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特征识别模型——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识别例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经理论文,转型期论文,例证论文,企业家论文,中国企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与范围的扩大,许多民营企业不仅要雇人承担中小层管理工作,有的企业还雇人担任高层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双方之间的矛盾也有所出现,双方之间的信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广东中山市大型民营企业华帝集团的7位创业者1999年12月曾将总经理的职位让给经理人姚吉庆,而两年后的2001年12月又将经营权力收回。曾被传媒广泛关注的创维老板与经理人陆强华矛盾不和,使到不少下属跟随陆强华离开创维就职高路华,最近陆强华又离开高路华而自行创业。经理人离职或去职而自行创业的事例还有许多。2003年1月8日《经济日报》还以“企业家与经理人:谁背叛了谁”为题展开了专门的讨论。
上述例证提出了两点启示与问题。第一,企业家是企业成长中的历史概念,企业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退出历史舞台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提上议事日程。事实上,目前许多中国家族企业已进入向现代企业发展的阶段。第二,对于企业家的认识及其与职业经理的区分,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国内对企业家的认识存在不少误解,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二者也存在混淆。大量的报告、官方文件甚至理论文献中都把企业家与职业经理混为一谈,频繁地交替使用。有人甚至认为“职业经理人又称企业家”。
1800年左右提出企业家这个术语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说过:企业家“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但是萨伊的定义并没有指明企业家是谁。而且自萨伊创造这个术语200年以来,人们对“企业家”(entrepreneur)与“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一直混淆不清.
目前我国有关企业家的论说较多,但明确区分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专论尚不多见。从实践上看,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入市场机制的体制改革以来,出现并存在不同的、特殊的企业主管群体。如家族企业的主管、乡镇企业的主管、国有企业的主管等。国有企业的主管中还存在差别,即有由政府直接任命的主管,也有因政府干预不大而主要通过面向市场创业而自然形成的企业主管。
基于如上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在对企业家不同观点研究、述评的基础上,从企业家的企业与现代公司的特征和企业家与经理的职能出发,提出识别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特征变量,进而建立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特征识别模型,并提出典型的企业家、典型的职业经理的例证。同时特别就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识别例证进行分析。
二、识别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特征变量
(一)关于企业家与经理的定义以及雇佣与被雇佣问题
根据《牛津商务字典》的解释,企业家(entrepreneur)是开创或经营某项业务,特别涉及财务风险的人;而经理(manager)则是被雇佣来控制、组织、指导整个业务活动或整个组织,或部分业务活动或组织的某一部分。可见,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识别企业家与经理的特征变量主要有三个,即是否从事创业活动;是雇佣者还是被雇佣者;是否承担财务风险。
从识别职业经理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即其被雇佣的地位来看,一般而言,无论是被企业家的企业或家庭企业雇佣还是被现代公司雇佣,都有事先的契约安排(本文后面将提供有关契约的典型例证)。在职业经理人市场成熟的西方国家更是如此。但是上述定义失之于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在企业成长中不同的历史作用对二者进行识别。
(二)企业家创业与公司内创业(intrapreneurship)
