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防灾型社区:概念、问题及对策
杨 琳,管鹏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1600)
摘要: 近年来,城市中灾害事件时有发生。政府层面为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以及增强社区的防灾能力,提出了“社区防灾”的概念。就上海市防灾型社区建设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指出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上海防灾型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防灾型社区;概念;建设现状;问题;优化对策
一、上海防灾型社区的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我们国家目前对于防灾减灾型社区的有关研究内容偏少,对于防灾社区的相关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社区防灾体系方面,然而,对于防灾型社区相关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社区安全治理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对未来我们国家在建设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参考发达国家关于防灾减灾社区经验的研究,为我国的社区未来建设提供前车之鉴。总而言之,我们国家在建设防灾型的社区时,要取其他国家精华之处,引用先进的减灾经验技术,更改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各个方面不断优化完善,最终建立起相对安全、稳定和谐的居民居住环境。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防灾型社区的概念。Don Gels(1994)认为,“防灾型社区”是对于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计划与建设方案。我们要把社区看成一个整体,当作一个个体,并且进行有关的防灾减灾的相关活动,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有能力在灾前做好有关的防灾减灾措施的社区。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防灾型社区就是以社区为单位并能够发挥防灾减灾工作的社区。
2.社区防灾。赵怡婷认为,社区防灾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减少灾害风险和居民安全以及各类损失的连续行为过程。具体来说,社区可以通过居民的各种学习来了解社区的环境特征,并在自己所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和了解社区在防灾减灾行为措施安全上存在的安全漏洞。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在政府部门的协同帮助下,一起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防灾预案的方案策划中,协助社区相关工作应急人员做一系列防护救灾的措施,以达成损失最小的防灾目标。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社区应了解突发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并且在灾前做好预案备工作,充分学习有关的防患灾害的技能并采取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将灾害所造成损失降到最低。
霍童古镇毗邻城区,地缘便利,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及生活压力大,居民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意识强,而霍童古镇有着能够满足他们的旅游产品,霍童古镇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
二、上海防灾型社区建设现状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城市的灾害和所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增多。近年来,随着防灾型社区建设的深化,我国社区灾害管理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通过报道得知,根据我国防灾减灾计划和“十三五”规划等相关规定,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及社区基础设施的提供,进一步发挥作用,达成最理想目标,取得一定的成效。
目前,在上海本市救灾队伍的岗位流动性大,救灾物资储备较少。目前,根据资料得知闵行区的物资量不能满足正常需求。在工作对接上,仍然存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社区安全治理方面的问题。
三、上海防灾型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本文针对社区应急设施、社区应急预案、社区应急宣传和居民防范意识等内容,对上海市防灾型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进行叙述,分别从社区层面、政府层面以及居民层面三个角度切入。
1.制定多方位共同治理和防御的社区应急新策略。多方位共同治理和防御是当今社区改革的主要目标,其最终是要实现在政府层面、社区层面、居民层面这三者对于社区管理的共同治理方面。要以社区管理的多方位共同治理和防御发展为前提,正确地协调政府、社区与居民这三者的关系,从而建立起社区应急“政府监督指导,社区自主管理,居民自发参与”的新方法。在此策略中,政府方面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障与资金的扶持。
(一)社区层面
本文关于上海市防灾型社区建设的社区工作新模式和居民防范意识等内容梳理,分别从社区层面、政府层面以及居民层面三个角度切入。
居民的应急防范意识差,需要对于居民这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培训。通过各种渠道的防范意识理论学习,在灾难发生时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二)政府层面
1.应急急救存在“形式化”现象。防灾型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部分地区注重形式化而没有强有力的综合的灾害主管部门和应急救援指挥队伍,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灾害来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去应急。社区在面临危机时,没有建立完善体系,没有正式的应急小组,来制定社区面临危机时各阶段时间的紧急措施。
2.资源优势利用不充分,在应急知识宣传方面失位。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积极性,在调研中,绝大多数居民都可以接受应急知识的学习,因为它们很容易为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形式单调等外部因素所限制。
(三)居民层面
2.缺少相关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和社区安全治理方面的计划。当在紧急预案形成之后,由于社区欠缺紧急情况时的真实演练,并缺乏对于社区居民关于应急预案方案的有效合理的传播,也会造成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时社区的居民很难快速完成自我救助。
理论式的意思是指从理论方面去介绍、考虑或讨论,是脱离实际情况的。例如,一个关于环境污染的讲座是理论式的;教师上课时讲解环境污染,学生听是理论式的;一个有关空气污染的讨论是理论式的。
2.编制公开可行的社区应急预案。社区应急预案是社区展开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起社区基层应急人员队伍,是处理社区紧急遇险时的保证。在紧急预案的改善过程中,将紧急预案在社区范围甚至更广泛的传播和宣传,使得社区居民清楚并了解紧急预案的策略,才能保证紧急预案在紧急情况来临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制定本社区容易频发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多种的社区应急预案,从而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应急防护系统,来保障社区应急情况下的救助成员在应急工作开展中发挥自身的职能,当危机来临的时候能够负起责任,保证大家的安全。
