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组织培养的研究

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组织培养的研究

蔡恩博[1]2012年在《长白山暴马丁香树皮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又名暴马子、白丁香,为木樨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 Linn)的植物,其各部位均可入药。本课题主要研究暴马丁香树皮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抑菌能力,并以活性化合物为指标对暴马丁香质量进行评价及化学成分提取工艺优化,为暴马丁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丁香属及暴马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等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暴马丁香这一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提供较为详实的资料。本研究对暴马丁香树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以10%乙醇为溶剂对暴马丁香树皮化学成分进行超声提取,将提取液减压浓缩,溶液上D1o1大孔吸附树脂,先用水洗,去除部分水溶性色素和杂质,再分别用浓度为10%、30%、50%乙醇洗脱,减压回收溶剂后,备用。10%、30%大孔树脂乙醇洗脱部位(以下简称部位)经正、反相柱层析相结合的分离手段,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光谱等分析手段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分别为:D-甘露醇、丁香苷、女贞子苷、橄榄苦苷。本研究对暴马丁香树皮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分析出46个峰,共鉴定出其中28种成分,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分析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占总成分的88.59%。相对含量较高的为:9,12-亚油酸(28.52%),棕榈酸(27.46%),9,17-十八碳二烯醛(14.16%),二十叁碳烷(2.44%)。分析结果表明暴马丁香树皮挥发油中富含脂肪酸、烷烃、醇类、酮类等成分。本文测定了不同采收时期的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4月16日采收的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含量最高为1.772%,5月份和6月份有整体下降的趋势,5月21日采收的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含量最低为0.130%,9月份又逐渐升高,可以确定暴马丁香树皮的最佳采收期为4月中旬(叶芽的开放期到叶的展开期)或9月下旬(叶的脱落期)。本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溶媒比为自变量,紫丁香苷提取率为因变量,通过对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完全二次响应曲面的回归拟合,用岭嵴分析和效应面法选取较佳提取方法。结果表明: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最佳提取工艺为:46%乙醇20倍量超声提取80min。本文采用ABTS法、DPPH法、还原能力叁种方法对暴马丁香树皮总提取液及各不同浓度大孔树脂醇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筛选,结果表明暴马丁香总提取液、10%部位与30%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显着,并且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其中30%部位抗氧化活性最好,当30%部位浓度为0.150mg/mL时,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接近于同浓度Vc。当30%部位在浓度为0.620mg/mL时与同浓度Vc具有相同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本文采用滤纸片法对暴马丁香树皮总提取液及树皮中挥发油进行抑菌活性的考察,暴马丁香树皮总提取液及树皮中挥发油对5种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暴马丁香树皮总提取液抑菌活性对高温、压力、紫外照射和酸性条件下都有良好的稳定性。暴马丁香树皮总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菌抑菌作用较强,暴马丁香树皮挥发油对巴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有着良好的抑制效果。本文创新点:1.本文对暴马丁香树皮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马丁香树皮挥发油中富含脂肪酸、烷烃、醇类、酮类等成分。2.本研究在暴马丁香树皮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以紫丁香苷为指标进行了提取工艺的优化,为今后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3.本文对暴马丁香树皮总提取液及各不同浓度大孔树脂醇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考察和筛选,为日后开发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了详实的资料。4.本文对暴马丁香树皮总提取液及树皮中挥发油的抗菌活性进行分析,暴马丁香树皮总提取液及树皮中挥发油对五种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日后开发天然抗菌剂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杨晓霞, 冷平生, 郑健, 胡增辉, 刘学娅[2]2016年在《暴马丁香不同种源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不同产地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amurensis(Rupr.)P.S.Green et M.C.Chang〕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来源于黑龙江、河北、北京、内蒙古、青海和山西的10个种源(包括6个野生种源和4个栽培种源)的种子和幼苗为实验材料,对种子长和宽、种翅长和宽、百粒质量、发芽率、叶长和宽、叶长与叶宽的比值、叶柄长、株高和地径12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暴马丁香不同种源间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差异较大的表型性状为发芽率、百粒质量、种翅长和种翅宽。种源内和种源间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均差异较大,种源内CV值为1.39%~45.56%,种源间CV值为6.45%~42.76%;其中,种源内种翅长和种翅宽的CV平均值较大,发芽率和百粒质量的CV平均值均较小,而种源间发芽率和百粒质量的CV值则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暴马丁香表型性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种子长、种子宽和叶长,其次为株高、发芽率、地径、叶宽和种翅宽。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供试的10个种源被划分为4类,其中,来源于北京和内蒙古及3个来源于河北的种源聚为Ⅰ类,来源于黑龙江哈尔滨的2个种源聚为Ⅱ类,来源于山西的2个种源聚为Ⅲ类,来源于青海的1个种源单独聚为Ⅳ类,聚类结果与各种源的地理分布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表型性状间及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均存在不同的相关性,其中,种子发芽率与种子的其他5个表型性状均无显着相关性;经度和纬度与各表型性状均无显着相关性,而海拔、年均温和无霜期则是影响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因子。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暴马丁香各种源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遗传分化,地理隔离和生态因子的大幅变化导致其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根据研究结果,对暴马丁香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孙珍珠, 李秋月, 王小柯, 赵婉彤, 薛杨[3]2017年在《宽皮柑橘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宽皮柑橘的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规律,探讨柑橘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本研究利用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方差分析对239份宽皮柑橘的18种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和性状差异分析,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通过主成分、相关性以及回归分析对宽皮柑橘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评价指标筛选。【结果】对239份宽皮柑橘表型多样性分析,变异系数结果表明种子数、固酸比、可滴定酸含量及单果重的性状变异比较丰富,果形指数、囊瓣数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遗传特性相对稳定。遗传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单果重、横径、纵径、囊瓣数、叶柄长、叶长、叶宽、还原糖含量及转化糖含量在每一级分布比较均匀,果皮光滑度、种子数及固酸比分级较少,且在每个表现型上的分布不均匀。对5个不同地理来源的宽皮柑橘资源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美国的宽皮柑橘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和转化糖的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地理来源;来源于日本的宽皮柑橘单果重、横径和纵径大于其他地理来源,种子数显着少于其他地理来源;来源于长江流域的宽皮柑橘品种的果型、可溶性固形物、转化糖及还原糖含量大于珠江流域,但固酸比显着低于珠江流域。对野生品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3种不同类型的宽皮柑橘性状作方差分析,选育品种呈现果型大、果皮光滑、种子少、酸度低、糖度高等特点。系统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图均表明不同地理来源、不同类型的宽皮柑橘在遗传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小果资源可作为一个独立类群,青皮蜜橘是一份独特的柑橘资源。主成分分析发现,前9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1.94%,表明这9个主成分包含了宽皮柑橘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表明,239份宽皮柑橘综合评价F值均值为0.480,来源于日本的爱媛21号的F值最高(0.664),来源于日本的扁橘F值最低(0.211)。18个表型性状与综合值F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了果皮光滑度外的17个表型性状数据均与F值呈极显着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9个表型性状:纵径、果形指数、果皮光滑度、囊瓣数、叶柄长、叶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以及还原糖含量。【结论】宽皮柑橘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不同地理来源、不同类型的宽皮柑橘性状存在差异,筛选出的9个表型性状可作为宽皮柑橘的综合评价指标。

