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浙江工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对策论文,竞争力论文,思路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经济竞争力,它不仅表现在工业经济总量与规模,还体现在工业经济的质量与效益上。它与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盈利能力直接相关。
一、浙江工业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1.经济总量。1997年,浙江工业总产值达到10380亿元,比1990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31.1%,其增长速度高居全国第一位。工业经济总量已由1990年全国第六位升至1997年的第四位,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也已从1990年的5.7%升至1995年的8.9%。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893亿元,占全国当年销售收入的6.13%,与1990年相比,上升了0.56个百分点。从分行业情况看,化学纤维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及毛皮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其中化纤、橡胶制品、石油加工业的市场份额上升较快。皮革毛皮及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市场份额超过10%,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了竞争优势。市场份额超过7%的有电气机械业、其他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制造业、普通机械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2.经济效益。1997年,全省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已达332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位,应该说浙江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已具一定水平。与全国比较,浙江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改善更多地依赖纺织业(利税比重高出全国6.99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利税比重高出全国3.54个百分点)、服装及其他纤维制造业(利税比重高出全国3.11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利税比重高出全国2.35个百分点)、皮革毛皮及制品业(利税比重高出全国1.91个百分点)、普通机械制造业(利税比重高出全国1.66个百分点)、塑料制造业(利税比重高出全国1.49个百分点)。
3.产品质量。从全省产品质量情况看,最能体现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省级名牌产品已有190只,产值占到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的1/4;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也呈逐年上升势头,1992至1997年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66.2%、68.1%、62.4%、73.4%、73.2%、73.5%,一些区域性质量老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整治。
4.技术创新。截止1997年底,全省有465家大中型企业设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29.5%,共有技术开发机构618个,平均每百家工业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39.26个。1997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自筹技术开发经费18.76亿元,实施技术开发项目4711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为8.65亿元,新产品开发费占技术开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46%,全年开发新产品3383项。新产品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各占全部工业的13.15%、8.4%和10.6%。新产品的创利能力显著增强。
5.经营机制。浙江工业不仅非国有工业在机制上具有较强优势,而且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创新,也焕发了活力。到1997年底,全省已有420家国有企业完成了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转换,改制企业的活力与效率明显增强。
6.优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一批优势企业已经形成。1997年全省271家企业集团公司年主营业务收入达444.4亿元,创利润24亿元,人均创利1.01万元,成为全省工业企业的领头羊。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8家,分别是:浙江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巨化集团公司、杭钢集团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浙江轻纺集团公司、浙江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横店集团公司和浙江广厦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8家集团公司的年主营业务收入共计140亿元,占271家集团公司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31.5%。浙江东方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横店集团公司3家公司,实现利润年利润总额超亿元总计5.99亿元,占271家集团公司年利润总额的24.8%,优势企业的龙头作用十分明显。
从总体上看,1990-1997年浙江工业经济竞争力是上升的,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强竞争实力。但与得改革开放之先风的沿海省市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相比,浙江工业竞争力又呈现了相对下降的趋势。在这些省市的压力下,浙江许多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容乐观,不少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日益困难,步履艰难。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浙江工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来提高浙江工业经济的竞争力,拓宽浙江产品的市场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急迫的任务。
二、提高浙江工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浙江工业竞争力应立足于基本省情。就一个省区经济而言,在现有的资金实力、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不应该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或大部分工业领域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应该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在狠抓面上企业增长质量的同时,要在已经实行专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经济规模优势的产业中运用高新技术与装备,建立更强大的实力基础,使竞争对手在进入这些产业时,就遇到较高较强的壁垒,从而有效提高浙江工业经济的竞争力。为此,必须立足省情,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依托现有产业,围绕结构调整的目标,强化优势产业,切实把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化经营的轨道上来,从总体上增强工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根据这个基本思路,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企业经营机制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加快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积极探索股份制改造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对产业关联度强、产品协作关系紧密的企业,通过企业之间相互换股、参股,将双方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制企业;将“拨改贷”资金本息余额、基本建设基金贷款、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转为国有股本,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特别是要利用浙江非国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有利条件,引入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通过公司内部员工共同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份,并由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企业基层工会或由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员工持股会,来作为股东之一,把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快国有中小企业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出售并举的改制工作,从机制上赋予中小企业更大的活力。