第二个特征变量是对企业家创业的强调。从上述关于企业家与经理的定义可以看出,识别企业家与经理的特征变量涉及是否从事创业活动。事实上,许多学者、研究人员为企业家下定义时是将其与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有关创业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企业家”这一概念同步发展起来的。荣斯戴特对企业家与创业作出如下定义:“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财富是由这样一些人创造的,他们承担资产价值、时间、事业承诺或服务的风险。他们的产品或服务未必是新的或唯一的,但其价值是由企业家通过获得必要的技能与资源并进行配置来注入的。”史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个人——不管是独立地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上述定义明确或强调了企业家与创业的关系。
然而,较广义地看,创业活动包括开创一个新企业和在现有企业内进行创业。企业家自主创业,有着强烈的创业意愿;而职业经理则更多地从事着企业内创业活动。创业与创新紧密联系着,大公司的创新则更多地与公司内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公司内创业是指“为了获得创新性的成果而得到组织授权和资源保证的企业创业活动”,同时也是公司所具有的提供新产品,并管理其创新过程的一组能力。它包括公司用以开发和管理创新的承诺和措施,建立在有效的产品设计和成功的商业化的基础上。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大企业缺乏创新精神,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现在,许多大公司通过提倡和鼓励公司内创业,建立完善的内部创业体系,从而培养和造就了公司的企业家精神;创新已不只是某些杰出领袖和管理人员才具有的能力,它正内化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和能力。这方面的典型公司有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3M、柯达(Kodak)公司。例如,3M公司规定,如果员工认为某一项目潜力诱人,可以向所在部门申请资助;如果该所在部门不予支持,该员工还可向其它部门或公司的新业务开发部申请资助;一旦项目获得批准,项目发起人可以在公司内部招人组建项目小组;一旦新产品能发展成一项新的独立业务,则团队成员会在报酬上和职位上受到相应的嘉奖。柯达公司的内部创业体系则另辟蹊径。建立新业务开发部门(New Opportunity Development,NOD),对有成功希望的业务项目分三阶段管理,即创业设想开发——业务开发——运作启动阶段,每个阶段分别可从NOD部门获得高达2.5万—25万美元不等的资金支持,还可获得NOD部门的咨询服务和其他支持。针对《财富》500强的一项研究表明,500家公司中只有25%采用内部创业机制,而名列前100位的公司中有65%采用了内部创业机制。可见,内部创业是培育公司的企业家精神,创新求胜的有效途径。
公司内创业也培育了杰出的管理人才。例如,被誉为全球头号经理人的通用电气(GE)公司的杰克·韦尔奇。韦尔奇1981年初掌GE时,业务收入为250亿美元,赢利15亿美元;到1999年,销售收入1110亿美元(全球第五)。赢利107亿美元(全球第一),市值居全球第二;韦尔奇初掌GE时,仅有照明、发动机和电力3个事业部在各自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在韦尔奇的创业努力下,有12个事业部在各自市场上数一数二,若单独排名,其中有9个事业部可入选《财富》500强。盖茨是典型的企业家创业模式,但是韦尔奇作为公司内创业者,其业绩远远超过了盖茨。韦尔奇在GE期间使其业务收入净增860亿美元,而微软公司在1998年的业务收入为144.84亿美元(当年微软全球排名284位)。
由上分析可知,企业家与职业经理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创业活动。正因为如此,可能导致对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角色的混同。通过区分初始创业与公司内创业是有助于识别二者之不同特征的。
(三)创业之初出资与否以及创业之初企业家可支配的资源
创业之初出资与否涉及其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这成为识别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一个重要变量。因为职业经理作为被雇佣者未必参与创业过程,而创业与出资往往是创业者家族成员所为。
有观点认为,企业家创业时拥有较多的财富,并成为创业的前提条件。然而,大量例证表明创业之初企业家可支配的资源几乎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说,创业者与创业之初控制的资源无关或关系不大。企业是由小到大成长起来的,因而对于创办一个小企业来说,并不需要多少资本。在企业家把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与之相比企业的初创资本可以忽略不计。这一规律不仅在知识经济时代,即使是资源经济时代也可举出许多例证。例如,1946年井深大与和盛田昭夫创立东京通信工业公司(索尼公司前身)时,初创资本仅为500美元;惠普公司的创始人休立特(William Hewlett)和帕卡德(□avid Packard)创业之初身无分文,是用特曼(Fred Terman)教授所借的538美元租用汽车房创立惠普公司的;苹果电脑公司是沃茨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乔布斯(Steve,Iobs)于1976年在自家的汽车房创立的;沃马特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1962年由一个小店起家,现已发展为全球4000多家连锁店;中国刘氏家族创办的希望集团仅以1000元起家,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香港上市公司金利来的创始人创业之初仅有6000港元的资本。
