态条件仍十分脆弱,加之近几十年来由于超额采伐、过度开垦和超载放牧,已使这 一 享誉国内外的“草原明珠”遭到破坏,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地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 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0.2%。特别是横穿草原并逐年扩大蔓延的三条沙带,覆盖面积已超过88 万公顷,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不仅对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构成严重的威胁,甚至可能影 响到整个东北和华北的生态环境。一些农业专家认为:若从现在起,再不引起足够重视并予 以重点保护,不出十年后果将不堪设想。如能及时给予适当必要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好我国 北部仅存的这块“绿色净土”,定比沙化后再行治理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呼伦贝尔 草原生态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草原退化现象明显加重。呼伦贝尔草原面积993.3万公顷,退化草原面积已达到399.3万 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0.2%,其中:轻度退化面积211万公顷,占总退化面积的52.76% ;中度退化面积138万公顷,占34.46%;重度退化面积50万公顷,占12.29%。优良牧草的比 重呈阶梯状下降,其中:重度退化草场中优良牧草只占10%,产草量每年降低15.65%。
2、沙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呼伦贝尔盟沙漠化土地面积为88万公顷,其中:固定沙地面积78 万 公顷,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89%;半固定沙地面积6万公顷,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7%;流动沙 地面积4万公顷,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4%。流动的沙丘经常侵袭滨洲铁路、牧区公路,埋没 大面积草场和一些村庄,人们被迫搬迁。
3、天然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在大兴安岭林区中,有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呼盟地方次 生林区的六个林业局和十三个旗市林业局。几十年来,在国家投入不足、条件艰苦的情况下 ,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材,为林区经济发展与维持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 ,林区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于消耗森林资源,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独木”经济导致天 然森林资源过度消耗。同时,由于扩大开垦,开矿修路等原因,致使以天然落叶松为主的原 始森林逐步减少,以白桦、山杨为主的次生林和人工天然混交林逐步增多,森林植被破坏严 重,造成林缘回退、资源分布范围逐步缩小、生物种类锐减,林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并直 接影响到草原的生态环境。
由于以上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大气气候变暖等原因,导致年年春旱,并引发了一九九八年夏 季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采 取紧急措施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化、退化,保持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是当前十分紧迫的战 略任务。
二、发展草原型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措施
呼伦贝尔草原保护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重可持续性。否 则,草原保护只能是一句空话。根据呼伦贝尔草原的状况,发展草原型绿色产业的条件已经 基本具备。
首先,从呼伦贝尔资源特点看,发展草原型绿色产业具有良好的基础。
(1)自然条件优越。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草原之一,水草丰美,优良牧草占60%左右, 地势平坦,适合于放牧和割草。草原类型多样,有林缘草甸、草原草甸、典型草原,适合于 饲养奶牛、肉牛、肉羊。可利用草场面积993.3万公顷,2000年牧业年度草食家畜存栏490.6 万头只,牛羊肉产量4.3万吨,鲜奶产量23.8万吨。呼盟岭东三旗位于大兴安岭东麓、嫩江 右岸河谷平原地带,是半农半牧区,共有草场1797万亩,可利用草场1240万亩,耕地1500多 万亩,年产粮食12亿公斤以上,其中大豆7亿公斤,并有丰富的饲料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 。目前,秸杆资源转化率仅达到20%,如果提高到50%,则可增加草食家畜100万头(只),是 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的潜力所在。
本区域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总水面积53.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水面积27万公顷,占 总水面积的57.1%。河流面积7万公顷,湖泊面积26.8万公顷。大小湖泊1000多个,位于呼伦 贝尔草原的呼伦湖面积为22.7万公顷,是全国第四大淡水湖,与之相连的中蒙界湖贝尔湖面 积6万公顷,在我国境内0.4万公顷,是呼伦贝尔的主要商品鱼基地。呼伦贝尔各类水域均无 任何污染,而且饵料生物极为丰富,具有肥、活、洁等特点,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现境内水 域中栖息着73种鱼类,水产养殖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该区域还有林地面积1267万公顷,占全盟面积的50%,森林覆盖率达到49%;并有丰 富 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这些都是发展草原型绿色产业的重要基础条件。
(2)呼伦贝尔草原型绿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基地化方向发展 。截止到1999年底,已有32个企业、5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还有7个企业、10个 产品处于申报待批之中,获标数量占全国的1/20。并且增长势头强劲,1999年全盟获标产品 产 量达13.5万吨,比1998年增长22%;产值5.51亿元,比1998年增长37%。绿色食品大豆基地 已经全面启动,1999年完成A级绿色食品大豆11万亩,AA级0.8万亩;绿色食品牛羊肉、淡水 鱼、野生浆果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完成,正在进一步实施中。同时在5个旗市进行小杂 粮、马铃薯、水稻、小麦、红小豆、白瓜子等6个作物的绿色食品A级、AA级基地建设工作。
