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失真现象分析_英语论文

小学英语课堂失真现象分析_英语论文

透析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若干失真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课论文,堂中论文,现象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真实性问题一直是外语教学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随着现代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问题已经远非创设真实语境那么简单。真实性问题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一个涵盖许多不同方面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当前,由于不少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对英语课堂真实性问题的深刻认识,忽视语言教学应以真实性为前提,导致课堂失真现象时有发生,如语言材料不合情理、课堂活动不切实际、教师话语虚情假意、肢体语言言行不一、语用情境脱离生活等。这些不真实的教学行为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阻碍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下面,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几种典型失真现象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语言材料不合情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因此,真实的语言材料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不真实的语言材料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拓展教学内容,增加语言输入量,进行文本再构和自编语言材料,但由于自身语言水平的限制,编制和建构的语言文本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违背事实常理。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Seasons一课时,在课末增加了一篇题为“Seasons in Canada”的自编阅读拓展材料,其中就有一段文本语言为:I love summer.In summer,the weather is usually very hot,and I can swim in the sea.事实上,加拿大的夏天气候较少炎热,所以这段语言文字虽然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但它违背了事实,显得不够真实。

      不仅如此,在学生接触最多、使用最频繁的英语教材中也偶尔会出现语料失真现象。例如,笔者使用的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就有这样一个单元Unit 7 On the farm,其中的Story time板块呈现的是主人公Mike在好朋友Liu Tao的带领下去参观Liu Tao爷爷农场的情境,在参观的过程中一向聪明活泼的9岁男孩Mike却向Liu Tao和爷爷了解起了农场上常见动物(猪和奶牛)、水果(苹果和梨)的名称。由于教材语言情境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符,所以教材语言就显得不真实自然。这样的语言材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不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接触、理解和体验语言,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交流能力。

      真实的语言材料是指没有被简化或改动过的蕴涵真实信息的日常语言,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原始材料(全建强,2006)。考虑到小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课堂上往往不会使用原汁原味的原版语言材料,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经过一定的修改和加工,英语教材的编写也不例外。但无论何种语料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合情合理,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材料相对真实可信,使教学更有意义。

      二、课堂活动不切实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活动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活动要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和画画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项目的真实意义和用法。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活动的真实性,把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活动硬搬进课堂,而课堂是一个特定的场所,会受到人员、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因而有时活动就并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Where's the bird中的Cartoon time板块主要呈现了教材中两个卡通人物Sam和Bobby开展的一场捉迷藏的游戏活动,通过捉迷藏这一游戏活动操练和巩固本单元的重点句型“Where's…? Is she/he in/on/under/behind…?”。在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中,有位老师和学生在教室里开展了一场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捉迷藏游戏。捉迷藏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众所周知的儿童游戏,这一游戏的前提是要有隐蔽的藏身之处,这样游戏才会玩得精彩有意义。上述教材中的Bobby是一只小老鼠,它容易躲藏也很隐蔽,游戏呈现十分精彩。而学生在教室里唯一可躲的场所是课桌下面,所以这位老师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待一位学生藏好后,就问:“Where's he? Is he…?”其他学生一眼就看到这位学生,并异口同声回答:“He's under the desk.”接下来,老师再让其他学生上台躲藏玩游戏,台下一片嘘声,没人愿意参与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因此终止。正是由于游戏活动与课堂这一特定场所不匹配,师生交流缺乏信息差,游戏活动脱离了生活实际,失去了其真实性,活动开展事与愿违,收效甚微。这样的活动貌似真实,实质不切实际,既没有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没有操练和巩固到目标语言,更没有激活学生的语言思维。

      因此,课堂活动要真实有效,除了要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外,还要有明确的信息差、真实的交流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教师话语虚情假意

      教师课堂话语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程晓堂,2009)。真实的课堂话语的特征是师生之间的真实自然的交流,而真实自然的语言又会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然而,笔者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时常观察到,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信口开河,虚情假意,话语前后矛盾,失真现象十分普遍。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T:Hi,S1.How are you?