姚永刚, 蒲凌奎, 朱媛君, 鄢鹏, 王前[4]2018年在《土壤理化性质对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amurensis)天然林林分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处于不同坡位的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amurensis)天然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分因子的研究,探讨了暴马丁香天然林的林分特征及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对林分因子的影响。认为:在不同坡位样地中,处于坡中位置的暴马丁香林分因子占优势地位;土壤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及有效磷含量对暴马丁香各林分因子有显着相关性。

钟永翠, 巩珺, 徐家能, 杨立伟, 梁生旺[5]2017年在《基于3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值鉴别广陈皮道地性》文中提出目的:根据不同品种陈皮中3种黄酮类成分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的含量比值,鉴别广陈皮道地性。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2.1 mm×50 mm,1.7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2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3 nm,测定时间12min;运用UPLC对92批11种不同来源的陈皮药材进行测定,不同品种陈皮中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含量比值不相同,并对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广陈皮中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含量分别(34.72±1.74)mg·g~(-1)、(3.36±1.62)mg·g~(-1)、(1.83±0.47)mg·g~(-1),含量比值为19:2:1。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不同品种陈皮分成4类,能准确把茶枝柑归为一类。其中红橘与茶枝柑的3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比值相近。结论:该法为广陈皮的道地性鉴别提出新方法。

