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鸣县宁武镇宁武小学卢爱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收到普遍关注。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仍大有市场。学生提问的能力十分薄弱,表现为要么是从未有提出问题的想法,要么是不敢或不愿意提出问题,要么是不善于提问题。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对未来社会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提问的培养,既很必要又是十分迫切。
1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1.1 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1.1.1 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1.1.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1.1.3 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1.1.4 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1.2 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鉴于此,我们根据近几年的教改实践对这一问题谈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1.2.1 备教材要“懂、透、化”。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 你是怎么想的" 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1.2.2 备学生要“实”。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1.2.3 提问用语要清晰,表达要准确。这是实现低年级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进行学习的基础,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教师应该能预见学生这样的能力,设计好提问用语。
1.3 注意要点。课堂提问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当,学生的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力不讨好。所以课堂提问还应该注意“四忌”。
1.3.1 忌集体式。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何不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时,指名问答,这样更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
1.3.2 忌单一式。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
1.3.3 忌盲目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1.3.4 忌有头无尾式。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地再好的问题都会大打折扣。我们既要勤勤恳恳搞耕耘,还要扎扎实实管收获。
2 “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 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3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问要创设好问题的情境,为学生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和引导。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根据儿童心理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到了火焰山。八戒口渴难耐,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个西瓜吃就好了。”悟空责怪他说:“呆子,要有个西瓜就该平均分给四个人吃。”一个西瓜四个人吃,这个数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就进入下一学习环节。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有问题可问。
4 交给方法,让学生会问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给一些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4.1 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我尝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预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课前布置学生思考:①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②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③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为什么要把“零除外”?④通过预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能想到哪些有关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预习有了方向,同时也启发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在预习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促使学生把自己在预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质疑问难。
4.2 让学生学会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因为“问题”产生于“疑惑”,“疑惑”产生于“差异”,而“差异”产生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在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找出非本质属性与本质属性,从而确定属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具体来讲也就是引导学生把眼前的“问题”与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与他人的观点、与教材上的说法进行比较,从“此”与“彼”的差别之处发现和提出问题。
4.3 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现问题。交流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知疑解疑发展思维的过程,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可以无拘无速的把疑难问题摆出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5 坚持训练,使学生爱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勤学好问的“小能手”贵在坚持。我们注意了经常鼓励学生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句式对家长,老师,同学进行提问,激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展“每日一问”的活动。进一步促使学生问得深,问得妙。在课堂上当有学生提出高质量得问题后,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有意识得请该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一可以巩固与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二是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另外,每学月开展一次“提问小能手的评比活动”,从提问数量到质量以及其产生的激励效果在全班乃至全年级评选出5名左右的“提问小能手”并颁发标志牌记奖,以此带动更多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论文作者:卢爱军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教材论文; 分数论文; 宁武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