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口移徙概况_移民论文

国际人口移徙概况_移民论文

国际人口迁移概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观论文,人口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从三个方面概述了80年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状况。(1)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移民的数量与趋势。(2)迁移的原因及三种不同类型的移民。(3)从迁出国和迁入国两方面考察了迁移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迁移 移民原因 移民影响

近十余年,世界人口迁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规模前所未有,并在稳步增加。据有关资料[1],目前,全世界移民数量约有1亿多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下面就国际移民的数量与趋势、原因与类型及产生的影响作以简要的分析。

1 迁移的数量与趋势

1.1 欧洲

自1980-1992年间,约有1500万人作为移民迁入西欧。欧共体国家的“外国居民”总量为1300万人,占1990年人口的4%,迁移者多来自亚洲、非洲和东欧国家。

前西德的外国居民人口由1980年的450万增长到1990年的520万,相当于前西德总人口的8.4%,移民中数量最多的是土耳其人(170万),前南斯拉夫人(65.2万和波兰人(24.1万)。

法国1990年人口的6.4%由外国居民构成,其中62万阿尔及利亚人,58.5万摩洛哥人,64.6万葡萄牙人。此外,还有100多万取得国籍的移民和约50万法国公民来自位于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海外法属领地。

英国的外国居民总数达190万,占1990年总人口的3.3%。此外,少数民族人口——其中多数来自加勒比海和南亚,构成总人口的4.7%,移民人口总数估计达450万,占总人口的8%。

瑞典的伊朗和黎巴嫩人是近年来移民的最大群体。与其邻近的挪威,移民多是巴基斯坦人。西班牙和意大利接纳的菲律宾移民数量不断增长。

中欧和东欧的凶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已成为迁入国,接纳来自这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和难民。”

南欧越来越成为迁移的目的地,移民包括北非和西非及具有“国籍联系”和“语言联系”的人群。后者包括祖籍意大利的阿根廷人、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后裔的拉丁美洲人,和来自葡萄牙在非洲的前殖民地的移民。

美国在经历了50年低水平的迁入之后,从60年代起,迁移水平不断回升。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称民数量显著增长,占1985-1989年移民总数的90%。80年代期间,有733.8万名移民合法地进入美国(非法移民数量则未计其数,总量约高达1000万人。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过去十年中,美国总人口增长不到10%,而拉丁美洲裔却增长53%,亚洲裔更翻了一番[2]。

这时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迁移增长率也相当高。1985-1987年,获准迁居加拿大的移民70%来自发展中的国家。澳大利亚的迁移水平为50%。

1.2 亚洲

日本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自80年代中期起,特别自海湾石油生产国对外籍劳工的需求减少以来,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焦点。战后日本对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来访者很少有签证限制,在80年代期间,大量的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伊朗人到日本的建筑业和服务业中非法就业。80年代末,日本政府对于许多亚洲国家恢复了签证要求。签证超过期限而滞留不归的外籍人数量从1988年的2.05万人猛增至1992年的28万人。

韩国对阿拉伯石油生产国的劳务输出,1982年顶峰时达15万人,1988年降到2.1万人。近年来,本国的年轻人趋向于继续求学深造,中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其结果是加工制造和采矿业工人的严重紧缺。从1987到1992年,韩国劳工的工资增长了50%。1992年外籍非法劳工达1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了两倍而成为劳工进口国。

新加坡历来采取依靠外籍劳工缓解期劳动力短缺的作法。目前,新加坡约有17.5万外籍劳工,约占全部劳动人口的15%。

菲律宾是亚洲与海外签订劳务输出合同的主要输出国,1991年提供劳工65万人。

越南主要和前苏联集团进行劳务输出,1989年向前东德输出劳工约6万,1990年向前捷克和斯洛伐克输出3.4万名劳工。

马来西亚在向日本提供技术熟练工人的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供应日趋紧张,近年来作为迁入国接纳了约100万印度尼西亚及泰国的非法移民。自1992年政府开始接受申报,在6个月的大赦期内已有35万人取得合法地位[2]。

菲律宾、韩国和越南也是向北美提供永久定居移民的主要迁出国。80年代末,亚洲人占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迁入者中的40%,巴基斯坦、伊朗和斯里兰卡人占澳大利亚非法移民的35%。

1.3 拉丁美洲

到目前为止,拉丁美洲的移民主要来自墨西哥,据1980年人口普查估计,有220万墨西哥人移居国外,其中99%在美国。世界银行劳工组织估计,这些移民相当于墨西哥国内劳力的10%。80年代期间,约有300万墨西哥人迁入美国,占美国这10年间移民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个主要迁出国是哥伦比亚,迁居国外者达70万至100万,占国内劳动力的9%~12.5%。

