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男孩危机”到“男孩中学”--国外男孩研究及其启示_男孩危机论文

从“男孩危机”到“男孩中学”--国外男孩研究及其启示_男孩危机论文

从男孩危机到男子中学——国外关于男孩问题的研究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男孩论文,启示论文,危机论文,男子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初,上海市第八中学决定开设两个男子班,从而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对于“男孩问题”的热议[1]。笔者认为,目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男孩危机”,而建立男子班是解决学校“阴盛阳衰”、“男孩女性化”等问题而采取的对策之一。

一、男孩危机问题在西方的缘起

人力资源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具价值的“商品”之一,近20年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对男孩成绩下滑这一现状已不再作壁上观。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经济的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各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目的是确保其在全球市场中具备竞争力。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领导意识到,必须改善教育体制,解决男孩成绩不理想的问题。

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发展中的大国,当前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走出困境的发动机。而对男性问题的关注正是这两个国家得以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两个国家的男女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但和其他国家的不同在于,这两个国家的男孩在学业上是相对领先的。而美英等国则完全相反,美英等国是女孩的成绩优于男孩。

西方一些学术期刊和媒体就男孩学习成绩下滑提出了一个观点,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标准化考试成绩、高辍学率、高违纪处分率等方面的不成比例的数字,以及高校入学人数的下滑。国外研究资料描述了全球范围内男性教育经验的转变,其中尤其令人感兴趣的一点是女性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和男性在教育上的危机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才开始关注男性成绩方面的研究。英国对此给予高度关注缘于英国女生在2000年度的ALEVEL考试成绩首次超过了男生。

目前,西方绝大多数针对男性的研究受到了针对黑人及美籍黑人所做的研究的影响。美国也在研究黑人及美籍黑人的经历。克劳斯和斯莱特(Cross & Slater)声称:美国各族裔男生获得各类学位的人数正越来越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近年来各行业向女性普遍放开了就业及职业机会。相对而言,黑人男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出来的差劲更是大大超过白人男生[2]。有人认为,现时对男性成绩不理想所下的定义应当被重新审视。这些人认为,是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孩成绩不理想,而不是“社会阶层”和“种族”因素的影响,英国卡帝夫大学学者史密斯(Smith)发现这种观点在政客、记者、学者和相关从业人员中广为流行[3]。国外最新的学术研究调查课题显示,以下因素可能是引起男性成绩不理想的内在原因。

1.家庭构成

国外学术机构在研究家庭构成对城市男孩行为的影响中发现,对于那些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男孩来说,单身母亲家庭中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更多一些。但如果家风较好,则会让这些男孩更具有自主性,更能发挥出男生在家中的特殊作用。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经济条件好的单身母亲家庭同样会出现问题男孩,而并非问题男孩多来自于工薪家庭。

2.身份认同

一个学生的身份认同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杜马伊斯(Dumais)建议,研究人员应该去思考研究一下每个学生具有什么天赋以及因他的习性所形成的偏好,以便真正了解他学业上的潜能所在[4]。男生们总想要弱化或隐藏自己不同于其他同学的优点,他们害怕自己成为同学眼中的异类。对男性化的固有观念主导了男生的教育经历,因此,弄明白这些互相作用的情况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的身份认同反而让他们与学业上的成功、投入背道而驰。“社会身份”被作为一个主要原因来解释男性高不成低不就的根源所在。

3.课堂行为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习惯是探究他们学业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英国爱丁堡大学学者汀克林(Tinklin)指出,女生比男生更重视学校这一关键原因有助于解释为何不同性别的学生成绩不一样[5]。加拿大学者马尔迪诺(Martino)调查了澳大利亚一所天主教男女同班学校的青春期男孩,他们会做些在教室里丢泥巴、讲废话或者是装酷的事来表现他们的男人气。马尔迪诺(Martino)还发现,“酷哥”们会通过装傻这种带有霸道意味的男人气来表达他们对优秀教育价值观的抵制[6]。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对成绩的态度。英国学者扬格(Younger)认为,很多教师相信他们对男女学生是一视同仁的,尤其是在学业的支持方面,但调查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大多数学校里,男生看上去在某些方面占据了主动,但在学业的支持方面,女生和教师间则有着更多的互动[7]。

