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体系完善研究_小城镇论文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体系完善研究_小城镇论文

完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水北调论文,中线论文,沿线论文,城镇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兴建,使包括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廊坊、天津和北京等大中城市在内的130余座城市和县城,自南向北联结起来,形成我国一条十分重要的城市带。南水北调可为沿线城镇发展提供优质的水源。要利用南水北调创造的有利条件,遵循经济运行和城镇发展规律,发挥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合理扩大城镇规模、强化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结构、完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的集聚力和辐射力,形成沿线功能互补的城市带,并把城镇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大系统之中,增强沿线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现沿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强化沿线城市功能,坚持大中小三头并举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城市数量虽多,但除了北京和天津以外,城市规模都不太大、功能都不够强,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弱、整体水平低,小城镇布局比较分散,城镇体系不完善。这是沿线城镇化中的突出问题。

就其城市功能来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应具有全国性的辐射力,即区域性全国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应具有区域性辐射力,即地区性中心城市;小城市应具有城乡结合、局部性辐射能力,即局部性中心城市。城市规模较小,就难以发挥对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从全国宏观来看,沿线的河南和河北两省缺少像武汉、西安那样的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从地理位置看,郑州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其规模与周边省份的武汉、南京、济南、西安相比,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从省会城市首位度看,与周边省份比,河南省会郑州市的人口首位度仅高于安徽省会合肥市,而GDP的首位度则最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在河北的首位度也很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郑州和石家庄作为桥头堡的地位将日益突出,但其经济和人口首位度的偏低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具体到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沿线,除郑州可以起到一定的全国性中心城市作用外,其余城市的全国中心城市作用都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城市类型有关。平顶山、焦作等是资源型城市,虽属较大城市,但因其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强,难以起到地区中心城市的作用。河南沿线的中小区域性、局部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更弱,带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豫西南的南阳市,所辖区域内人口基数大,但城市规模偏小,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1]。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的小城市,大多是近些年来县改市的县级城市,虽然从建制上已列为城市的范围,但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上看,多数仍属于资源型或农业型的小城市;加上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综合经济实力弱,联结城乡的局部辐射能力也都有限,难以形成区域的集聚和辐射作用,不能更好地发挥局部性中心城市的作用,多数城市没有自己的明显优势。

在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建设中,要以强化城市功能为重点,坚持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北京、天津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增强其城市带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壮大河南和河北两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其大城市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构建以特大城市为先导、大中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功能互补的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充分发挥好北京的龙头作用,突出天津的重要地位

北京要以建设世界性大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北京作为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提高国际影响力;创造充分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设计,到2020年左右,北京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地位;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进入世界大城市行列[2]。

北京,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的龙头城市,也是环渤海地区的龙头城市。环渤海都市圈,包括了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承德、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城市。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要做到:(1)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2)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京唐港、秦皇岛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国际国内便捷联系的区域交通网络。 (3)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天津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要突出其在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中的地位。2006年,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中指出,要突出天津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增强和完善滨海新区为区域服务的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天津在环渤海区域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努力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天津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天津将与北京及周边城市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在南水北调中线城市带,以及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在城市布局上,天津市将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体,结合东部沿海发展带,构筑“T”型带状组团式布局结构。中心城区依托海河主轴线,采用多中心组团形式;滨海新区形成“一轴(津滨走廊地区)一带(东部沿海发展带)”的总体布局结构。城市的各个功能空间由海河、轨道交通、快速路串联起来,形成带状发展。滨海新区要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3]。

三、完善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沿线城镇体系

南水北调中线在河北供水涉及25个城市(其中省辖市为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和 70个县城及4个市级重点工业区,这些都分布在河北环绕京津以南的广大地区[4]。目前,在河北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涉及区域,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中心城市发育不足,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和小城镇水平不高。大城市不大、不强、不多,缺乏强劲区域带动能力。产业发展竞争力不足。(2)产业结构趋同、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少,带动人口集聚能力差。产业链条短,产品关联性弱,缺乏成长性好的产业集群,且市场占有率低,影响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3)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与京津的合作中,河北的城镇受产业层次低、技术力量薄弱、投资环境优势不明显等诸多条件的制约,亟须在统筹区域发展中加以解决[5]。

针对上述问题,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沿线,一要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科学的城镇体系需要合理规模的等级结构。一定数量的中等城市是城镇体系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吸纳人口的中坚作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适度加快非农人口向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集聚。要有选择地将一批基础条件好、实力强、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明显的县级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其他县级市也要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二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主骨架作用。河北沿线要加快发展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相比,大城市在人均效益、地均效益、投入产出效益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从城市规模来看,一般在20万人以上的城市,才能发挥较好的集聚效益。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可以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