“现在美国用‘entrepreneur’专指在没有拥有多少资源的情况下,锐意创新,发掘并实现潜在机会的价值的创业者”。相反,公司内创业职业经理可以支配较多的资源。许多大公司的总裁在接任新职时,公司已经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创业所控制资源的多少对识别企业家与职业经理提供帮助。
综上分析,可以认定出资与否是识别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特征变量。
(四)承担企业风险
从企业家与经理的定义可以看出,识别企业家与经理的特征变量涉及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涉及企业的生存,故称之为企业风险。该变量涉及企业所有者的资产,因而称之为企业家的投资风险。
尽管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家与经理都要承担相似的决策风险。企业一旦失败,出资者的出资,资产将化为乌有,其在企业所占股份越多,承担企业风险越大。职业经理并不承担企业创业所必须的投资,因而也不必承担企业风险。在许多企业中,职业经理因其重要作用而拥有股权,并因此而分摊一定时期的剩余与风险,但该股权仍是公司对其雇佣契约的一部分。一定时期以后,职业经理与资本市场上众多股东一样,是一纯粹的股东。企业失败,职业经理会承担退出的风险,这种风险与企业家相比要小得多。家族企业中创业者的后代,如果继承了上一辈的资产所有权,也承担企业的财务风险。
据上分析,就承担风险的性质、范围而言,是可对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直接进行识别的。
(五)所有权与控制权——企业家与职业经理在现代企业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由现代企业形成过程中企业家历史作用来考察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区别,出所有权与控制权这一特征变量。钱德勒认为,美国现代工商企业的形成经历了由“雇主的企业(owners enterprise)——企业家的企业(entrepreneurial Or family enterprise)——经理的企业(managerial enterprise)”的历程。他认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
在雇主的企业中,在企业家的企业或家族企业中,雇主、企业家既是出资者也是企业主管。企业股东往往是创业企业家的家族成员、朋友和关系较深的商业伙伴,因而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密切的监控,以保证对股东的利益负责。企业家的企业或家族企业也可以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企业家及其合伙人无法从事全部管理工作,甚至一些上层管理要由支薪经理担任。但是,在企业家企业中创业者、出资者或其后代仍然担任上层管理,基本上保持了对企业的控制。
随着企业家式企业的规模扩展、所有权的分散,企业家退出历史舞台,企业就转化为经理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创业者、出资者或其后代不再可能,同时也缺乏从事高层管理的技能、知识。支薪经理既从事短期经营活动,也决定企业长期的发展。由高层经理及其职能机构所组成的、庞大的总部办事处建立后,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加深了。公司的早期领导者退休后,他们的职务就由支薪的职业经理所取代。家族本身不再介入总部机构的经营活动。
综上所述,在企业家尚未退出其历史舞台的情况下,他们拥有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然而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职业经理虽不具有所有权,但拥有对企业的一定控制权。
(六)担任企业主管与否
事实上这一特征变量在上一特征——所有权与控制权中已基本上作出了回答。一般而言,企业家既是出资者又担任企业的总经理或财务主管等职。而在企业家的企业中工作的职业经理,一般只担任中下层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中的经理,除极少数个别担任企业主管之外,绝大多数只担任中下层经理而不担任企业主管。因而就此特征变量而言,企业家与职业经理在很大范围上是可识别的。
(七)关于企业家创新精神与创新职能
一种观点强调企业家创新职能,认为企业家也就是创新者。熊彼得将“创新”一词的涵义限定在“新的业务”(新结合)。在熊彼得的定义中,创新与新的业务,包括新观点、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利用新原料以及经济部门的重新组合,是核涵义。近期的观点强调企业是一过程,而将企业家与创业者相联系。尽管大家对企业家的共同特征,如创新性、对商机的捕捉与风险承担、组织、创造等有所共识,但却越来越重视其作为创业者的一面。其实在熊彼得的观点中,也反映了企业家的创业的特点,如创造新的业务、新的经济部门。夏皮罗认为,“在几乎所有关于企业家的定义中,存在一种共识,即我们所讨论的是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包括(1)首创精神;(2)组织或重组社会的或经济的机制以将资源转化为可获得的利益;(3)承受风险或失败。”