4.施教者的认知

英国学者扬格(Younger)指出,教师对男生的消极态度建立在其对男孩行为的理解上。男孩比较吵闹、比实际年龄幼稚、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特质会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制和努力,而且教师们觉得男孩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大过课堂作业,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教师在教授男生时的挫败感和气恼[8]。麦希尔(Myhill)认为,男生或女生中都存在着例外,尽管看起来吵闹更多的是男孩,好学生在学习的互动上更为积极,差生则不积极[9]。因此,应该在课堂里采取某些变革,以引导男孩子们的精力和学习方式。

5.课程及课堂结构

对男孩成绩明显不好的关注使得学校开始重新考虑男生独班,设置男生喜爱的课程来改变他们的表现。但需注意的是,如果课程设置不变的话,则无法触动学校里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男孩文化”,反而会更糟糕。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和男子气问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田纳西大学提出两点看法:其一,男生看男生的书,女生看女生的书的好处不明显;其二,男女生看同样的书可以帮助他们分析文学作品中男子气和女人味的特质。不管怎样,研究者们认为,设置一种男女生互不对立的课程可能还是有好处的。这种主张来自于对两性社会结构的承认及其对目前学校文化现状的影响,同时也推进了对单一性别学校和男女同校学习好处的讨论。在对许多国家调研后,对男校的批评之声似有扩大趋势。香港大学学者测试了教育成绩方面的性别差异,得出的结论是:女校适合女生,而男女同校适合男生[10]。这对把焦点集中于设置单一性别班级的学校改革的有效性提出了疑问。

二、男子中学是不是解决男孩危机的有效办法

应该说,男女同校是与男女平等联系在一起的问题。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国大规模公布的考试成绩显示,男生成绩不如女生好。这使公众的注意力从女生转移到男生。对于这个问题,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声音有点不同。新闻界对该问题的呈现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决策者和操作者对该问题的看法。媒体认为,设立男校有下列好处。(1)对教育的改善。如果非混合制班级能使学生充分发展,为何不把这种体制移植到更多的中学来呢?(2)学习风格。男孩和女孩在娘胎里脑部发育就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男女生学习风格的不同,因此应分班上课。因为男生比较好动,喜爱竞争;女生比较文静,喜爱合作。他们在智力能力和情感发育上都有不同,应因材施教,不能把过分女性化的课程让男生上。(3)选择。媒体经常说,我们不是常常讲自由和权利吗?难道不应该多发展一些男女分班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班级类型的自由和权利吗?(4)缩小男女生差距的方式。男生班被媒体认为是解决男生成绩不良的一种良方,能尽快缩小男女生之间成绩的差异。另外,在混合班里,无法看到男生的自信心和阳刚之气。(5)分心。在中学里,男女生都处在青春期,男生的不良表现对女生的成绩会有负面影响。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或多或少存在的男孩问题,学术界得出了哪些结论,是否认为设立男子班或男校是解决男孩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呢?这里有四个互相关联的主题。

1.学习成绩

许多学者认为,一旦男女生成绩被社会经济因素和以前的成绩加权平均,则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杨和弗雷泽(Young & Fraser)认为,至今仍然无法完全证明民间认为的非混合制学校学生比混合制学校学生更优秀的判断[11]。在大多数国家里,非混合制学校一般都是私立的,而混合制学校则是公立的。澳大利亚学者马尔什和荣威(Marsh & Rowe)和美国学者杨和弗雷泽(Young & Fraser)指出,必须考虑到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个因素,但是这个因素是难以加权平均的[12]。卡本特和海登(Carpenter & Hayden)注意到,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因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不同[13]。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与混合制公立学校和非混合制私立学校的对比有关。用招收经济情况类似学生的办法设置一种独特氛围的做法会影响对成绩的测量。笔者看到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混合制学校与非混合制学校的成绩,如果剔除其他因素后,其实并无显著差别。

2.学习科目

还有一些团队研究了非混合制班在选择对男女生来说不是常规课程上的影响。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的结论是:非混合制班级比起混合制班级来,对于男女生不受传统思维影响,选择对于他们将来有好处的课程上有积极影响,非混合制学校学生对非传统课程有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

3.学习态度

非混合制班的女生对传统上属于男生“领地”的学科(数学和物理)的焦虑感低。因此,多数调查认为,上非混合制班在社会心理层面来说对女生有好处,她们在课堂上更加自如,不受男生的干扰。而男生的情况完全相反,男生班秩序更混乱,打架、上课讲话和考试作弊更严重。甚至在有些班里,保守的孩子代替了以前女生的地位,受辱骂并成为其他同学施展所谓“霸气”的对象。