四、优化上海防灾型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社区的应急设施建设不足。社区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是对于居住在社区的居民在紧急事件发生时安全减灾工作的保证。基于社区的应急安全设施的现状,对于上海防灾型社区的基础消防设施等最基本的应急安全设施往往不齐全,如果灾难发生,这样的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社区层面
1.加强社区的应急基本设施建设。在社区建设应急设施时,要遵循两个方向,一方面是对于完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要结合各社区具有的不同特征,有目的地对于不同环境进行分析,最终,配备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
社区居民应急自主性不佳。社区居民仅有一部分人愿意承担应急设施的资金投入,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认为社区的应急设施是归于公共设施的范围。然而,对于政府关于社区应急共同建设,归根结底,其最大的便利者是居民。居民应当认清自己是社区的主人,要自觉培养自己素质,并为社区的健身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政府层面
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基于WIA-PA传输协议的航站楼环境参数实时无线监测系统。通过开发具有外电源与锂电池切换、光伏充电、数据无线传输等功能的检测器实现系统长时间可持续运行。检测器节点采用变周期数据传输机制,通过减少大量重复数据的传输实现系统低功耗运行。监测系统既可以实时掌握航站楼内各区域环境状态,同时通过分析数据库采集的数据进而分析客流规律。
3.可以召集当地志愿者营造社区的应急氛围。社区部门在社区里有着范围很广的群众基础人员和群众力量,应当通过这个有利条件,社区部门也可以在社区内部招募自愿的居民,并成为社区的应急志愿者帮手,对其进行有计划的应急理论知识培训与实际应急能力的培养。社区部门要发动居住居民群众基础的力量,充分利用团队的有力条件,来实现“自救、互救、公救”的社区紧急情况的救助目标。
2.社区部门统筹辖区的应急工作。社区在处理社区危机时,首先建立独立的、完善的社区部门系统,要建立起专门对于社区应急的部门部门。社区的应急部门应从社区的真实状况着想,负责并且确保好社区在危机发生前期宣传、中期危机发生、后期完善的各阶段方法策略。关于社区的应急部门部门理应结合本社区的特点,并且建立起便捷通用的预警急救方式;建立并充分改善社区的紧急预案内容,建立起专业性比较强的社区全方位应急救援部门。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特色资源先天积累不足,后续建设相对滞后,笔者基于高职院校的自身特征,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在总结和分析国内高职院校特色资源发展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以下四种协同创新模式,这四种模式并不是独立存在和运行,在实践中完全可以交叉和并行发展。
根据观察,该车在冷车时不会出现类似情况,只有热车后才会发生此类故障。常见的发动机自动熄火多是积碳引起怠速失调所致,但考虑到故障车的行驶里程很短,且进行了相关检查,首先排除发动机积碳因素。怠速时读取发动机的数据,发现混合汽呈现很浓的趋势,直至灭车,但是高速时正常。
(三)居民层面
1.居民应自愿参与社区应急共同治理。在加强政府层面、社区部门在社区应对紧急工作中的任务与责任时,需要支持居民参与进社区应对紧急的共同治理和建设中来。很明显,当居民自愿地参与到其中来,才能确够确保应对紧急工作开展的最大效率。此外,居民应当增加家庭的应对紧急物资设施的配备,提高自身应对紧急事件的基本素质,并要从社区共同利益角度思考,为社区应对紧急事件和共同建设的完善,提供居民自己的精神支持。
(3)集中而优越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区域内企业采纳创新成果的速度[7].作为集聚经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本身的发展必然体现集聚经济的这两大特征,而这也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考虑的.
2.居民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必要培养和提升自身应对紧急事件的本能反应能力。居民自己可以自愿加入应对紧急情况的演习,参与进由社区组织或者其他团体应对紧急情况发生时的知识类讲座。传播媒体的发展也为居民应对紧急事件的素质能力提升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方式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居民应当自愿自主理论学习,以确定和保证当紧急事情来临之时的第一阶段,社区居民有能力完成小部分的自救与帮助他人。然而,居民也应自主增加自身的参与率,确保应对紧急工作时能够顺利开展。
五、结语
提高社区应急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社区居民面临突发情况自身所具备的应急能力,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居民在对于自身学习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反映有着较大的差距。社区居民仍然需要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学习,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居住在上海市的社区在工作基础上还有所缺失。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 把社区建设好,让社区居民生活得更安全、更放心。
参考文献:
[1]尹秋怡,甄峰,闫欣.面向社区防灾的社区治理体系整合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8,(1):99-106.
[2]张毅强.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上海减灾型社区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5):125-126.
[3]赵怡婷,毛其智.“防灾社区”概念及相关实践探讨[J].城市与减灾,2013,(3):43-47.
[4]宋艳琼,赵永,徐富海.国际社区减灾三种模式比较[J].中国减灾,2011,(19):8-9.
[5]郭正阳,董江爱.防灾减灾型社区建设的国际经验[J].理论探索,2011,(4):121-123.
[6]游志斌.美国“防灾型社区”的创建机制及启示[J].理论前沿,2006,(4):34-35.
[7]金磊.城市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安全社区建设问题[J].防灾博览,2010,(5).
[8]刘卿婧.城市可持续防灾社区系统建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9]张素娟.国外减灾型社区建设模式概述[J].中国减灾,2014,(1).
[10]吕方.中国式社区减灾中的政府角色[J].政治学研究,2012,(3).
[11]Geis D.E.By Design:The Disaster Resistant and Quality of Life Community.Natural Hazards Review,2000.
中图分类号: C91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5-0135-02
收稿日期: 2019-03-18
基金项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大学生创新课题“上海防灾型社区建设的主要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CS1815004)
作者简介: 杨琳(1998-),女(蒙古族),新疆博乐人,本科,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管鹏飞(1994-),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