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分析范畴、概念框架、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范畴论文,框架论文,途径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一个热点问题,它的两个实现机制是“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从目前各国的政策重点与学术研究的重心看,注意力似乎都放在可持续生产方面,例如,不管政府还是消费者,大都认为生产过程中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和企业短期利益的目标导致了资源耗竭和环境的恶化。基于这种认识,政府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企业,产生了相关的措施和政策,比如强调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资源的耗费,强调绿色GDP,通过相关政策激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等等。然而,关于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一、可持续消费:消费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可持续消费是一个与可持续有关的概念,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可持续性是指“在技术、偏好结构及已知资源基础给定的情况下,利用率会有一个限度,超过此限度将难以持续。”①所以,可持续就是在既定条件下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或者说,在既定条件下,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不要超过某种限度。虽然什么是“合理”或“限度”在哪里,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认知,但该定义提出了“可持续”内涵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并揭示了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就是,资源环境“利用率”是关键的中间变量,“技术、偏好结构、资源基础”是“利用率”的前置因素,资源环境的利用结果(资源耗竭、环境恶化还是保护、改善)则是“利用率”的后果。这样,技术、偏好、资源基础、利用率、资源与环境利用的结果构成了一个因果链条。关于可持续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关于以资源环境“利用率”为中间变量的行为结构。
可持续消费概念由可持续概念派生出来。联合国在1992年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问题和概念,“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②
可持续消费概念表明,在给定技术、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消费是影响资源和环境的初始因素,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及偏好结构,导致对资源的利用,对产品的使用和处置则导致了对环境的影响。
Mette wier等人在关于“家庭消费的可持续性评价”③一文中指出,人类的消费行为及其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表现为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单元对环境产生的直接与间接两种影响。
直接影响,即家庭对商品的使用、处置所导致的环境影响;间接影响,即为满足家庭消费需要而在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影响。家庭消费模式对环境的两种影响表明,消费驱动生产,生产以消费为导向。
Jacquie Burgess(2003)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家庭业已作为购买各种商品的重要场所发挥着作用。如同Inge Ropke描述的那样,‘每个家庭对照明、航空旅行和不断增加的家庭用品的梦想,推动了消费的增长’。‘大众传媒广告则进一步激发了各类家庭对诸如汽车等广泛的产品和服务的欲求,并且不断地提升各类家庭对生活舒适和财富要求的标准。’”④这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所引起的需求趋向,在战后迅速地从美国传递和影响到欧洲、日本和世界其他工业化国家,再由发达国家传递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在各个国家中,各类家庭在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家庭的消费模式或消费的商品组合在使用的舒适性、资源的占用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降低全球性的环境影响和资源耗费,首先要在发达国家内改变各类家庭的消费商品组合,形成环境友好型的家庭消费模式,然后经由消费模式从最为发达的国家向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传递的路径,产生广泛的环境友好型的家庭商品组合示范效应。
按照可持续的定义,可持续性在强调技术因素的同时,也指出了偏好结构是影响“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可持续消费不但要通过技术的改变得以实现,而且要通过偏好结构的改变才能“创造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消费所要改变的偏好结构,就是要改变家庭的偏好结构与消费结构。家庭的偏好与消费结构决定于家庭的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的状况,一个家庭成员所具有的消费意识、观念,会影响家庭的消费行为,进一步地,一个家庭的成员在互动中形成的有关消费的规范、价值和习惯,会经由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家庭的代际影响得到强化和传递。
二、可持续消费:基于消费意识与支撑系统的分析范畴与概念框架
消费者消费和拥有消费品的功能源于消费目标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产生的价值。消费除了具有经济意义外,还具有社会意义。BauMan指出:“消费不但是满足物资欲望的事情,或填充你的胃口的事情,它也是一个为满足各种目的而调动符号或象征物的事情”。“在生活这个层面,消费的目的在于构建识别、构建自我、构建与其他人的关系。”⑤