近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沿线河北的主要大中城市,为了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从实际出发,科学定位,形成了各有特点的城市发展思路:石家庄市提出提升城市功能,建设“首善之区”,提高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综合实力位次,在本省发挥“领跑”作用;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特色突出、环境优美宜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有序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气爽、路畅、景美”的生态园林城市。廊坊市在实施“一个中心”、“两个次中心”、“三大板块”、“两个环带”的战略中,中心城市结构采取三点组团方式。保定市构建“一城三星”大保定,建设4个县级区域中等城市和15个县城。邯郸市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一带、一圈、四轴”的“1114”城镇体系,确定了培育冀晋鲁豫四省临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邢台市按照“突出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的思路,全力打造城市化平台。衡水市按照“调整、提高、聚集、创新、完善”十字方针,努力探索具有衡水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沧州市以港口为龙头、以沿海为依托,发展临港产业和沿海经济,催生沿海城镇发展,从大运河走向渤海湾。

在空间布局上,河北提出了“加快发展中间一线,积极推进南北两厢”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完善总体布局,加强区域分工协作。以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为中间一线,建设经济发展隆起带;以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为南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张家口、承德为北厢,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以京津唐、京津保两个三角地区为骨架,构筑环京津城镇密集地区;以石家庄为核心,构筑环省会城镇密集地区;加快港群体系和新兴港城建设,构建新的沿海城市发展带。在南水北调中线河北沿线的城镇发展中,要充分利用环京津的区位优势,注重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增强石家庄的省域中心城市作用,带动省内各级城镇积极参与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协作和城镇分工。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城镇合理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发展协调的城镇体系。

四、促进南水北调河南沿线城市协调有序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在河南境内最长,供水涉及11个大中城市及30个县级市和县城,这些城镇在河南自西南到东北呈带状分布,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密集地带[6]。增强郑州在河南的龙头城市地位,促进沿线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协调有序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带,关系着河南振兴和中部崛起,对全国宏观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郑州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交通优势、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等。郑州发展的劣势主要是作为省会城市,其首位度低,辐射能力不强,科教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较弱。把郑州建成国家级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河南推进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优化全国经济布局、实现中部崛起的需要。根据郑州的经济社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其功能定位为:河南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郑州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各类要素市场发展,不断提高在全省的首位度,发挥其龙头作用,增强其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其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使其成为与西安、武汉等城市规模相当的全国性区域中心城市。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了洛阳、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和济源共9个省辖市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南水北调中线供水的平顶山、漯河、许昌、郑州、焦作、新乡6城市,均属于中原城市群之列。从经济及人口角度讲,6市矿产资源丰富,产业发达,机械工业、铝工业、纺织工业、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化工业、烟草工业、旅游产业和食品工业等,在河南都占有重要地位,乃至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快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的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城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步伐,形成拱卫郑州、崛起中原腹地的城市群。其一,统一规划和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协调安排高速公路、机场、快速轨道交通、信息网络等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利用率。其二,统筹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经过5年努力,力争把沿南水北调中线旅游线建成国家级精品旅游线。其三,积极引导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加强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互补,避免产业趋同,推进各城市产业的协调发展。其四,以郑州为中心,形成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在提高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现有支柱产业水平的同时,把目前那些单一的工矿型城市或旅游型城市初步建成多业并举、特色突出、经济实力强、科教水平高、服务功能健全的新型城市,使其经济总量及人口规模在全省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并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密集区和经济圈[7]。

在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安阳、濮阳和鹤壁三市是位于河南北部的省辖市,南阳是位于河南西南部的省辖市,周口是位于河南东南部的省辖市。河南应赋予这些周边城市一些优惠政策,加快这些城市的发展步伐,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各自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完善交通体系,顺畅与周边省城市的交通,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健全贸易、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等服务功能;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和资金、人才聚集能力,把这些城市建成能够带动豫北、豫西南、豫东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在加快省辖市发展的同时,要抓好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沿线县级市及一些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县城的发展,使其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如,南水北调中线沿线供水区的林州市、辉县市、卫辉市、新郑市、荥阳市、禹州市、长葛市、邓州市等,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应争取向中等城市迈进,增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并围绕为大城市配套服务进行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建设,增强与大城市的经济联系,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与大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加快重点县市区的发展速度,经过5年~10年的建设,把沿线重点县市区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在河南,形成以郑州为龙头、以大城市为骨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功能明晰、组合有序、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五、合理布局沿线小城镇,促进小城镇规模化发展

