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救助站;建筑;空间组合设计
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流浪人口的救治与管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城市救助站有助于完善城市管理、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提升城市形象,而如何建造一个人性化和专业化的城市救助站则是本文将要阐述的核心。
一、救助管理站设计原则
1.人性关怀。规划既要有私密安全空间,保护救助对象的隐私,也要有公共开放的空间,有助于救助对象适应社会生活。
2.安全舒适。项目为救助对象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空间,通过围合独立的自然庭院,既便于管理又利于受助人员的身心健康。
二、城市救助站的功能组成
除了考虑到流浪者群体的基本要求吃饭睡觉与遮风挡雨,更要对受助人员进行教育与引导,使其逐步回归正常生活。因此,一个完善的救助站功能分区应当具备接待区,医疗区,办公区与后勤保障区,生活居住区,文体活动区。
接待区作为接待临时点的救助人员以及本站点所收留的救助人员的登记,审查工作的区域,应包含有救助人员登记区,安检和物品保管区,健康检查以及心理测试区,警卫处。
接待区作为救助人员入站的第一步显得至关重要,如登记区是方便日后联系其亲属或当地政府;安检和物品保管区一般是对临时救助人员其携带的具有伤害性物品进行暂时保管的区域;健康检查以及心理测试区是对受助人员的身心健康做一个评估,防止有报复性心理或极端心理的人员进站,对存在极端心理的人员及时控制并移送相关机构治疗。警卫处可以有效防止不受控的救助人员对周围人员的伤害。
医疗区,医疗室和接待室一同建立在一楼,应包括医护值班室,诊断室,隔离室和输液室。其中,医护值班室实行24小时工作制,可以方便对于入站救助人员的身体做及时检查,还可以有效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而隔离室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救助人员传染他人,隔离室在建设时还应预留一定的消毒过渡区。
办公区应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和财务室方便站内救护工作人员联系相关被救护工作者的家庭成员,并保证被救护人员被安全送出站。后勤保障区应包括监控室,物业办公区,储藏室等,方便对救助人员的健康财产安全进行监控,以及一些消耗品的及时补给。
生活居住区应包括男女受助宿舍,残疾人受助宿舍,餐厅,卫生间,洗浴间等,根据剩余空间进行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人员的床位。根据当地救助群体的比例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残疾人区域应安排相应的护工或志愿者进行监控,防止突发事件发生,餐厅设计应与居住区相邻,尽量方便受助人员就餐。
文娱活动区可设置在一楼庭院或广场,方便各位不同年龄段的受助人员进行交流娱乐,文娱区也应针对性设计受助者的设施器材。
三、城市救助站的空间组合与流线分析
功能组合分析
1. 为便于管理与救助对象安全考虑,救助管理站主入口设在精神病治疗中心南侧,通过服务大厅交接分流,穿越中部庭院分别进入男女安置区。
1)救助对象流线:救助对象包含精神病滞留人员与智力障碍滞留人员。救助对象在服务大厅进行交接登记,由管理人员带入安置区。通过男女安置探访区分别进入智力障碍与精神障碍安置活动区。
2)精神治疗对象流线:救助对象中罹患轻微精神病的滞留人员可于精神病治疗中心首层的精神病治疗区进行医治。完成治疗后通过东南侧的电梯到达二楼住院区。
3)管理人员流线:各安置区及精神病住院区分别设置了管理用房和休息室,便于管理人员监护救助对象与换班休息。管理人员集中在精神治疗中心首层庭院及屋顶活动区活动,调节身心健康。精神治疗中心首层设置职工餐厅,南侧三四层集中为管理人员宿舍。
4)探访者流线:探访者通过主入口进入登记,穿越庭院到达安置中心探访区。
滞留人员安置区
滞留人员安置区含精神障碍安置区与智力障碍安置区,且男女独立分区。滞留人员通过精神治疗中心首层滞留人员安置区首层为室外活动与公共就餐休息区,二至四层为滞留人员安置区。男女区各有一台电梯,便于管理人员搬运布草和照顾非自理救助对象。各功能区均有独立的楼梯,便于各分区的独立管理,降低人工管理成本。
精神治疗中心
精神治疗中心服务于患有精神病的救助对象。首层东侧为精神病治疗区,包含普通诊室与医技部分。二层为全封闭住院区。方案将护士站置于男女分区之间,便于护士监管料理。公共活动区及就餐区均靠近护士站,且面向内部庭院,利于患者病情。住院病房考虑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床与厕所洁具等家具使用不锈钢材料。精神治疗中心北侧与东侧首层分别设置了男女活动区。
四、城市救助站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环境
1.精神治疗中心庭院及休息平台
庭院主要服务于管理人员,二层与四层有露天休息平台,三四层南北考虑通风设计休息平台。
2.各分区活动场所
救助建筑在满足被救助者基本生活需求与人身安全的同时,还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公共活动空间。安置区与精神治疗区均设计了独立的活动庭院,为救助对象提供室外活动空间。考虑救助对象的心理行为规律,在防伤害设计、无障碍设计、安全疏散设计等方面均采取了针对性措施。
3.绿化景观
绿色植物选择无刺、无毒、无刺激性气味的品种,有彩化、净化功能且富于季节变化,有助于缓解受助者情绪。考虑救助对象的安全,防止救助对象攀爬逃逸,室外活动空间不种植高大乔木,均配置低矮植物,如花灌木。
三、总结
总之,对于城市救助站的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工作我们要做到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做到空间合理规划。积极了解其他城市救助站的救助模式和空间设计,吸取其有利的地方,力争打造出更加合理完善全方位的城市救助站。
参考文献
[1]丁炜,潘卉. 城市救助站建筑空间组合设计探析[J]. 华中建筑,2015(7):61-64.
[2]王发曾.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J]. 地理研究,2006,25(4):681-691.
[3]闫旭. 关于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探讨[J]. 今日科苑,2011(26):130-130.
[4]王潼宇. 公共建筑空间的组合设计[J]. 城市建筑,2015(33):38-38.
[5]黄忠洲. 建筑平面组合设计方法探析[J]. 企业技术开发,2011,30(6):151-151.
论文作者:林耀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人员论文; 组合论文; 救助站论文; 城市论文; 对象论文; 空间论文; 庭院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