消费行为代表了各种生活方式:我们爱吃的食物,喜欢的娱乐休闲活动,通过什么方式到达工作场所,等等。这些行为的基础是“实践意识”(practical consciousness)与“话语意识”(discursive consciousness)。人的许多行为或活动是在儿童时期无意之中学会的,这种既无意识也无理由的行为与活动的心理基础是“实践意识”。在这种“实践意识”状态下,个体往往以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不假思索地产生习惯性的行为并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与之相反,那些可以通过言传来学习的行为,那些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来引导的活动,其背后的心理因素可称之为“话语意识”。“实践意识”及其对应的行为常常是无理由的,要改变这种行为,可以通过“话语意识”告知行动者其行为的危害性和不合理性,从而使之理性地行动。在消费领域,人们的消费实践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差异源于“实践意识”与“话语意识”。换句话说,人们在消费上的生活方式或者受到“实践意识”的支配,或者受到“话语意识”的影响。在前一种意识的影响下,消费者形成习焉不察的日常消费行为,在后一种意识的影响下,消费者形成理性、自觉的消费行为。实现可持续消费,可以通过“可持续的”“话语意识”影响消费者对其日常消费行为的理性认识(经济的、环境的),进而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风格,经由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消费行为的改变。
消费者行为除了受到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实践意识”、“话语意识”的影响外,还受到消费“支撑系统”(system of provision)及其赖以建立的“制度和资源”基础的影响。所谓“支撑系统”是指一定的生产技术资源、组织规则、社会倡导的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有关法律、制度及其相互的组合结构,它的两个基础是“各类制度、规则”与“资源”。就各类商品来说,“制度、规则”与“资源”的组合状况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消费的“支撑系统”也不相同,在不同的消费“支撑系统”下,消费者的消费实践或消费活动便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和形态。在一个资源丰富而又缺乏具有环境保护内涵的法规、法律系统的社会或国家里,其消费“支撑系统”必然与一个资源匮乏的社会或国家的消费“支撑系统”大不一样,相应的,从环境友好和资源依赖的角度看,前述两种社会或国家内的消费者的消费实践与行为也差异显著。
上述理论框架提出了有用的分析范畴或概念,揭示了“话语意识”、“实践意识”、“生活方式”、“消费实践”、“支撑系统”、“规则、规范”、“资源”这些概念之间的基本关系,但是由“规则”与“资源”所构成的支撑系统有着怎样的结构?支撑结构与消费意识之间是些什么关系?由这种关系构成了怎样的消费系统?对于这些有必要弄清楚的问题,上述理论框架本身并未给出答案,为研究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
“资源”和“规则、规范”的结构及相应的支撑系统。我们将“资源使用”和“制度、规则”这两个重要分析范畴的属性进行划分,“资源使用”分为“耗费”与“节约”两种属性;“制度、规则”分为“资源环境友好型”与“资源环境非友好型”两种属性,这样,两个分析范畴以及各自两种属性便形成了四种组合状况,形成四种关系结构下的支撑系统。
制度、规则与资源利用方格图。
(1)环境友好、资源利用节约型结构的支撑系统。它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组织内存在环境保护的制度、法规、规范以及与之对应的资源利用上的节约,如采用新的技术与管理、消费方法使环境的压力与资源的耗费相对较小,等等,这是一种理想的“资源,规则、规范”结构或支撑系统,它是可持续消费的必备条件。
(2)环境友好、资源耗费型结构的支撑系统。它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组织内存在环境保护的制度、法规、规范,但在资源的利用上因技术和管理的落后造成资源的相对耗费,形成有制度规范但仍然资源耗费较高的“资源与制度、规则”结构或支撑系统,这是一种在资源利用上有缺陷的支撑系统,只有改进资源利用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种支撑系统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3)环境不友好、节约型结构的支撑系统。它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组织内缺乏环境保护的制度、法规、规范,但在资源的利用上相对节约的“资源,规则、规范”结构或支撑系统。由于缺乏环境友好、资源利用的制度保证和社会规范,这种支撑系统不会具有持久性,也不能成为可持续消费的支撑系统。
(4)环境不友好、耗费型结构的支撑系统。这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组织内既缺乏环境保护的制度、法规、规范,也在资源利用上耗费较高的“资源,制度、规则”结构或支撑系统。这种支撑系统必然导致不可持续消费进而导致不可持续发展。
上述四种社会支撑系统中,“环境友好、资源利用节约型结构的支撑系统”是可持续消费的一个必备条件,但要改变消费者个体的消费行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消费,还必须以消费意识中的“话语意识”作为另一个必备条件。Spaargaren与vliet指出,对于改变消费者个体的不利于环境的消费行为而言,提高消费的环境“话语意识”、降低“实践意识”是一个必要条件,而消费的社会支撑系统则是一个充分条件。
三、可持续消费:问题与实现路径
按有关方面的研究,如果世界上的所有人达到美国的消费水平,那么人类需要5个地球,如果达到英国的消费水平,则需要3个地球。人类以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寻求发展与消费,势必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紧约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庞大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如果13亿人口以发达国家为参照并实现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以中国所拥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我国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条件下,必须长期倡导和实施可持续消费,这要求制定有利于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制度、规则,形成社会普遍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社会规范,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和规范的自律作用,改变家庭及消费者个体的消费意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减少家庭对环境资源的直接、间接压力。