      S1:Fine,thank you.And you?

      T:I'm fine,too.Goodbye,S1.

      S1:Goodbye.

      T:Hello,S2.How are you?

      S2:Fine,thank you.And you?

      T:Not bad,thank you.See you!

      S2:See you!

      T:Good morning,S3.How are you?

      S3:Not bad,thank you.And you?

      T:Not so good.

      S3:I'm sorry.

      这是一节三年级英语课热身环节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利用上节课学习的问候语“How are you?”与学生进行自由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看似十分流畅,但教师一味地为了复习巩固上节课中“How are you?”的几种应答“I'm fine./Not bad./Not so good”,追求答语的多样性,从而导致教师话语前后矛盾,缺乏真实性。这种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如教师在教学主题为“Seasons”一课时,一会儿与一位学生交流说:“My favourite season is spring,because it's beautiful,and I can take photos in the park.”一会儿又与另一位说:“I like winter best because I can make snowmen.It's great fun.”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真实性会产生怀疑,既影响了教师的威信,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与互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课堂话语要真心实意,保持前后一致,给学生学习创造一个真实可信的语言环境。

      另外,教师话语虚情假意还表现在课堂评价言不由衷、言过其实。这种现象在学生朗读新单词时特别明显。教师在检查学生发音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开火车朗读,为了追求课堂的快节奏,教师往往等学生一念完就将“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等评价语不假思索地迅速报出,甚至次序都没有变化。其实,学生的单词模仿朗读并没太大的区别,教师就运用“good,great,excellent,wonderful”等评价语给他们进行区分,显得不太真心。这样的评价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评价,纯粹是为了体现评价语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缺乏针对性,并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会让学生对学习感到很迷惑。

      四、肢体语言言行不一

      身体语言研究专家艾伦特博士提出:人们每一次交流,语言占7%,声调等占38%,肢体语言占55%。肢体语言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真实的言语交流与得体的肢体语言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进而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笔者观察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能科学、合理、艺术地运用肢体语言,显得不真实自然,师生交流缺乏情感,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

      比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一边说“Now open your books”,而自己的动作却是把单词卡片贴在黑板上。到底是看黑板还是打开书本,这令部分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这种指令语与自己的言语不一致的行为,既不利于课堂活动的有序展开,又不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良好习惯。

      又如,一位教师教学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7 On the farm的Story time板块时,在铺垫新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 They're...”环节中,一会儿站在多媒体大屏幕旁,用手指着上面的事物问:“What are these/those”,一会儿又走到学生中间指着大屏幕问:“What are these/those?”整个环节,学生不断地用“They're…”来应答,而对于新句型“What are these/those?”的语用区别则是一头雾水。教师的肢体语言与语言教学内容不匹配,必将影响学生对新语言“What are these/those?”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教师肢体语言必须服从教学内容表达的需要,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切忌生搬硬套,矫揉造作。一方面各种肢体语言之间的动作要互相配合,另一方面肢体语言要与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容和谐统一。此外,教师的面部表情、眼神要自然得体,与学生的身体距离科学合理,这样才能营造真实的交际情境,真正为语言的教与学服务。

      五、语用情境脱离生活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服务。而语言的使用依赖真实的情境。如果学生能够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程晓堂,2009)。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但笔者在许多公开课上发现,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语境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明确的交流目的和真实的交流意义,致使语言运用情境失真,不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6 Colours fun time板块时,通过一个转盘游戏来操练巩固句型“What colour is this...? It's…”。在游戏结束后,该教师设计了一个语言运用任务,让学生同桌间用“Look at my...”“How nice!/What colour is it? It's.../Do you like it? Yes,I do.”来谈论各自服装的颜色以及表达自己的喜好。

      在上面的任务活动中,虽然学生间交流积极,对话十分流畅,但并没有让学生按照真实交际情境中的交际方式进行互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不会问对方自己身着衣服的颜色的,这显然是明知故问,因此语用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此时的互动失去了真正的交流意义,仅仅是操练语言形式。

标签:;  ;  ;  

小学英语课堂失真现象分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