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教育”与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主义战士陶行知敢于“向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进攻,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力图打破劳心劳力的分裂”[1],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把自己一生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称之为“试验教育”。当前,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深入探讨陶行知在教育改革中的成功经验,研究“试验教育”及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无疑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
何谓“试验教育”?
“试验教育”的概念是陶行知在1919年4月发表的《试验教育的实施》一文中提出的。它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试验主义,一是新教育。
试验主义是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一切事物的原理、规律,发现、改造和创造新事物,促使事物发展的一种科学主张。陶行知断言:“非试验的教育方法,不足以达救国之目的也”[2]。
“试验教育”另一个内容是“新教育”。
“新教育”是一种救国的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3]。我们处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国民教育。“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新教育”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陶行知说,教育何谓之新,何谓之旧呢?“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5]。
那么,“试验主义”与“新教育”的关系如何呢?“新教育”应该是一种试验的国民教育。搞教育离不开试验。试验是使科学进步的有力武器,因此,也是教育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新教育”的“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试验主义”与之结合。“革而新之,其惟试验”[6]。
二
“试验教育”有下列明显的特点:
第一,“试验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它以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
陶行知首先承认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即宇宙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的。“宇宙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7]。动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生活变化。马克思说过:“一般说来教育取决于生活条件”[8],“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到什么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9]。也就是说,教育既然是人类最基本的特殊的活动之一,那么随着人类生活不断的发展变化,教育也应该不断改革以适应发展的需要。陶行知在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指出,教育改革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由于它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除此而外,教育决定于生活的变化,也反映出它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适应生活,才能促使生活的变化,又反映出精神对于物质、意识对于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基本思想的。
“教学做合一”是试验教育思想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陶行知认为,从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做、事的四个因素来讲,“事”是教学做的内容,是教学做的出发点。“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10],在做的同时出现教与学。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11],是不能分开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实践活动。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过程,“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不断发展,就使受教育者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以验证。“教学做合一”正好解决了人们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系列认识论中的重要问题。
其次,“儿童中心”论是“试验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杜威化了一生的精力对儿童的学习心理作了深刻的研究。在他看来,在传统的课堂里没有给儿童以一种应有的地位,人们很少给儿童进行活动的余地,消极地对待儿童。因此,他大声疾呼,教育应该改革。学校的重心应该转移。儿童应该变成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围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着他们而组织起来”[12]。
陶行知继承了杜威这一思想,他认为应该认识到幼年人在生长的历程中有能力,有需要,并且有创造力;应该认识到儿童是活的,儿童对学习是以兴趣行事的。我们应该把儿童的生活力、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这一认识,重视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身,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说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3]。教育的任务就应促使学生心理诸因素的良性发展。
第二个特点,“试验教育”思想具有完整的系统性。
“试验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各个领域,在这一庞大体系中有一个总纲就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而提出的彻底改革的教育理论。
什么叫“生活教育”呢?其一,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4]。教育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为了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才使得教育不断的延续、发展。其二,“生活是大众惟一的教育”,大众“运用它来增加自己的智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所以“社会即是学校”。但是,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后,士大夫“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15]。这种“特殊”的学校就是后来存在于社会的学校。陶行知这一认识和列宁说的“不论是西欧的还是俄国的中学,就其实质来说,都是阶级学校,而且只是为很少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16]是一致的。这一“阶级学校”观点,奠定了“试验教育”改革观的基础。其三,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从内容上讲,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际;从方法上讲,教育离不开生活实践。而根据毛泽东的观点,人的社会实践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因此,教育必须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相结合。否则,“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化的教育”[17]。所以,旧教育是必须改革的。