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区,除了有一些大中城市外,还有众多的小城镇。近些年来,这些城镇虽得到较大发展,但规模普遍偏小,吸纳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其在城镇化中的人口聚集功能。要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一批经济实力较强、辐射带动作用较大、人口聚集功能突出的新型小城镇。这对河南和河北农村人口较多的大省而言,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为此,今后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的小城镇建设,应注重以下三点:

第一,要消除地方政府“是乡就可以变成小城镇”的观念,避免小城镇“遍地开花”。小城镇建设,必须以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和规模转移农村人口、节约利用耕地为目标,坚持有效集聚乡镇企业和适度规模发展的原则。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合理撤乡并镇,调大、调强、调优,规模并大,实力并优,使一批小城镇合并重组成中心城市。这样,既节约土地、保护资源,又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便于完善城镇的公共设施,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促进农村人口转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是县城和中心镇。在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要集中力量建设县城。人口大县和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县,可在加快县城发展的同时,选择几个中心镇加快建设。中心镇要充分发挥集聚功能,吸引乡镇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集中,不断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形成经济发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中心镇,对周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小城镇的规划和布局,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发展,而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规划设计。要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把城镇建成各具特色、辐射范围和水平相适宜的经济中心。按照充分发挥功能效应的原则,结合分析城镇等级、产业构成、专门化程度和工业实力等因素,确定城镇职能,做到各城镇产业合理分工合作。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纳入小城镇规划之中,使小城镇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充分体现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性五大原则,成为区位适中、服务较齐全、设施较完备的居住区[8]。

第三,在农区,把建设小城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围绕农业发展推动城镇化。从农村城镇化角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兼顾城镇化和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农产品加工在通常意义上属于工业,按照区位集聚布局原理,农产品加工业一般应布局在城镇,或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域发展成为城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有机结合,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生产共同发展的结果,就是城镇化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推进城镇化,应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把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协调城镇化与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农区小城镇建设,应立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构筑与产业化相关联的产业体系,包括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机、农药、化肥、种子等的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教培训,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尤其要把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

六、把沿线城镇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之中

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城镇与区域的关系和利益,实现城镇及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必须把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镇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坚持区域协调原则。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沿线城镇与其所在相关地方,经济边界是模糊的,发展是相互开放的,城镇与区域呈现双向互补性,城镇和区域密不可分。城镇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镇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镇间与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镇越发展,交换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在职能上,城镇是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服务中心,周围区域则承担着城镇农副产品供给、旅游服务基地等的许多职能。在产业上,相互存在多种协作关系,周围区域往往围绕城镇的主导产业发展而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在资源上,城镇拥有科技、信息、人才等优势,周围区域拥有山水园林风景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水、土地、矿产等资源。在市场上,二者互为市场,城镇是区域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周围区域则是城镇工业品消费市场。随着市场化的加快,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企业间跨地区联合和协作更加紧密,城镇的生产、市场、技术、资金等经济活动要素,必然按市场规律和产业联系以及自然条件,突破城镇的行政界限,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协同。这就客观上要求把城镇放在所处的区域大环境中,从所在的宏观角度考虑城镇的发展。也只有坚持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沿线城镇发展涉及到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各方面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从水资源利用角度分析,南水北调沿线城镇水系统,是南水北调沿线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之一。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南水北调工程与当地水资源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换机制,使沿线城镇与有关区域相协调。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沿线当地的水资源系统融合一起形成南水北调工程系统,共同支撑和保证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沿线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要与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协调一致。要重视工程沿线城镇间、城镇与区域间的合作。各城镇不仅要注重自身繁荣,还要确保城镇自身活动不损害其他城镇和地区的利益。因此,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统一考虑南水北调工程系统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建立城镇间的公平伙伴与水资源共享的关系,促进城镇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在沿线城镇建设中实现城镇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与协调发展,承担相应的生态义务和责任,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

第三,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南、中、北各地区之间经济协作和利益补偿机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南、中、北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别较大,但互补性较强。从工程受益情况来看,主要在京津冀豫地区;从干渠工程占地来看,占用豫冀两省耕地较多,并由此给干渠两岸造成大量直接经济损失;从水源地建设来看,南部的豫鄂陕地区,经济损失较大。而受水地区,通过调入新的水资源,将会加快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沿线要以此为契机,建立南、中、北一千多公里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带。以水流带动经济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物流)的流通和发展。受益地区应对受损失地区给予必要补偿,以使干渠两岸和水源区遭到的损失补偿回来。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体系完善研究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