许小妍[6]2013年在《淹水胁迫对紫丁香和暴马丁香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影响》文中指出丁香(Syringa)生长习性强,姿态优美,栽培管理容易,是我国北方常用的园林绿化树种,对多种环境胁迫有很强的适应性,但丁香的生长容易受到水涝的危害。本研究以一年生抗淹性较弱的紫丁香(Syringa oblata)和抗淹性较强的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幼苗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处理,探讨了淹水胁迫对两种丁香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影响,分析了抗淹性不同的两种丁香幼苗体内多种酶产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探究淹水对丁香危害机理,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的抗涝性及选育出抗性强的丁香树种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淹水胁迫对一年生紫丁香和暴马丁香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淹水胁迫下两种丁香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丁香叶片内各酶活性的发挥作用的时间不同,其对淹水胁迫的敏感性有差异,SOD活性对淹水胁迫的反应最敏感,在淹水处理2天时就显着上升。暴马丁香SOD、POD活性变化幅度显着高于紫丁香,有较强的抗涝性。淹水胁迫下紫丁香POD、SOD、CAT同工酶谱显示酶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显着提高,这与3种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两种丁香POD和SOD同工酶谱带数目和深度变化丰富,而紫丁香CAT同工酶条带单一,暴马丁香在胁迫后共有两条同工酶谱带,CAT同工酶谱带多样性较差,相比之下CAT对淹水胁迫不敏感。(2)淹水胁迫对一年生紫丁香和暴马丁香幼苗叶片无氧呼吸酶活性的影响:淹水胁迫下,丁香幼苗处于低氧环境中,与无氧呼吸相关的乙醇脱氢酶(ADH)、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脱羧酶(PDC)在胁迫下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胁迫初期两种丁香保持了相对高的ADH、LDH和PDC活性,淹水胁迫过程中抗淹性较弱的紫丁香PDC、ADH舌性明显低于暴马丁香。(3)淹水胁迫对一年生紫丁香和暴马丁香幼苗叶片淀粉酶(AMY)和酯酶(EST)的影响:持续淹水胁迫下两种丁香幼苗叶片的AMY活性都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在胁迫初期活性上升幅度较缓,胁迫后期紫丁香酶活性增幅较大。AMY活性增强可将更多的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以满足无氧呼吸对底物的大量需求,增强淹水胁迫的适应性。两种丁香AMY同工酶谱均只有一个条带,酶带活性与活性测定结果一致。紫丁香EST的酶谱与活性达呈现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在胁迫前只有一个条带,胁迫后产生了一个新酶带。与紫丁香不同,暴马丁香EST酶谱只有一个酶带,强度随胁迫时间增加而增强。AMY和EST同工酶谱带多态性较为单一,AMY对淹水胁迫不敏感。综上所述,在遭受淹水胁迫时,紫丁香和暴马丁香通过POD、SOD、CAT、AMY的活性增加来抵抗胁迫对植物机体的伤害,同时ADH、LDH、PDC活性在胁迫初期显着增强,以提高低氧环境下的无氧呼吸能力。紫丁香EST活性先上升后降低,而暴马丁香呈上升趋势,其催化酯类化合物水解的能力更强,以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代谢。紫丁香SOD活性高于暴马丁香,由于SOD是抗氧化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紫丁香对淹水胁迫的响应更迅速。但由于紫丁香PDC和ADH活性低于暴马丁香,体内有更多无氧呼吸过程的有害物质积累,导致其淹水胁迫的抗性较弱。淹水胁迫下两种丁香几种同工酶谱产生了多种适应性的变化。无氧呼吸的能力较弱可能是紫丁香抗淹性小的主要原因,而胁迫后期紫丁香催化酯类化合物水解的能力减小的原因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张钰莹, 张会慧, 张萌萌, 李阳, 张潆心[7]2016年在《3种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及光能利用特点》文中认为以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3种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白丁香(S.oblata var.alba)和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Blume)H.Hara)为试验材料,利用快相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3种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丁香叶片Fv/Fm之间差异不大,但暴马丁香叶片的Fv/Fo和PIABS却小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说明暴马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相对较低。暴马丁香叶片PSⅡ电子受体侧电子由Q_A向Q_B传递的速率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而且Q_A~-向Q_B传递速率也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但3种丁香叶片Sm无显着差异,即在PQ库容量差异较小情况下,暴马丁香叶片Q_A向Q_B传递速率较低的原因与Q_B接受电子能力较低有关,受Q_B下游PQ库的影响较小。暴马丁香叶片放氧复合体OEC的功能和类囊体膜结构的稳定性也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虽然暴马丁香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明显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但是3种丁香叶片的ET_o/RC之间却无显着差异,但DIo/RC极显着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因此,暴马丁香叶片PSⅡ反应中心能量分配的不均衡性也是其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活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刘荣[8]2014年在《不同栽培品种橘的主要药效成分动态变化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陈皮来源于芸香科Rutaceae柑橘属Citrus L.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橘的栽培品种较多,地域分布广泛,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栽培,作为陈皮来源品种的橘类植物主要为宽皮柑橘类,栽培品种有茶枝柑C.reticulata'Chachi'、红橘C. tangerina Hort. et Tanaka、樟头红C. reticulata Blanco cv. zhangshuensi、南丰蜜橘C. reticulata Blanco cv. Kinokuni、福橘C.reticulata'Tangerina'等,主产于广东、四川、重庆、江西、福建等地。陈皮是中药多栽培品种入药的代表药物,近年来由于柑橘品种不断更新交替以及栽培更重视其食用价值,加之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陈皮来源橘的栽培变种未作进一步规定,药典收载的质量标准也无法客观评价各栽培变种的品质差异,造成陈皮传统来源品种大红袍等面临淘汰,而一些药用质量未经评价的柑橘品种以“杂陈皮”流通于市场,导致陈皮药材质量问题突出,临床疗效难以保证。