(3)已经有一批龙头企业介入呼伦贝尔的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领域,并且取得了另人鼓舞的 成 绩。近年来,北京三元、上海光明、内蒙蒙牛和伊利等实力雄厚奶业集团,上海元盛、北京 高建、内蒙兴发等知名肉类加工企业集团已经看好呼伦贝尔草原这块宝地,纷纷进入该区域 奶业和肉类加工领域,抢占21世纪国际绿色食品业发展制高点,已经对该区域农牧民增收、 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该区域已经相继建立了以鄂温克自 治旗80公里奶牛带为中心的5个奶源基地,以及以岭西为主的3个肉牛基地和肉羊基地。本区 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现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0余家,其中 肉类、乳制品、食用油脂的加工企业,在规模、工艺设备、技术力量和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居 全国领先地位。此外,山野菜、野生浆果等新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速度也十分迅速。这 些都是通过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呼伦贝尔草原型绿色农业的重要基础。
另外,呼伦贝尔草原型绿色产业的发展,符合城乡居民消费的国际性大趋势,能够提高经 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追求无毒、无污染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是当代城乡居民生活需 求的世纪性潮流,呼伦贝尔发展草原生态型绿色产业正当其时。目前,全球农业发展的一个 重要趋势是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绿色产业正是满足了人们追求天然健康食品的 消费需求。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绿色食品将是21世纪的主导食品。发达国 家早就重视这一问题,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量,大力发展 绿色产业。据有关部门透露,目前,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仅美、日、法等 10个发达国家1997年的销售额就在100亿美元以上。在过去5年里,欧盟、美国和日本的绿色 食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5%~30%,预计到2006年,欧盟的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增加到580亿 美 元,美国将增加到470亿美元。我国的有机食品(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和AA 级绿色食品(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出口额每年以30%~50%的速度递增,但1999年 有机食品的出口额仅为1500万美元,AA级绿色食品的出口额仅为2亿美元,占据国际市场的 份额极小。这说明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空间极大。呼伦贝尔正应当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大力 发展草原型绿色产业,不断扩大出口创汇额,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 的差距。此外,绿色食品比普通同类农产品价格高2到10倍,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绿色食品 的价格优势和产品增值,可以为产业化体系中的龙头企业赢得超额利润,也可以大幅度提高 农牧民收入水平。
三、呼伦贝尔草原保护和草原型绿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成立由呼盟盟委、行署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呼伦贝 尔草原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重大问题决策、发展规划编制、重点项目审 批等工作;加强领导小组办公机构的能力建设,使之能够承担起项目咨询、规划论证、技术 培训、信息交流、协调调度、承接外援、招商引资等工作;对重要项目做到统筹规划,分工 协作,同步推进;要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给呼伦贝尔草原保护和绿色产业 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就有可能实 现呼伦贝尔经济的跨越性、跳跃性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地区。各项工作 都要以草原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为中心。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以知名专家为核心的专家咨询网络,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在草 原保护和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和专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以政府行 为为主导、专家行为为依托、企业行为为主体。
2、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以草原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为中心,逐步改革各种不合理的制度, 实现新任务和新形势下的制度创新。
(1)建立健全畜群及畜产品卫生和质量监控体系以及无规定病疫区。发展草原型绿色产业, 最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建立一整套牲畜及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 售等诸环节的卫生和质量监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杜绝类似“ 疯牛病”之类的传染性疾病在呼伦贝尔草原出现和蔓延,为此,要在草原上建立无规定病疫 区。
(2)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搞好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起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推广 应用、协调运转的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推行以科研项目招投标为主的科技投入机制,促 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特别是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围绕推进农牧业科技革 命,实施“种子工程”,大力研究、选育、推广普及适合呼盟特点的动植物新品种和农牧业 增产增效实用技术,创建畜牧业、种植业高科技示范区,突出搞好呼伦贝尔盟肉牛胚胎移植 工业试验基地项目建设,开展高产量奶牛胚胎移植和繁育,以适应奶牛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力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一批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附加 值和科技含量,培植科技先导型企业,推动工业结构改造升级。
(3)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进一步做好呼伦贝尔草原保护规 划,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要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在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 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实施的重大项目,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可能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 要严格评审,坚决禁止。
