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18年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有效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习惯的策略研究》(编号2018C664)阶段成果之一。
摘要:课外阅读作为教材文本学习的延伸,是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能力的体现,是有效获取知识的源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指出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但是很多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多家长也将孩子送到了寄宿制的学校。孩子所接触到的世界是十分有限的,课外阅读更是其优化心灵、拓展视野、陶冶性情的重要途径。但是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具有较多的阻碍,因此应当如何在农村小学中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阅读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研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关键词:课外阅读;留守儿童;学习习惯
引言:
阅读是汲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外阅读作为教材文本学习的延伸,是学生阅读能力、学习能力的体现。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更是拓宽视野、优化心理、提高综合素质的“良方益药”。然而,课外阅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尤其是在农村小学,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课程学习,造成无暇阅读。此外,师资水平、办学硬件设施等都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升。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消遣方式在学校其利用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转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
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同时还要让学生广泛地吸收人类文化的营养。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分支,应坚持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科学主义为指导,明确课外阅读目标,且课外阅读教学要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读本。同时注重课外阅读的人文价值,从大量阅读具体形象的、带有情感和主观色彩的作品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审美感悟能力,发掘文字中蕴藏的精神世界,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现代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引领、指导,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应坚持科学人文主义取向,重视课外阅读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同步阅读资源、优化课外阅读评价,促进阅读迁移意识。
2.教师进行非功利性地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以兴趣类和视野类为主的,读书就是为了丰富视野,提高阅读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课外阅读是学生们自己独自完成的任务,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最主要的是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由于学生年龄和学识的限制,他们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书目的科学性、合理性不高。那么书目的选择主要依靠语文教师的推荐。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明确的指导性意见。课外阅读的要求是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的统一。知识性是课堂学习的辐射;审美性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要在趣味性的前提下实现的。学生课外阅读的趣味性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当今互联网超媒介时代,学生的课余生活除了必须完成的课外作业,他们的兴趣点有多少在阅读中,在前文的调查问卷中已经清晰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特征。教师在这样的时代就需要因势利导,利用学生想玩、爱玩的心理潜意识,把他们的兴趣点吸引到阅读过程之中。教师要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就要站在非功利的视角上,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升审美能力为潜在目标。儿童文学作品成为语文教师的首选。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单单指的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品,还包括世界文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点多方面原因。一是在内容上历史故事、英雄情结;二是在语言上成语运用;富于文采;三是在思维中有战胜灾难的主旨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四是儿童文学作品是最接近儿童生活、心理、兴趣的故事内容,符合儿童的期待视野。这几方面因素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地方。教师在阅读书目的推荐上尽量避免影响的要求,尽量拉开与课堂阅读教学的距离,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3.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长期的培养过程。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客观上,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会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主观上,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是不是有端正的态度。我们不能把任何形式的读书活动都称为课外阅读,也不能把课外阅读视为提升孩子阅读能力的唯一手段。问题的关键在于“度”和“质”的考量。“度”是阅读量的时间体现,小学高年级的阅读量要求最少要突破100万字,也就是说每学期课外阅读量是25万字,在折合成每周大约1万4千字,这个阅读量是个平均值,贵在长期坚持。在新课标中对于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具体的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笔者们计算的结果是1万4千字需要的阅读时间是47分钟。这是一周的阅读量,也就是说在一周之内,学生一共拿出47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各方积极营造课外阅读环境
4.1各科渗透,共同促读
课外阅读环境的营造从农村学校方面来说关键在于各科教师之间的联动、配合。受学科特点的影响,目前在广大中小学中课外阅读被想当然地认为是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其他各科都“敬而远之”,将课外阅读全全推卸到语文上。其实,就像学生不仅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学校作为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内部必须是积极联动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汉字、阅读,这些知识也会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当中。反之,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学习阅读。
4.2拓宽渠道,优化课外阅读资源
首先,利用好图书室。在农村学校,图书室是必不可少的,重点在于将图书室的使用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应注意书籍的更新,配置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读物类型,及时添置相关读物。在时间因素方面,延长学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开放时间,提供给学生可以随时阅读的条件,满足不同学生想要阅读的需求。特别是留守儿童一天当中的早、中、晚饭时间段,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因此在此期间要保障图书室的开放。其次,重视班级图书角的建立。图书角应成为每个班级中亮丽的风景线,可以用班费购买,也可以通过教师发动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图书带到学校与同伴分享的方式,扩大班级图书角的资源。制定班级图书角的使用方式,如:注意保护书籍;不看时应将图书放回原处,杜绝借而不读的霸占行为;让学生轮流当班级图书角的管理员,负责对图书的看护、整理等。各个班级还可以实行互借制度,将本班的图书借给其他班级,同时也可以从其他班级借入本班没有的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进班与班之间的课外阅读情谊。
5.结束语
新课程教育改革加强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指出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选择农村留守儿童,对其课外阅读能力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对象上较为新颖。本文针对农村地区课外阅读物质环境等方面不足,难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且课外阅读是优化留守儿童心灵,充实课余生活的重要途径,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达成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的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梦克,谢丝雨,俞恒.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颍上县为例[J].情报探索,2017(7):47-51.
[2]蓝雪英.浅谈课外阅读转化农村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8):191-191.
论文作者:石花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8
标签:课外阅读论文; 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农村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班级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