然而,正如前面所指出,公司内创业是培育公司的企业家精神,是创新求胜的有效途径。职业经理要进行公司内创业。就创新而言,企业家与经理的作用有相同之处。管理者工作学派的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通过观察管理者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管理工作的内容。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承担着10种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1)挂名人物(作为一个组织的代表执行礼仪和社会方面的职责);(2)领导者;(3)联系人(特别是同外界联系)。2.信息方面:(4)接受者(接受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5)传播者(向下级传达信息);(6)发言人(向组织外部传送信息)。3.决策方面:(7)企业家;(8)故障排除者;(9)资源分配者;(10)谈判者(与各种人和组织打交道)。从上述考察可知,经理工作大部分着重于日常经营管理方面,然而,经理也可能从事企业家所进行的创新活动或(价值增加的)创业活动;如上列举的(7)企业家、(9)资源分配的角色,承担与企业家相似的决策风险。而企业家也要从事如上列举的经理承担的管理工作等。
以上分析可见,企业家与职业经理在创新精神与创新职能上有一定相同之处。而进一步的识别在于:越是高层的经理在创新方面起的作用越大,而中下层经理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执行层面上。
三、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特征识别与识别模型
作为对上述特征变量的分析的一个概括,表1列出了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的不同特征的比较,也就是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特征识别模型。如表1所示,在所列的七个特征变量中可直接识别的特征变量有五个(标有*):雇佣关系、出资与否、承担企业风险、所有权与控制权、担任企业主管与否。二者的特征有明显重叠而较难识别的是“创业与否”与“创新功能”两个特征变量(标有*),需要进一步识别。其中创业与否可用企业内创业和结合出资或继承出资来加以识别。而就特征变量创新功能而言,企业家似乎更显突出。
表1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特征识别模型
特征变量
企业家 职业经理
*雇佣关系 雇佣者 被雇佣者
**创业与否 创业者(与所控制资源无关) 企业内创业
*出资与否 出资或继承出资 不出资
*承担企业风险 承担企业风险
与本人雇佣契约有关的风险
*所有权与控制权同时拥有
无所有权有一定控制权
*担任企业主管与否 担任
不一定担任
**创新功能 更强调 强调
*表示可以直接识别,**表示需要进一步识别
四、识别例证之一:典型的企业家与典型的职业经理
1.典型的企业家。
典型的企业家的例证举不胜举。世界许多著名大公司的创始人以及冠以家族名称的大公司比比皆是。例如美国福特、柯达、杜邦、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创始人,欧洲的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菲利浦公司的创始人,以及日本的松下幸之助、京瓷公司的稻盛和夫,韩国三星的李建熙,台湾台塑的王永庆、宏基电脑的施振荣等。德国人西门子(Werner Siemens)创建了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美国人威斯汀豪斯不仅是伟大的发明家,同时也是企业的创建人。这些公司中的大多数公司,家族在其中所占股份已很微小,家族成员也退出了上层管理的历史舞台,而成为典型的公众公司、现代企业。这些公司的创业者都是成功的企业家、典型的企业家。而且,许多家族企业的继承人虽未参与初期的创业,但由于继承了产权并主管企业而区别于职业经理。
2.典型的职业经理。
有关这方面的例证同样举不胜举。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李·艾柯卡、通用汽车公司的杰出经理人艾尔弗雷德·斯隆、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克·韦尔奇、IBM的郭土纳等。他们被雇佣为企业的总经理或总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企业的持续成长作出巨大的贡献。郭士纳(Louis Jr.Gerstner),曾任IBM的执行总裁(CEO)是一位典型的职业经理人。他是哈佛大学的MBA,28岁成为世界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委托代理人,33岁起先后任最年轻的高级主管、大公司总裁,多次挽救公司于危难之中。特别是1993年接手濒临破产边缘的IBM,确定新的目标与重构战略,1995年使IBM转危为安。IBM的重构业绩得到市场的认同,2001年12月28日,虽然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降了8%,但IBM的股票却上涨了45%。正是郭士纳使IBM恢复生机并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为此,郭士纳被商业周刊选定为2001年度全球首位管理精英。郭士纳也是一位频繁跳槽者,并在这种流动中找到了更能适合其才能的舞台,同时获取高额薪酬。
五、识别例证之二:高技术企业与“高科技”企业家