(二)加大培育主导产业力度,再创浙江产业优势
在培育主导产业过程中,要在政策上倾斜,使主导产业中的“小型巨人”企业确立或继续保持在全国同行中的领先地位。特别是要加大金融和财税政策上的支持,积极为“小型巨人”企业提供外汇贷款、国际结算、对外担保等金融服务,支持它们开拓市场。对“小型巨人”企业要实行贷款主办行制度,并采取直贷、联贷和银团贷款方式解决企业技改资金需求,优先办理其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再贴现和承兑手续,推行商业票据结算,支持企业利用远期信用证以及其他金融工具,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或引进外资,帮助企业报批发行短期企业债券。在财税政策上要允许“小型巨人”企业加速折旧,技术开发费用按实列支,鼓励它们经营国有资产、兼并国有企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中小企业专项基金和担保公司,组建中小企业投资开发部,为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提供资助和担保。要创浙江工业的优势,必须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经济。当前,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四个主导产业的培育及实施方案已经由省政府下发给各地,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每个主导产业内培育出一两家国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和一批单个产品在国内占有显著优势的“小型巨人”企业,培植出3-5个国内著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产品。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激发传统产业活力
要以改革、改组、改造为抓手,加大棉纺、丝绸、水泥三大传统行业的调整力度,在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能力的同时,还要明确三大传统行业中加快发展的重点。①坚决压缩设备落后、能力过剩的棉纺锭,但要振兴棉纺行业,关键还是要大力发展棉纺织最终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拓展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突破口是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鼓励存量资产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重组,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组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②丝绸行业要以压缩小缫丝厂为突破口,发展技术含量高、加工精细、质量高档的产品,开发新一代精深加工的化纤产品,积极发展产业用绸、装饰用绸,提高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及服装制成品等最终产品出口比重。运用高新技术,突破丝绸生产工艺中缩、绉、黄等一些主要技术难点,推广计算机印花分色制版系统和服装CAD软件,力争使大中型丝绸印染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真丝印染产品达到意大利水平,绦纶仿真丝产品达到韩国水平。③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控制总量,“上大改小汰劣”,提高高标号水泥的比重。要积极培育大水泥集团,通过强强联合,形成3-5个省级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实现规模经济。
(四)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要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进步的主体行为。确立企业作为技术投资、研究、开发、应用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形成利益驱动和风险约束机制。在企业进入市场的同时,科研院所也要进入市场,要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进入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在大企业中建立起高水平的技术开发中心,从而建立起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及科研中介机构相互依托、联手开发的协作机制。要尽快制订全省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发展风险基金、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建立依据贡献大小决定报酬高低的良性分配机制。要针对各地工业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条件不一的现实,有规则、有意识地在沪杭甬、甬台温高速公路沿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要以高新技术武装块状经济,实现地方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运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当前,工业产品的销售、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优势产品的培育都必须面对激烈竞争的考验。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建立完善流通体系,是提高浙江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一是重点推行连锁、代理、配送、超市、仓储式销售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鼓励省内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与外省商贸企业建立联合体,在省外建立连锁店、产品配送中心等。要通过建成一批电子交易示范项目,加快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步伐。二是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引导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采取合作、合资、兼并、收购等方式,跨地区构筑省际间的新型营销关系。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推动企业产品上台阶。
(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强化主导产业优势
要积极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企业素质,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同时,在引进外资方面,要提高外资进入的资金和技术门槛,积极吸引国外跨国公司特别是著名品牌公司来浙江直接投资。要把吸收外资来改组、改造工业企业,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作为增强浙江工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嫁接改造,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七)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增强企业竞争综合素质
当前要尽快建立企业经营者的任职资格和评价制度,完善一整套能有效评价经营者业绩,强化企业管理、提高效益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企业经营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职业企业家市场。推行年薪制,使经营者的劳动与经营成果挂钩。改革现有监督方式,要由资产所有者委派稽察员,强化监督力度,完善法律监督、职工民主监督、审计监督手段,对因决策失误、经营不善造成国家、集团经济损失,企业经营恶化、破产的,必须追究经营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