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中学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提高学生素质的任务。由于语文教学是其它各科教学的基础,因而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方面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做到:
一、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德育渗透。有的表现爱国主义思想,有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有的颂扬善良人格,有的咏赞奉献精神,有的歌颂友谊,有的弘扬传统美德,有的倡导良好的志向和道德品质,等等。这些内容为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思想性是科学知识的内在属性,语文学科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在教学中结合内容的传授进行的,既不能空洞说教,更不能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而是教师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理解内容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
所谓“两全”是指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教育机会平等观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统一要求和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接受能力、个性差异等量力适度地进行分层教学。不仅关心优秀生,也要关心后进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生、拔尖生应扩充内容,增加深度,提高要求;对后进生个别辅导,适当补课,给以信任和勉励,颔首于他们的一隅之见,赞许于他们的一得之识,褒奖于他们的一技之长,激发其自尊心和上进心,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光荣的意识,使后进生也能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任务。通过语文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的情况,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畸形发展。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口头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学生能力较差。或词不达意,言不传情;或罗嗦繁冗,平淡乏味;或颠三倒四,语病百出。这种状况与语文教学忽视听说训练有极大的关系。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在注重培养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应通过课堂问答、复述课文、朗读、讨论、口头作文、演讲等方式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逐段逐句讲读,实行“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种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传统教学模式削弱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采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积极自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这是语文素质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生不会学习是个极为普遍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的高投入、低产出、负担重、效果差。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于语文学习过程,较好地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对教师的教学应该有所启示。为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自学的能力。学生一旦成为独立学习的主人,就会更加自觉有效地遵循学习规律,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挖掘课文中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课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在的美育因素,可根据课文体裁、人物形象、语言、意境、作者风格、表现方法等特色,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传神的述说和动人的描绘,向学生展示生动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等,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区分事物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开阔眼界、激荡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想象,引导他们步入美的境界。教学中要结合内容的讲解适当教给学生一定的美学常识,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具有自觉的、合乎美学要求的审美鉴赏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播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按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态势、礼貌的语言、诚恳的态度、整洁的仪表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等,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和谐。只有这样,才能使审美教育更有感召力,效果才会更好。
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认识活动能力的总和称为智力,意向活动的总和称为非智力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心理素质。教学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智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包括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中学的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智力素质的培养方面一直较为重视,许多论者也对智力素质培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此不再赘述。
相对来说,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培养注意不够。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南京大学戴安邦教授对于优秀人才提出了如下公式:好人才=知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缺乏良好非智力因素的人才,不是全面的人才,理想的人才。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就应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注重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配合下进行的。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兴趣和意志力教育。
1.动机教育。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才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语文教学中除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外,还要通过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述、文字描写及强化语文工具对未来生活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等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2.兴趣教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乐之”才能“乐学”。教师应不断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形成“爱学→学会→会学→更爱学”的良性循环。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如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在开课、提问启发、板书、结课等环节上精心设计,采用新颍多样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以巩固和发展学习语文的兴趣。
3.意志力的培养。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优越的生活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他们程度不同地养成了诸如怕吃苦、怕困难、缺乏毅力、缺乏抗挫折的能力、意志比较薄弱等弱点,对中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结合有关教材如《老山界》、《梅岭三章》、《劝学》、《火刑》等的讲解,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使学生明确缺乏毅力、意志力,学习就搞不好,今后的工作也不易搞好,在时代的竞争中就可能失败。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经验体味意志力的重要,自觉培养坚强的意志。
六、指导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以自学为主的活动,具有内容的伸缩性、形式和方法的灵活性等特点。
课文课外活动的方式有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包括写日记、读书笔记,举行作文比赛)、讲演、朗诵、举办讲座、参观游览及文学社团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问题的研究在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探讨。可以预见,随着素质教育的强调与推广,语文教学将出现革命性的大变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会成熟而且具有中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