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摘 要】慢性便秘主要是指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以上。儿童便秘患病率约3%~8%,根据病因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其中90%为功能性便秘,仅小部分是由于器质性疾病导致。功能性便秘约占儿科普通门诊的3%~5%,儿科消化门诊的25%,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儿童,多在婴儿期以后起病,2~4岁为发病高峰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有升高趋势,相当一部分存在家族史。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功能性便秘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同时具备两者特征则为混合型。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大便次数减少和腹胀、排便艰难、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净和肛门直肠下坠感等,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关键词】慢性便秘;治疗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1继发于器质性疾病
①胃肠道疾病:肛门直肠畸形、手术和外伤等。②神经源性疾病:先天性巨结肠、脊膜膨出症、脊髓损伤和脑瘫等。③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主要为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肾小管酸中毒和糖尿病等。感染、中毒和自身免疫病也可损伤胃肠道导致慢性便秘。④药物:某些抗焦虑抑郁药和苯妥英钠等可导致便秘症状。
1.2功能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病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缺少水分和膳食纤维)、喂养不当、排便习惯不良、精神因素和胃肠激素异常等。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具有相对不同的发病机制。
①慢传输型:系各种原因引起结肠动力降低而导致结肠排空迟缓,运转时间延长。由于肌电活动传导、自主神经功能及胃肠激素的调节异常,导致结肠肌肉舒缩功能紊乱,结肠的节段性和推进性蠕动功能削弱,肠内容物传输缓慢,最终出现排便困难。肌电检查和结肠测压可提示结肠肌电及动力障碍。②)出口梗阻型:由于肛管内、外括约肌和(或)盆底肌失去正常的协调功能导致排便功能障碍,包括肛门括约肌生物力学异常引起排便动力障碍,直肠壁的感觉阈值异常和盆底肌功能不良等。
2临床检查
2.1放射学检查
钡剂灌肠造影可鉴别先天性巨结肠症和肛门直肠畸形,并可观察结肠形态(肠腔扩张、结肠冗长等)和粪块。排粪造影能动态观察肛门直肠的解剖和功能变化。
2.2肛门直肠压力测定
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意义较大。能显示肛门括约肌有无排便生物力学的异常,又可同时了解直肠感觉功能。结合超声内镜检查更为直观可靠。气囊排出试验可反映肛门直肠对排出气囊的能力。
3治疗
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通便和清除结、直肠内粪块,更主要的是去除病因,改善饮食习惯和膳食成分,恢复正常的胃肠传输排空功能,改善粪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排便习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器质性便秘
首先应去除基础病因,同时配合对症治疗。脊髓神经病变导致便秘者可考虑盲肠造瘘术。
3.2功能性便秘
3.2.1一般治疗
对轻型便秘可能有效。首先向患儿家长解释排便的生理过程和便秘的发病机制,配合医师共同加强对患儿排便生理和肠道管理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增加食物膳食纤维素含量和饮水量以加强对结肠的刺激,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对合并心理行为障碍的患儿需积极给以相应治疗。
3.2.2去除结、直肠聚积的粪便
对粪便嵌塞的患者,可清洁灌肠或短期使用刺激性泻剂解除嵌塞、快速缓解症状,再选用膨松剂或渗透性药物,保持排便通畅。开塞露可润滑肠壁,软化大便,去除结、直肠内积聚的粪便,可用于急性期缓解症状,但不主张长期反复使用。应避免肥皂液灌肠。以下灌肠方法可酌情选择:①磷酸盐灌肠:为渗透性灌肠剂,2岁以下患儿避免应用,2岁以上患儿6ml/kg,最大量135ml,疗效肯定。磷酸盐灌肠在肾功能不全患儿中易发生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应用时应注意患儿肾功能情况。②等渗氯化钠液灌肠:较为安全、简便,临床常用,但疗效欠佳。③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为临床常用的导泻剂,每日1~1.5g/kg,连用3日,疗效肯定,但有时会导致恶心、腹胀和呕吐,主张短期应用。常规灌肠方法欠佳时,应人工掏出积聚的粪块。
3.2.3通便药应用
常用于慢传输型便秘,包括渗透性(乳果糖、山梨醇、镁乳和聚乙二醇)、膨松剂(麦麸、膳食纤维、欧车前)、肠动力剂(西沙必利和红霉素)、润滑剂(植物油和石蜡油)以及刺激性(番泻叶、甘油栓和比沙可啶)五大类,以前三类最为常用。乳果糖剂量每日1~3ml/kg,肠内不直接吸收,作用温和,无严重副作用,长期服用耐受性好。聚乙二醇通过其氢键固定水分保留于结肠腔内,软化粪便,不在消化道内分解代谢,不改变肠道pH,不产生有机酸和气体,可长期用药。肠动力剂有促进结肠运动的作用,可以与乳果糖或聚乙二醇联合应用,病情平稳后减量维持,一直到患儿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润滑剂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A、D的吸收,不能长期使用,尤其对小婴儿。使用石蜡油时应注意儿童服药不配合而导致吸入性脂质肺炎的危险。番泻叶长期使用可损伤结肠壁神经丛,造成结肠黑变病,应避免长期滥用。
3.2.4生物反馈以及心理认知行为治疗
对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用力排便时出现括约肌矛盾性收缩者,可采取生物反馈治疗,改善排便时肛门括约肌、腹肌和盆底肌群活动协调性。对直肠感觉阈值异常者,应重视对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调整对便意感知的训练。
3.2.5外科手术
手术指征为:症状严重但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肛门直肠测压基础压和肛门直肠反射异常;直肠内超声提示肛门内括约肌增厚。仅极少数功能性便秘患儿需行手术,目前手术方法尚不成熟,疗效亦不肯定,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及时对手术疗效进行预测、评估。
参考文献:
[1]范怡.便秘的治疗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4年13期
[2]徐彰,柯美云.慢性便秘的药物治疗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04年05期
[3]刘芳.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动力、直肠感觉功能及生物反馈治疗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论文作者:韦艳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直肠论文; 结肠论文; 肛门论文; 功能论文; 灌肠论文; 括约肌论文; 患儿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