因此,亟需对市场上流通的陈皮入药品种的遗传差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系统评价研究,为进一步规范陈皮入药品种,确保陈皮药材质量稳定可控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首次对川陈皮传统来源品种大红袍C.reticulata 'Dahongpao'(红橘品系)、赣陈皮来源品种南丰蜜橘和樟头红中主要药效成分一黄酮、总酚酸、生物碱、多糖含量在不同采收期内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明确不同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选择陈皮入药品种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等同性研究奠定基础;并对大红袍果实发育期(7-12月份)内叶片和果皮中黄酮类成分的合成积累与3种次生代谢关键酶(PAL、C4H、4CL)活性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初步阐释了大红袍果实发育过程中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代谢机制,揭示了陈皮成分积累与陈皮入药成熟度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规范陈皮传统入药品种的采收加工提供依据;对陈皮传统入药品种茶枝柑、大红袍、南丰蜜橘及其市场上混杂入药的柑橘品种天草C. reticulata hybrid等22个柑橘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DNA条形码进行研究,以期为陈皮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也为陈皮入药品种的进一步筛选提供遗传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品种陈皮药材主要药效成分动态变化研究本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采收期大红袍、樟头红、南丰蜜橘中4种主要黄酮类成分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和生物碱类成分辛弗林的含量,UV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总酚酸和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3个栽培品种中黄酮类成分芸香柚皮苷、川陈皮素、橘皮素和辛弗林均随采收时间的推迟而逐渐降低至果实成熟时趋于稳定。橙皮苷、总黄酮和总酚酸、多糖在整个采收期内呈现起伏波动的变化趋势,橙皮苷、总黄酮和总酚酸在整个采收期内的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橙皮苷和总黄酮在幼果期至果实成熟前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在果实成熟后含量有所回升;总酚酸在果实膨大期至着色期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先迅速升高,后持续降至果实成熟时趋于稳定;多糖在果实着色期前均持续升高至着色期后急剧下降,于成熟期含量大幅上升至最高水平。从各药效成分在整个采收期内的积累量来看,3个品种中黄酮类成分芸香柚皮苷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积累量的相对高低为樟头红>南丰蜜橘>大红袍;橙皮苷、总黄酮及其生物碱类成分辛弗林的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其含量高低为南丰蜜橘>大红袍>樟头红,而其它类成分的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原因可能与调控黄酮类成分合成积累的次生代谢关键酶的活性表达有关,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该研究初步明确了3个栽培品种陈皮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选择陈皮入药品种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等同性研究奠定基础。2大红袍叶片、果皮中黄酮类成分积累的初步研究对大红袍、南丰蜜橘、樟头红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3个栽培品种中黄酮类成分橙皮苷和总黄酮的含量随果实发育期的推迟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首次以川陈皮来源品种大红袍叶片和果皮为对象,对其果实发育的幼果期至成熟期内(7-12月份)叶片中黄酮类成分积累与其次生合成代谢关键酶PAL、C4H、4CL活性的相关性及其同期果皮中黄酮类成分积累的内在关联性进行系统研究,共比较了40批大红袍叶片和果皮样品。2.1大红袍叶片中黄酮类成分积累与其次生代谢3种关键酶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在前期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UPLC测定大红袍叶片中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的含量方法,对不同采收期内大红袍叶片中3种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运用UV分光光度法追踪测定了叶片中黄酮类成分合成代谢的3种关键酶PAL、C4H、4CL活性和总黄酮的含量,分析黄酮类成分积累与3种关键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红袍叶片中橙皮苷和总黄酮的积累与PAL、 C4H活性从果实发育的幼果期到膨大期内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橙皮苷和总黄酮的含量逐渐增加,PAL、C4H酶的活性也逐渐升高,从果实着色期至成熟期出现了分化,橙皮苷和总黄酮含量持续升高,而PAL、C4H活性持续降低,而在整个采收期内二者含量与4CL酶活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4CL酶活性的变化与川陈皮素和橘皮素含量之间也呈现相似的变化,从果实膨大期至着色前期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同步变化趋势,之后从果实着色期至成熟期出现分化,川陈皮素和橘皮素含量升高,4CL酶活性降低,而在整个采收期内二者含量与PAL、C4H酶活性的关系不明显。大红袍叶片中黄酮类成分积累与3种次生代谢合成关键酶出现分化的具体原因可能与其栽培环境的变化及调控黄酮类成分合成的其他关键酶活性的调控有关,其中复杂的合成代谢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研究初步揭示了大红袍叶片中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积累与PAL、C4H、4CL关键酶活性的关系,为研究大红袍叶片中黄酮类成分的合成代谢机制奠定基础。2.2大红袍叶片与果皮中黄酮类成分积累的内在关联性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红袍果皮中黄酮类成分合成积累的代谢机制,本研究在对大红袍叶片中黄酮类成分合成积累研究的基础上,对同期采集的大红袍果皮中黄酮类成分的积累进行系统研究,利用HPLC法测定了与叶片同期采收的大红袍果皮中3种主要黄酮类成分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的含量,并运用UV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叶片中总黄酮的含量,分析大红袍果实发育期内大红袍果皮和叶片中黄酮类成分积累的内在关联性。结果表明:在大红袍果实发育的幼果期到成熟期内叶片和果皮中黄酮类成分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在果实发育的膨大期到成熟期内二者黄酮类成分的积累变化较为明显,呈现出增减互补的变化趋势,叶片中橙皮苷和总黄酮的含量随成熟度的增加逐渐升高,而果皮中橙皮苷和总黄酮的含量逐渐降低,叶片中橘皮素和川陈皮素含量随成熟度的增加缓慢升高,而果皮中则逐渐降低。该研究初步表明了大红袍叶片和果皮中黄酮类成分积累的内在关联性,为阐释大红袍中黄酮类成分积累与陈皮入药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3不同栽培品种柑橘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本研究对市场上流通的陈皮入药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为进一步筛选陈皮入药的柑橘品种提供遗传学依据。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茶枝柑、福橘、大红袍、南丰蜜橘、樟头红、天草等22个柑橘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从12对EcoR Ⅰ/Mse Ⅰ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引物,对样本进行PCR批量扩增,经高效毛细管电泳检测得到的样本DNA多态性条带总数为472条,多态性比例达到80%以上,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78条DNA多态性条带,能够较好地反映柑橘样本间的遗传信息。且基于遗传相似性系数构建的UPGMA聚类图能够将不同栽培品种的茶枝柑、大红袍、福橘、椪柑、脐橙、不知火、天草等各聚为一类,其中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茶枝柑、大红袍、椪柑、脐橙、天草等各聚为一类,表明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受地域的影响较小;化学成分相似的南丰蜜橘和樟头红也单独聚为一类,与正品茶枝柑比较椪柑与其亲缘关系最近,而毛气柑与其亲缘关系最远。以上研究结果显示AFLP分子标记能够较好地界定划分不同栽培品种的柑橘,从DNA水平上表征了柑橘各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建议在进行陈皮入药品种筛选时可以从与陈皮道地品种亲缘关系较近的柑橘品种入手。4不同栽培品种柑橘的DNA条形码初步研究本研究以陈皮主要栽培品种茶枝柑、大红袍、南丰蜜橘等13个柑橘品种为研究对象,以ITS2序列为基础对其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K2P距离构建的NJ发育树不能较好地区分鉴定各陈皮栽培品种,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原因在于陈皮来源植物宽皮柑橘的栽培品种之间普遍存在自然杂交和芽变现象,特别是经杂交育种的杂柑(天草、不知火等),其DNA片段上仅存在少数位点的单核苷酸变异,其ITS2序列存在高度相似性。因此,仅从具有特征片段的DNA条形码序列难以进行区分,但ITS2序列在研究柑橘属植物亲缘关系方面仍然具有很大潜力。