据1980年人口普查资料,拉丁美洲南部的阿根廷人口的7%是国外出生者。阿根廷已成为领近国家巴拉圭、乌拉圭和波利维亚人迁移的主要目的地。近十多年来,受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迁入渐少,迁出增多。

近年来,巴西接纳了邻国的大量移民。与此同时,巴西农村的大批移民又迁移到巴拉圭。

据1981年人口普查资料,委内瑞拉的国外出走者占人口的7.2%,它是哥伦比亚人的主要迁移地,也吸引了大量来自智利、多米尼加、乌拉圭、厄瓜多尔、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的移民。

1.4 非洲

60年代,加纳对于穿越边境的移民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现在据估计,象牙海岸人口的30%是外籍人,取代了昔日加纳的地位。尼日利亚与加纳一样,作为专业人员和技术熟练工人的净输出国,也是国际人口迁移的重要目标。但许多移民为非法移民。(具体数字不详)

非洲内部的迁移状况依不同时期的劳动力需求呈现了周期性,通常是不规则的,反应出国家间经济状况的变化。比世界上任何地区更为突出的是,西非的国际间人口迁移大都是国内迁移的进一步扩展,经济活动中心往往与非洲大陆的腹地相隔绝。

南部非洲近十年占主导地位的迁移流是从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等迁往南非共和国,移民中也有少量的莫桑比克、马拉维、津巴布韦人。南非共和国的国外出生人口从1960年的58.6万人增长到186万人。出于政治和其他原因,自80年代起,来自周边各国的移民数量有所下降,而从莱索托迁来的移民则不断增加,1985年,莱索托50%以上的劳动力出国打工。

非洲大陆以外最重要的人口迁移是从北非迁往西欧。1989-1990年,近210万人迁入欧洲国家。(不包括非法移民)

2 移民的类型与原因

移民的生存状况是依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在所不同。处理较好的是留学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可称其为“智能型”;处于中间状态的是劳务工人;处境最糟的是难民和失去家园的寻求避难者,通常被称作“经济难民”或“环境难民”。

2.1 智能型

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水平落后于欧美各国,这种不平衡吸引着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体育界等人士向发达国家流动,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在资金、设备等方面较先进的学习环境,也吸引着年轻人前来留学深造。据估计,北美、西欧和日本的学校里有100多万外国留学生,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据资料,自1978年以来,自费出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约达14万人。公费留学生近21万人,截至1993年底,回国的公费留学生共7万人,尚有14万人在海外就读。而家庭重新团聚的权利是各国移民法的共同特点。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留学人员及其随之出国团聚的亲属滞留海外,成为新的移民。美国1990年颁行的新移民法增加了“智能型”移民的配额,由过去每年接纳5.4万人增至14万人,其中教授、研究人员4万人,高学位专业人员和有特殊技能者4万人,高学位专业人员和有特殊技能者4万人,还为世界著名的运动员、艺术家和科学家等特设了“O”签证的“P”签证。

此外,美国和加拿大的移民法中还新增了“报资型移民”的配额。1986-1991年间,此举为加拿大吸纳了15亿加元,创造了1万个职位。投资型移民的90%来自香港和台湾[2]。由于接纳国未能信守诺言,致使投资移民上当破财的事例,近年来也时有所发生。

2.2 劳工型

世界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过大而且越来越大,是造成贫穷地区的人移居到富裕地区的又一个原因。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了种种联系,这些贸易和劳务上的联系成为劳工型移民进入较富裕国家的渠道。60年代,发展中的国家的劳动力年增长率较之工业化国家为4比1。90年代,这一比率增加到12比1。在这种情况下,迁移对于输出国及个人来说,都是颇具吸引力的选择,或者说,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对于输入国来说,由于发达国家出生率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化;而经济发展特别是脏、累、险的工种又急需大批青壮年劳动人口。因此,在某个阶段内,对外籍劳工也持欢迎态度。

到1985年,海湾合作季员会国家(GCC)总共接纳了约720万外籍人,其中510万是外籍劳工移民。劳工的63%是亚洲人,其中87%来源于印度、巴基斯坦、韩国和菲律宾。近些年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泰国的劳工增长很快。此外,伊拉克的外籍劳工数为100-300万人,主要来自埃及。海湾战争的爆发,从伊拉克和海湾地区驱赶出约200万劳工。与波斯湾地区形成对照的,是近年来东亚劳务市场的逐渐繁荣。日本、“四小龙”及来西亚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引起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甚至由劳务输出国转而成为输入国。

