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中生“世界第一”的思考——PISA及其测试结果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测试论文,PIS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12月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年的测试结果公布,上海学生的三项测试成绩均位居首位。这一结果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国外不同的是,国内对此结果的态度却是质疑多于肯定。那么,透过这一结果,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质量,以及如何理解PISA对构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参考价值,就变得十分有现实意义。
一、国内遭质疑的原因分析
我国作为一个国家还未参加PISA项目,上海是内地第一个正式参加该项目的地区,我国参加该项目的还有台湾、澳门和香港地区。上海首次参加PISA测试就获得三项第一的成绩,引起了国外媒体和教育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有美国记者将此事件的意义与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相提并论,并认为,相对于过分散漫自由、校际差异巨大的美国教育,中国学校注重课堂纪律和课程安排、教师责任心,学生在学习上付出更长时间和更多努力等做法,有可取之处。
但与国外的积极评价相反,我国国内却是质疑声一片。这些质疑主要包括:成绩背后掩盖不了我国教育的落后现状;上海教育不能代表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评价体系是否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等。其中对我国教育现状的批评比较集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PISA测试结果揭示出的薄弱环节。PISA是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不但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测评,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测评,还包括对教育公平、效率和有效性等的测评。比如2000年PISA测试结果公布后,引起德国震惊,其教育遭到各方批评,除了因为测试成绩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测试结果反映出德国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的不公平。
本次测评结果反映出的上海教育问题也比较明显,如学生学业负担比较重,自我学习控制策略缺乏等。实际上,这与2006年PISA测试结果反映出的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问题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三个地区学生的科学认知成绩好,但科学态度和学习兴趣等方面成绩欠佳。这些问题在我国其他地区仍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由于本次参加测评的上海经济比较发达,在教育均衡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做得比较成功,而从基础教育整体现状来观察,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备受国人诟病的方面。
2.上海教育的代表性。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许多领域的发展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教育也不例外。在基础教育领域,近年来,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做出了成绩,本次测试结果实际上也是一个证明。但是,相对于地区差异巨大的全国教育发展现状,上海教育确实无法代表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
3.对教育作用的高期盼和对教育现状的低自信。“钱学森之间”以及“诺贝尔奖情结”等都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盼望大师级人才早日出现的迫切心情,同时,人们又将大师级人才的培养寄希望于教育。对教育寄予厚望本身是没错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大师级人才的成长不单单是教育所能做到的,它是社会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教育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对教育作用过高的期盼让我们更容易对教育现状感到失望和不满。
与此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地广人多,且地区间、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基础教育发展还很不均衡,应试教育在一些地区还严重地存在着。同时,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当我们有限的教育资源仍然更多地被用于那部分升学能力强的学生时,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育公平就无法彰显,人们对素质教育便会信心不足。而且,更要紧的是,当信心不足变成人们的一种常态心理,其危害是绝不能小视的。
这种对教育作用的高期盼和对教育现状的低自信并存的状况,造成了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成绩和困难相互交织现象认识模糊。
4.对国外言论的提防意识。中国是一个正在复兴的大国,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我们又是奉行谨慎的处事原则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我们善于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同时,由于冷战时期的影响,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之间还会出现类似“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的想法,面对外国尤其是竞争对手赞赏的言论我们会比较小心,提高警惕。当国外媒体对上海教育表示欣赏和钦佩时,中国媒体却表示质疑和担忧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PISA对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PISA的理念
其一,终身学习理念。PISA认为,学校学习目的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学生应该逐步掌握应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能力。鉴于对阅读、数学、科学素养是学生拥有终身发展潜力的核心能力的认识,PISA将这三种能力作为测试评价的基本内容。PISA对“素养”的界定是,评定、整理、整合、评价书面信息,发展个体知识和潜能,个体参与社会并对社会做出贡献。概括起来讲,素养就是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推理和有效沟通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教育评价经过不断发展,其模式不断多元化,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日益细化、深化和融合,PISA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PISA体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以学生为本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测评的内容都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笔试、问卷到访谈,其内容无不紧紧围绕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而设计。二是测评是通过抽样调查的形式进行的,不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在减轻了学生压力和负担的同时,对教学活动的冲击也不大。评价的发展性则具体体现在PISA考察的主要不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而是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习的参与度和持续学习的兴趣。这些能力和兴趣是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是生存于当今和未来社会所必备的素质。
(二)PISA的实践
虽然我们现在并不缺乏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但我们缺乏科学的、可普遍应用的评价体系。PISA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样板。
其一,PISA评价体系的广泛适应性。PISA的测试对象是世界不同发展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在设计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教育成就的可比较指标基础上,通过统一测评,形成教育成就的相对排名,比照测评结果,参与该项目的国家和地区对本国和地区教育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我国地广人多,地区间的差异大,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不均衡,加上统一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模式的长期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步履并不轻快。PISA的评价理念和思路,对加快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其借鉴意义不能小视。
其二,PISA评价体系的立体性。从横向看,PISA测试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更包括在真实场景中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参与度、策略和兴趣;测试形式包括学业测试,还包括问卷调查,问卷填写人分别为学生、校长、家长等。重点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国家层面考察学生表现及影响学生表现的相关社会、经济、文化及教育因素。从纵向看,PISA不仅重视某一次的测试结果,更重视连续的三年一次的测试结果,以期对教育质量和政策进行跟踪调查,并对其发展进行预测,为各参与国和地区进行政策分析和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PISA多方位对教育质量的测评把握了教育的本质和关键影响因素,这一形散而神不散的评价模式,对拓展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无疑是有帮助的。
其三,PISA评价目标的多重性。虽然PISA测评的最终目的是为各国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但它并不是对教育政策的单项评价,而是围绕最终目的将多重目标融合在一起,一次测评同时达到对学业质量、学生持续发展潜能、教育公平、教育效率等方面的测评目标,可以认为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和谐结合,体现了现代教育评价模式的发展趋势。当前,我们仍然习惯于评价的单一目标,而且,对评价活动的投入很大,产出却不尽如人意。实际上,我们国内也并不缺乏成功的评价实践,但提炼和推广成功评价经验的研究能力却很有限,存在着实践者已经过了河,研究者还在摸石头的现象。面对PISA的成功实践,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结合我国教育评价实践,借鉴PISA的经验,早日开发出有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监控体系。
标签:第一世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