要统筹规划,将耕地建设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轨道。呼盟现有耕地基本来源于草原开垦。耕 地与草原地的关系要逐步调整到作为草原保护重要手段的轨道上。用尽可能少量集约经营的 耕地提供足够多的生活资料与经济收入,为草原保护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
(4)改革草原生态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和农村金融体制。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一起上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建设资金的份额,地方要足额 配套。加强各类建设资金管理,积极开辟新的投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 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草原生态环 境治理和绿色产业开发投资。生态建设资金坚持国家、地方、个人按照4∶1∶1的比例投入 。通过小额贷款等方式解决农牧民在发展生态型绿色农业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农业银行要 对从事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支 持力度,在全盟范围内选择一批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能带动农牧户 开展大规模结构调整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饲料生产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5)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高起点、强带动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骨 干龙头企业和龙头企业群体,根据市场的需要,彻底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把产供 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 业化发展模式。
3、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1)市场体系创新的核心是加快商品市场建设。要培育发展各类流通组织,特别要鼓励农牧 民进入流通领域,壮大流通产业,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积极推行和发展现代化的商品流 通方式,建立能够牵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资料、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等大型骨干专业市场 、综合市场,加快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商品贸 易、服务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生产创新机制的 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根据呼盟区位特点和市场走向,确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不同 对策:稳定本地市场,保证群众基本收入;拓宽国内市场,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减少投资风 险,保护群众生产的积极性;瞄准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相近地区,扩大绿色产品、特色产品 、高精细产品的出口,开发利用“绿色”、“生态”品牌效应,树立呼伦贝尔绿色产品的形 象和信誉。通过逐步扩大市场的份额,提高三次产业的外向度。重视对名优稀特产品进行宣 传包装,上网交易,积极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流通形式。各级政府要把工 作重点放在研究市场、提供信息服务上,以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企业和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活 动。
(2)完善市场法规。尽快出台规范批发市场行为的政策法规,改进和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 场竞争行为,打击哄抬物价、竞相压价、掺杂使假、欺行霸市等违章违法行为;严禁对农产 品运输封关设卡,建立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工作。盟和旗两级政府要设专门机构或专人负 责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发布,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指 导。
4、全方位扩大开放,形成开发发展的动力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和引导外资、私人投资投向呼伦贝尔开发建设的重点领域,借助外力推进开发建设。 加 强与东北黑、吉、辽三省的联合协作,抓住国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机 遇,开展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对口支援与经济技术合作。把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生态型绿色产 业发展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政 府推动,强化竞争措施,努力吸引国际财团、跨国公司、国内企业到呼伦贝尔盟投资建设大 项目。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外来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高新技术产业、生态 农业等重点领域投入。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和援助,认真引进、借鉴发达国家处理经济与环境 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共同保护欧亚大陆草原和区域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生态和社 区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创新,大胆试验,努力与国际接轨。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在草原 保护与建设、水土整治、自然灾害防治、可持续农牧业、环境控制、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建立全球环境与发展合作伙伴 关系。
5、争取国家支持。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将立足自身力量,以创新精神,自力 更生,自我发展。同时争取国家在事权范围内给予支持。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属中央 调控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如大规模的农牧业开发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草地保护工 程、自然保护区与生态防护工程建设、突发性灾害监控与防治、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的关键 技术研究、水资源开发和跨区域调配等,请求中央各部委加大支持力度。部分项目的投入可 采取中央、地方与企业按适当比例分摊的办法解决。并争取国家各部门按照已有的优惠政策 ,对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给予优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