2.3 难民型

因战乱和饥荒导致的大规模难民潮,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关法的热点问题。进入90年代,一些地区的难民问题已得到缓解,例如:阿富汗、柬埔寨、越南等。而世界上的另一些地区,又涌起了新的难民潮,影响较大的有前苏联和东欧地区、非洲的索马里、卢旺达,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海地等。目前,全世界难民总数高达1800余万。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惊呼:“难民问题已成为当代的人类危机。”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后,长期以来对迁居自由的限制不复存在,加上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了罕见的移民潮和难民潮。前苏联自1987年放出国限制,随后3年移民数即超过前40年的总和。占以色列移民56%的是前苏联地区公民。1991年涌向意大利的阿尔巴纪亚难民,近几年涌向中欧各国的前南斯拉夫难民也达前所未有的规模。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到1992年底,德国共收到避难申请的有111.18万人。向英国申请避难的人数总计11.21万。向法国申请避难的人数达21.29万。向瑞典提出避难申请的共有18.98万人。瑞士共收到避难申请13.68万。

部族混战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饥荒,给非洲带来难以胜数的难民。1992年,索马里有9.3万人逃往肯尼亚。塞拉利昂有11万人逃往利比里亚。莫桑比克有7.7万人逃往马拉维,4万人流向津巴布韦。苏丹有2.2万人流向肯尼亚,1万人流向埃塞俄比亚。发生在卢旺达的胡图族和图西族之间的冲突使数万名难民流向扎伊尔。

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国海地,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自1991年海地军人发动政变后,10万余人逃离海岛,数万人乘船逃往美国。在这之后,古巴人重视美国政府已改变其执行了28年的古巴移民政策,继续乘木筏或小船前往美国,急剧上涨的古巴难民潮成为美国政府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国际人口迁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大规模的国际性人口迁移对于迁出国及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3.1 从迁出国方面考察

积极方面的影响有:(1)劳工移民寄回本国的汇款增加了迁出国的外汇和投资能力。据联合国有关统计,国际移民每年的汇款额约达660亿美元,在全球财政收入中仅次于石油,多于国外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如菲律宾劳工1991年汇回本国13.5亿美元,弥补了外贸赤字的四成以上。对肯尼亚的一项调查表明,汇款主要用于当前消费和改善医疗、教育条件。(2)缓解了发展中国家高速增长的人口有限资源的压力,使迁出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3)引进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国际间文化的交流。

其消极方面在于:(1)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造成了迁出国的人材短缺。非洲近十年来,已流失高等教育人材的三分之一。从前苏联地区移居以色列的犹太人中,70%有能力从事某种职业,很大一部分人受过中等以上教育。中国大陆的人材流失也遍及科技、教育、文艺、体育等各个领域。(2)由于移民中男性占多数,因而引起社会模式及家庭结构的一定变化,为妇女提供了机遇,也加重了负担。如联合国对南非的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的研究发现,40%农村的家庭由妇女主持,男人平均出门在外时间为15年。

3.2 从迁出国方面考察

积极方面的影响有:(1)智能型移民为迁入国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活力。80年代期间,仅美国就得到了150万受过大学教育的外籍移民。而投资型移民则以庞大的资金作后盾,为迁入国的经济振兴作出了贡献。(2)劳工型移民补充了迁入国的人力资源,使其不需要投资,就得到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劳务迁移的积极作用,对于60年代西欧和70、80年代海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最为显著。

其消极方面在于:(1)移民,特别是难民的大量涌入加剧了世界部份地区的紧张局势,为迁入国社会带来种族矛盾等不安定因素。如中东,由于前苏联及东欧犹太人集体移民到以色列,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应。西欧的种族主义活动也日渐猖獗。如德国的新纳粹分子利用当地人对移民的反感,每年要制造数千起暴力排外事件。从法国、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也屡屡传来移民受到袭击的消息。(2)对于迁入国政府来说,面临的是管理上的巨大压力。首先是住的问题,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难民,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住房,只好安置在临时难民营里。据报道,美国安置古巴难民的关塔那摩难民营已人满为患,卫生和饮水的条件都很差、多次发生骚乱。其次是安置经费问题。德国政府1990年为此支出44亿马克,1991年增加到54亿马克,1992年难民安置费高达72亿马克。再次是就业问题。激增的人口对于已被严重的失业问题长期困扰的西方国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1992年美国的失业率在6.5%左右。德国的失业率达10.5%,德国东部的失业率高达16.5%。新来的移民与本地居民为得到工作的机会和政府的救济而展开争夺,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而非法移民问题则影响到迁入国与迁出国国家之间的关系。

1994-09-20 修改稿

标签:;  ;  ;  ;  ;  ;  ;  

国际人口移徙概况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