在家庭消费模式方面,我们观察到,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发展进程的不平衡,处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家庭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这种家庭特征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家庭在消费模式以及消费品的组合、生活方式上进而对环境资源形成的直接、间接的压力和影响也显著不同。
一方面,就受到全球化背景下的发达国家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影响而言,处在国内相对发达地区的家庭比处在不太发达地区的家庭受到的影响相对更大;处在大、中城市地区的家庭相对于处在中、小城市的家庭受到的影响更大;生活在城市的家庭相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家庭受到的影响更大;高、中收入家庭相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更大。通常,受到发达国家消费水平影响越大的家庭,其消费模式和商品组合对环境、资源的直接压力也相对较大,派生出来的生产过程对环境资源的间接压力也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就家庭的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而言,伴随中国经济持续的成长与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家庭与高、中收入家庭将会日益增多,各类家庭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具有必然性。家庭是形成资源、环境压力的关键因素,而中国家庭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的这种发展趋势,势必进一步增加资源、环境的压力。如此看来,在家庭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进程中,中国各类家庭只有形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消费意识和消费方式,才有可能从消费拉动方面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在消费意识方面,观察到的普遍情况是,在消费者个体的消费意识中,环境的“话语意识”还不强,“实践意识”依旧是人们的主导消费意识。表现在不少的消费者对自身消费行为的资源环境影响和破坏性的结果缺乏认识和了解,消费上具有显著的对资源、环境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特征。资源、环境“话语意识”的缺失,消费行为形成的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已然成为普遍的消费现象。而我们已经知道,资源、环境“话语意识”成为社会的自觉的主导意识,恰是可持续消费的必要条件。
在消费的社会支撑系统方面,大量的环境破坏、资源耗费的触目惊心的事实表明,当下中国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消费的支撑系统尚属于“环境不友好、资源耗费型结构的支撑系统”。这种消费的支撑系统与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无疑需要加以改变。
上述情况表明,家庭作为产生环境、资源压力的关键因素,必须树立、增强环境、资源的“话语意识”,并在这种“话语意识”主导下形成自主性的行为改变。要增强资源、环境的“话语意识”,社会需要将资源、环境的信息向消费者进行充分的传递,并告知、教育各类家庭及消费者意识到其消费行为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及灾难性的后果,在家庭、学校等各类组织中形成对每一个成员的消费行为的“话语意识”群体压力,从而使资源、环境“话语意识”成为具有微观基础的社会规范。
实现可持续消费,除了强调消费者树立、强化资源、环境“话语意识”外,还依赖于消费支撑系统改变与优化的社会过程。这意味着社会需要大量的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制度与法规,通过这些制度与法规,使社会中的各类理性行动者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作为其行动的准则。一旦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之后,人们会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方式进行资源利用,资源利用的新技术有了产生的机制,资源的利用率会得到提高,环境则会得到保护。伴随这一进程,消费者的消费支撑系统会进入一个逐步优化的社会过程。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实现机制,对可持续消费问题的探讨和分析,着眼于现象层面的论述较多,而在学理上的系统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界定可持续消费的概念,阐述环境压力的来源,指出家庭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重点。家庭的消费实践受到消费意识的影响和消费支撑系统的影响。实现可持续消费,不但需要“话语意识”的主导,而且需要相应的支撑系统作为基础。这个支撑系统的核心是健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法律、法规及其各种相应的制度,以及在这种制度框架下的节约资源的利用方式。
注释:
①《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②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wssd/agenda21.htm
③M.Wier et al.(2005),“Evaluating sustainability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Using DEA to asses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17(4):425-447.
④J.Burgess(2003) ,“Sustainable consumption:Is it really achievable?” Consumer Policy Review,13(3):78-84.
⑤W.Kilbourne,P.McDonagh & A.Prothero (1997),“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17( 1 ) :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