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由硅谷培育的高技术企业如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苹果公司等,也培育了比尔·盖茨(Bill Gates)与保尔·艾伦(Paul Allen)、杰布斯(Steve Johs)与沃兹奈克(Steve Wozniank)、诺宜斯(Bob Noyce)、摩尔(Gordon Moore)和葛洛夫(Andrew Grove)等一批技术企业家。这些高技术企业往往具有超常速度的成长特点。随着规模扩大、组织单位增加、股东越来越分散化,公司需要迅速成为公开上市公司而融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与经理层对企业控制等。经营规模和范围的迅速扩大促使微软这样的公司迅速向现代公司的基本特征转变。彼得·德鲁克把通用电气的创始人爱迪生称为“高科技”企业家的典型代表,尽管他(把企业搞得一团槽)最后为了挽救事业不得不从他所有的企业中抽身出来。像微软这样的一些企业,由于具有新型的现代企业特征而与传统的企业相区别。按照我们的识别模型,比尔·盖茨符合企业家的识别特征,但像盖茨这样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管理的人才与传统的出资者和企业家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将比尔·盖茨称之为“高科技”企业家或许更为贴切。
六、识别例证之三: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职业经理
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是伴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中国职业经理的出现至今不过10年左右,职业化经理人市场只是初露端倪,远未发育完全,因而存在严重的市场失效。正在形成的中国职业经理阶层中,相当一部分并未受过管理教育(如MBA)这样的专业训练,而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与努力进入这一队伍的。职业经理人的来源、构成复杂,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期企业高速成长过程中的特有现象。另一部分是越来越多的因受过专业教育而逐渐成熟起来的职业经理人,包括许多受过国内外教育和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才。这部分人素质、能力较为整齐,正成为越来越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已有一些国有企业开始从市场招聘企业主管。这就标志着国有企业领导的来源与构成开始发生根本性变革。
七、识别例证之四: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家
在计划经济期间,我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因而也不存在企业家,而只有政府委托的企业主管。自改革开放开始至现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主管也绝大部分为政府任命与派遣的官员,具有行政级别。1987年全国首届优秀企业“金球奖”评选出来的20位“企业家”,全部是国有企业的主管和经理:他们并不具备我们在上文讨论的“企业家”所具有的特征。当然,也有许多被派到国有企业的主管,带领企业进行企业内创业,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从企业家的识别特征看,他们不属于企业家。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有了很大发展,也成长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如四川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兄弟、广东志高空调的李兴浩,以及成千上万小型的家族企业的创业者等。他们是出资者,也是所有者,集控制权和领导权于一身。按照本文的识别模型,他们完全符合企业家的识别特征。
他们创立了新的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或其后成长演变出来的股份公司,按本文的识别模型,他们符合大多数企业家的识别特征,但又不完全具备企业家的识别特征。这类创业者不胜枚举。因而使模型中的一些识别变量产生了模糊性。三九集团公司总裁赵新先、丽珠集团总裁徐孝先,是难以识别的例子。
1.三九集团公司总裁赵新先——经济转型期的“高科技”企业家。
1985年,时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的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药局主任的赵新先向第一军医大学借款500万元筹建南方制药厂。1987年1月,南方制药厂正式投产。1991年12月创建三九企业集团(以下简称三九集团)。集团组建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年均增长率多在30%以上,199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截止到1998年底,三九集团的资产总额已达110亿元,是1987年的近1000倍,无形资产也达47.33亿元。1998年底三九集团与军队脱离隶属关系,划归国务院管理。现在三九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家上市公司,进一步朝着规模大型化、股份化、经营业务国际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企业集团。至今赵新先仍然担任三九集团公司总裁。