4.性别歧视和性别成见

很多研究对于非混合制教育的优点和校园里的性别歧视及性别成见问题感兴趣。美国学者在这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一些学科(如理科和计算机)传统上被认为是男生喜欢的课,而文学、艺术、历史等则被认为是女生喜欢上的课[14]。因此,在比较两种班级的时候,又多了一个变量,即老师的态度,老师有时也会有意无意地怂恿学生按照传统观念或非传统观念选课。

三、国外研究的方法与态度

1.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调查,让数字说话

既然要用数字说话,那就需要用统计学与概率分析等高等数学的方法,采集准确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处理。本次研究收集的60篇论文,只有一二篇是用定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其余的论文都是运用定量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例如,吉尔林(Gilson)用Pearson r系数和X2测试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得出“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对孩子学业的关心与否等因素有时比男女是否分校的影响要大”的结论[15]。罗宾林和史密瑟(Robinson & Smithers)用政府组织的标准化测试的成绩来测量学校类型的影响中可以量化的差别,并根据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淘汰率和学校传统的好坏对这些学校进行配对,最后发现,有时学生成绩的好坏更取决于一个学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而不是男女分班[16]。马来西亚学者赛特辛格(Seitsinger)用一个模型加上事先测试、事后测试以及面谈和问卷调查等综合方法进行研究。但最后作者仍指出,该测试样本较小,而且调查对象是一所私立学校,学生大都来自低收入家庭,其中90%的学生享有全额或半额助学金,因此结果可能不十分典型[17]。

2.要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史密斯(Smith)对两所澳大利亚男女分校制中学(一所女中,一所男中)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后来这两所中学都变成了男女混合制学校。他想看看这样的变化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成绩有何影响。然而,由于变量太多(两所学校的录取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该调查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18]。这个事例说明,在开设男子班之前,必须用科学方法测量出这些男生的各种指标,否则过了几年后再调查时,由于事后指标无法与事前指标相对照,导致调研无法完成。当然,对男生以前的成绩可以拿出来进行比较,但是一些属于心理、情感方面的软指标则最好事先测量。

四、国外研究的基本结论及其启示

1.基本结论

(1)非混合制教育可能只对少数人有好处;(2)非混合制教育对女生的心理有好处,如果有选择的话,女生会选择非混合班,而男生会选择混合班;(3)两种体制的班级教学成效差距不是很大;(4)非混合制班有排除选择课程时性别成见的好处,而混合班会增强这种性别成见。目前这些研究对男女分校问题还不能得出十分确凿的证据,需继续试验。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开设女校对女生的身心健康也许有好处,而男生班的好处则要继续试验。而在得出科学结论前,不宜将男生班全面铺开,以免劳民伤财。

2.启示与思考

首先,从我国的情况看,也应允许在各地开设若干男生班以开展试验,防止因样本较小导致结论的不典型。我国的特点是产生干扰因素的变量在数量和程度上都不及西方,如种族差异几乎没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差别也非大面积存在。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变量,如农民工子女问题。另外,有些西方国家由于传统或宗教的影响,本来就有很多男校和女校,而这对当代的中国来说则是个新生事物,而且实施后往往需要有一套新的教学方法跟上去。

其次,就中国的“男孩问题”而言,我们至少还要具体而深入地思考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男孩问题”的复杂性。中国的男孩问题与国外的相比至少有两点要引起关注。一是持续关注同国外一样的“男孩学习成绩不如女孩”的问题,当然这个成绩的评判标准,即以应试为主的知识性考试为标准备受质疑。二是持续关注男孩的女性化问题,即如何解决男孩的“男子气质”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国内远比国外严重得多。这两个问题通过几年“男生班”或“男子学校”的教育试验能否解决还是未知数,因为国内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2)“男生班”实验的长期性。我国对教育等问题的实验性研究刚刚起步,如“男生班”的实验没有长期的追踪调查是很难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的。在多变的转型期,这样的实验能否坚持也是令人担忧的。(3)“男生班”实验的科学性。根据国外的研究情况看,实验是要经过精心设计的,如进入“男生班”实验的学生是否要挑选或选拔,如何“挑选”或“选拔”,这都将影响实验的科学性。这个问题本身也是一个课题,需要慎重探讨、论证,否则就会像国外的一些实验一样成为无效试验。

最后,对于国外的数模研究,我们需要学习借鉴,但肯定不宜全盘数模化,关键是搞好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和对个案的科学分析。提供这些思考是希望我国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能在西方研究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摸索出一套更适合本土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早日得出科学的中国式结论。

标签:;  ;  

从“男孩危机”到“男孩中学”--国外男孩研究及其启示_男孩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