王竞红[9]2002年在《哈尔滨市几种常用花灌木耐荫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条件下的定点、定位观测及室内实验分析,运用形态解剖学、生理学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常用的七种花灌木(榆叶梅Prunus trilobaLindl、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珍珠梅Sorbaria sorbitolia(L)A.Br.、偃伏梾木Cornus stolonifera.、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暴马丁香Sringa reticulata Hara varmands huriea、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aceae schrenkii Rupr)的叶绿素(a+b)、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片解剖结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厚度)、光响应曲线(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饱和光合速率)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经比较分析得出: 1、七种花灌木的叶片解剖结构中叶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值阳生叶明显高于阴生叶。 2、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珍珠梅(Sorbariasorbitolia(L)A.Br.)、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Hara var mands huriea)的栅栏组织相对比较发达,而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aceae schrenkii Rupr)、偃伏梾木(Comusstolonifera.)、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的海绵组织相对较发达。 3、不同的光照环境对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较大,同一种树种依光照环境的差异,叶绿素含量和叶片解剖结构也发生了相关性变化。 4、七种花灌木叶绿素含量中叶绿素(a+b)和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阴生叶表现出低于阳生叶趋势。 5、七种花灌木中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aceae schrenkii Rupr)、暴马丁香(Syringareticulata Hara var mands huriea)的叶绿素(a+b)含量较高,叶绿素a/b值较低;珍珠梅(Sorbaria sorbitolia(L)A.Br.)的叶绿素(a+b)含量不是最高的而其叶绿素a/b值较低,叶绿素b的相对含量较高;偃伏梾木(Cornus stolonifera.)、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Thunb)、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都有较高的叶绿素a/b值和较低的叶绿素6/(a+b)。 6、七种花灌木的光响应曲线表明: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紫丁香(Sringaoblata Lindl)的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高,光饱和光合速率也高;珍珠梅(Sorbariasorbitolia(L)A.Br.)、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aceae schrenkii Rupr)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光饱和光合速率均较低;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Hara var mands huriea)的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适中,光饱和光合速率偏高。 7.经综合比较分析七种花灌木: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紫丁香(Syringa oblataLindl)对强光的利用效率较高:偃伏梾木(Cornus stolonifera.)、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Thunb)次之;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aceae schrenkii Rupr)和珍珠梅(Sorbaria sorbitolia(L)A.Br.)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而暴马丁香(Sringa reticulata Hara var mands huriea)对强光和弱光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适应。 综上所述,影响植物耐荫性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只有将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能力等因素综合分析,才能对七种花灌木的耐荫性进行客观的比较研究。