(1)按第一个识别特征,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上,赵新先所处的地位较为模糊,既有别于企业家,也区别于市场上的职业经理。他是以国家干部的身份去创业,享受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其在企业的地位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要由政府部门任命。(2)按第二个识别特征,赵新先是创业者。使企业由很小发展成为国内资产规模很大的企业。按照我们的识别模型,他符合企业家第二个识别特征。(3)按第三个识别特征,赵新先不是出资者,但他是在只能支配微不足道的资源条件下创业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像传统企业家那样而未能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就此识别特征而言,他有别于传统的企业家,也有别于职业经理人。(4)按第四个识别特征,赵新先承担风险大于职业经理人,但小于企业家。尽管他们没有出资,但其投入远比职业经理多。(5)按第五个识别特征,赵新先对企业的控制力度比传统企业家小,但因其创业者的资历而比职业经理大。(6)按第六个识别特征,赵新先与传统的企业家相同,他一直担任企业主管。(7)按第七个识别特征,赵新先与传统企业家相同,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功能。因为模型中第一、第三、第四、第五个识别特征变量产生了模糊性,将赵新先称之为经济转型期的企业家或许是较为贴切的。然而,就赵新先而言,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创业之初赵新先在大学科研机构工作,具有技术职称,也有若干科研成果。例如,赵新先是三九胃泰科研成果的发明人之一。因此,将赵新先称之为经济转型期的“高科技”企业家或许更为贴切。
2.丽珠集团总裁徐孝先——经济转型期的企业家。
位于广东珠海经济特区的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珠集团),成立于1985年,由广东省医药工业公司、澳门南粤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市医药总公司和中国银行珠海信托咨询公司等六方出资组建。创业者为医药系统的国家干部徐孝先,当时注册资本仅为500万元。在徐孝先的带领下企业迅速成长,自1989年起,丽珠集团连年跻身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行列,1993年成为国内医药行业首家A、B股均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1995年起列入全国医药工业50强,1996年列入广东省重点发展的70家大型企业集团。集团“丽珠”注册商标于1999年被国家工商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集团还通过兼并、创建、投资、控股、参股、合资等手段进行扩展,使公司具备了现代企业特征。丽珠集团是新创建的、稳健、高速扩展的企业集团的典型案例。徐孝先担任了长达17年的集团总裁,直至2003年1月。因为模型中第一、第三、第四、第五个识别特征变量产生模糊性,将徐孝先称之为经济转型期的企业家或许是较为贴切的。
八、结语
近年来创办新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股权的安排往往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即使是以科研机构为背景的公司的创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出资者以及科研机构的代表之间的股权安排不仅有许多案例可以参考,而且有关部门、机构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在知识经济、管理变革时代,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市场选择上对知识、技能价值的判断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像赵新先、徐孝先这样的创业者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他们是特定历史过程的特定产物。在他们创业之初由于受体制束缚,受政策约束,也受到观念制约,因而未能在创业之初就拥有企业的股权。但他们在创业之初又确实投入了自己的技术、技能。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出资者,理应给予合理的评价。
标签:创业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 创业风险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经理人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创业资源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家论文; 风险模型论文; 赵新先论文; 创新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