“教学做合一”是改革旧教育,实施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好方法。这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构成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思想无不体现在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
第三个特点,“试验教育”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中国国情非常了解,对当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军阀混战,灾难深重的中国非常焦心。他对1925年的评述是:“这一年是近来中国最不幸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界最不幸的时期。全国国民简直是在天灾人祸、内乱外患里翻筋斗”[18],“中国大多数人都饥荒极了,不但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19]。他把振兴中华的希望寄托于政治工具的同时,还寄希望于教育,认定“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育“是国家所托命的”[20]。但是,当时的旧教育呢,他认为有三大罪状,它把人教“穷”,把人教“弱”,把人教“坏”。旧学校“重教太过”,“只劳心不劳力”,“教育与农业都各干各的,不相闻问”,“重城轻乡”,旧学校把小孩子“管得太死”。所以说中国的教育走错了路,“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不得不另找生路”[21]。
陶行知的“试验教育”针对我国人口众多,文盲多的特点,推行工学团、艺友制、小先生制等多种办学形式和教学形式,使尽多的人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三
“试验教育”的思想与实践对当前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沿袭陈法”——教育改革之大敌。陶行知认为有五种表现有阻于教育改革。一曰依赖天工,二曰沿袭陈法,三曰率任己意,四曰仪型他国,五曰偶尔尝试。目前“沿袭陈法”尤为时盛。此种人“以承旧贯为能事。行一事,措一词,必求先例”。“徒执古人之成规,以解决今之问题”。
“沿袭陈法”今有多种表现。例如:
1.自我满足。每当学校工作总结,年终评估时,自我感觉都非常好。似乎在世界上,至少在中国,他们的学校是办得最好的。
2.唯命是从。服从上级领导,按上级指示办事,是我们工作中的优良传统。但是,绝对化也不利于教育改革。我国许多改革措施是自上而下的,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如果是“陈法”就应该停止,如果是错误就应该纠正。例如“会考”,是陶行知早就批评过的教育行为,他针对1932年施行的会考制写了一篇《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文中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他愤怒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可惜这个历史事件在六十年后的今天又重演了。
3.畏难情绪。教育改革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这个“难”却不是在科学本身,而是在于改革过程中所受到的压力和阻力。教育界现在提倡科研,也说改革。但是如果某个教师由于实施某项改革措施而使学生的成绩下降,你有千万条理由都会受到批评。试验好像只能一次即成而不能失败。教师的畏难情绪由此而生。
4.埋头教书。教书不育人,也不用去管是以什么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工作,更不必去搞教育改革。“学生成绩好了,一好百好”。“三十年如一日就是这样教的”。
如此种种不胜类举。在教育工作中“沿袭陈法”实为“上”策。风险不担,“成绩是主要的”。陶行知曾指出因循之结果:“失机宜”、“习于惰”、“妨他人之进步”、“引他人之因循”。如此下去教育“何能求其进步也”!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中国的教育,自从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经过十年改革,成效显著,令人兴奋。然而当今改革的焦点是什么呢?
“试验教育”启示我们,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其焦点是我们错误地对待学生。没有给学生以活的空间,活的课堂,活的教学内容,活的教学方法。如何才能给学生这些“活”的因素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同时,坚决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重大意义。一般认为它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然而,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它是改造旧教育制度强有力的武器。它能改变学校性质,能把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能使学生从旧教育制度的枷锁中获得解放,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与工农兵相结合;能扩大教学内容,深刻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多渠道、多方法获得改造自己的机会;使学生手脑并用,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环境中成长;它也增加了评价学生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以知识考核作为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
第三,唯一出路——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陶行知“试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教育实践必须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并且在实践中一定要忠于自己的思想,否则所进行的实践就要失败或者走样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当前,中国应该遵循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呢?简单归结起来,笔者认为应包括如下内容:
1.教育是有阶级性的。中国的教育与一切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教育不同,它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全体人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我们承认教育是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有力武器。
2.教育目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3.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应该特别指出,在这些内容中,应以承认教育是以有阶级性为前提,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基础,否则实现教育目的就成了一句空话。
这个教育思想就叫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全面贯彻这一思想,必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必将在人类的教育事业建设中竖起伟大的丰碑。
注释:
[1]《陶行知研究集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1页。
[2][5][6]《陶行知全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卷,第90页。
[3][4]《陶行知全集》一卷,第87、51页。
[7]《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8]马克思《工资》,《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9][14][15][17]《陶行知全集》,二卷,第490—496页。
[10][11]《陶行知全集》,二卷,第182页。
[12]杜威:《学校与社会》,《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毛泽东选集》一卷,第289页。
[16]列宁:《民粹派空洞计划的典型》,《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8][20]《陶行知全集》,一卷,第243页、96页。
[19][21]《陶行知全集》,二卷,第3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