蔡恩博, 张崇禧, 朱启光, 吴谦, 徐蕊[10]2011年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提取工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优选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溶媒比为主要影响因素,紫丁香苷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各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及二项式拟合,采用效应面法和岭嵴分析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确定紫丁香苷最佳提取工艺为46%乙醇20倍量超声提取85 min。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提取工艺,实际值与预测值吻合度高,预测性良好,方法简便易行,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长白山暴马丁香树皮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D]. 蔡恩博. 吉林农业大学. 2012

[2]. 暴马丁香不同种源种子和幼苗的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J]. 杨晓霞, 冷平生, 郑健, 胡增辉, 刘学娅.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3]. 宽皮柑橘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 孙珍珠, 李秋月, 王小柯, 赵婉彤, 薛杨.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4]. 土壤理化性质对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amurensis)天然林林分因子的影响[J]. 姚永刚, 蒲凌奎, 朱媛君, 鄢鹏, 王前. 林业科技通讯. 2018

[5]. 基于3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值鉴别广陈皮道地性[J]. 钟永翠, 巩珺, 徐家能, 杨立伟, 梁生旺. 药物分析杂志. 2017

[6]. 淹水胁迫对紫丁香和暴马丁香酶活性及同工酶谱的影响[D]. 许小妍.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7]. 3种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及光能利用特点[J]. 张钰莹, 张会慧, 张萌萌, 李阳, 张潆心. 森林工程. 2016

[8]. 不同栽培品种橘的主要药效成分动态变化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D]. 刘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9]. 哈尔滨市几种常用花灌木耐荫性的研究[D]. 王竞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10].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暴马丁香树皮中紫丁香苷的提取工艺[J]. 蔡恩博, 张崇禧, 朱启光, 吴谦, 徐蕊. 药物分析杂志. 2011

标签:;  ;  ;  ;  ;  ;  ;  ;  ;  

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mandshurica)组织培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