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栽培_茯苓论文

茯苓的栽培_茯苓论文

茯苓的栽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茯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茯苓又名茯灵,为大型真菌,药用部分菌核是常用药材。

一、选择苓场

1、选地整地在适宜茯苓生长的地区,选择沙质壤土、微酸性、坡向南或东南、西南,三年未种过庄稼和茯苓的生荒地建苓场。土壤板结的黄泥地、阴湿地不适宜。苓场于春节后深翻50厘米,拣去石块、树根、草根,上方挖“人”字形排水沟。

2、作畦挖窝畦宽2.5—3米,内安排两行。顺坡向挖长60—70、宽40、深30—40厘米的窝子,底部挖松8—10厘米。

二、准备菌材

1、选树茯苓喜寄生于马尾松、华山松、云南松根部。菌材直径10—20厘米,间伐的小树、伐后的树稍、大树枝、根兜都可作菌材。

2、备材时间多为春栽,备材于上年11月至当年一二月为佳。菌材锯成50厘米长的短节,又称段木。

3、刮皮堆晾刮皮,用板斧从基部纵向削去3厘米左右的树皮,达木质部,留下3厘米左右的树皮,再刮一道,使之成6—8面形或4面形,以加快干燥,形成一条传菌带。呈“井”字堆放晾晒,一个月上下翻换一次,保持干湿均匀,晾去30—40%水分。下雨用草或薄膜盖,防止生霉,妨碍接菌。

三、选育菌种

1、采选优良母种最好在松林内采挖野生茯苓,或在人工栽培挑选生长旺盛的茯苓菌核,菌肉纯白色。有清香气者,分离培育出试管母种。

2、原种和生产种制作用松木屑和松木片作培养基,配料松木屑78%,蔗糖1%,麦麸10%,米糠10%,熟石膏粉1%,加0.25%的磷酸二氢钾。装菌种袋,经过高压或常压灭菌,在无菌接种室或接种箱接入母种,置室温24—28℃下培养25—30天,即成原种。再用同法把原种扩大培育成生产种。

3、制种时间于栽培前2个月进行,保证菌种生长旺盛,不老化,成活率高。

4、优良菌种的要求菌丝洁白、致密均匀、无杂菌感染,松木片呈腐朽状、断面微黄褐色,有较浓香气。四、接菌栽培

1、翻挖苓窝接种时把原来挖好的苓窝再翻挖修整一次,拣出石块、树根草皮,土块打碎。

2、菌材摆放每窝5根,重约20公斤。接种前将刮皮一面用斧再削平一刀,生霉的地方一并削去,露出新鲜木质,平整,使两个刮皮接触面紧密结合,以便菌丝传引和生长。还可用竹条或葛条扎紧。

3、接种根据多年经验,采用菌种袋套接和夹木引、打孔点种相结合的双保险法较好,传菌快,成活率高,结苓大。(1)打孔点菌种,在菌材刮皮面一端距顶15厘米处用手钻或电钻打一直径2厘米、深6—7厘米的洞,用75%的酒精消毒后的大镊子在酒精灯上灼烧灭菌。在火焰区10厘米范围打开菌种袋口,将木屑种填满塞紧,用新劈的松木楔密封。孔口应斜放,不能向下或向上。(2)夹木片菌种,用镊子夹出菌袋中木片种,卡入两根菌材顶部新刮皮面夹缝之间,紧密接触。(3)菌种袋套接,一窝3或5根菌材,中间的一根顶端凸出10—15厘米,新砍成锥形,略小于袋口,插入袋内使之与木屑种菌丝紧紧接触,用封口绳将菌种袋扎紧在段木上,不留空隙,用土填实。

4、注意事项接种栽培应在晴天进行,手和工具用70%的酒精和火焰消毒灭菌,树立无菌操作观念。菌材周围都须用沙土填紧,以防白蚁、蚂蚁等进入作穴。最后覆土7—8厘米,呈穹包形。全部栽完后,苓场周围可撒些药剂防害虫和其它杂菌。

五、栽后管理

1、保持适宜温湿度茯苓在温度18—30℃、土壤湿度50—60%都能正常生长。温度22—28℃生长迅速,20℃以下生长缓慢,高于35℃易于老化,低于10℃即进入休眠,停止生长。因此,选择最适温湿度接种栽培。栽后温度低于20℃、天旱土壤过于干燥时,可加盖地膜保温保湿,促进传菌和菌丝的生长。待半月至一月后正常生长时揭去地膜。

2、查窝补种栽后7—10天于早晨进行检查,窝面干燥表明传菌成活,湿润者大半未成活。对未传菌或染杂菌没成活的可及时重新补接菌种。

3、理沟排水栽后对苓场排水沟时常检查疏通,防止茯苓窝被洪水冲渍和水土流失,造成菌材菌核裸露或腐烂。

4、覆土填缝进入结苓期菌核生长迅速,致使地面裂缝,应3—5天检查一次,及时覆土填缝,防止烂苓,促进生长。

5、防治病虫害茯苓抗病力较强,主要病害是青霉、木霉侵染菌材、菌核,及菌核腐烂病。种前苓场深翻暴晒,段木菌材、菌种要严格挑选,注意消毒灭菌,菌材应有10—15度倾斜,预防水渍。发现烂窝及时处理,提前采收,并用石灰粉灭菌,防止扩大感染面。虫害主要有白蚁、茯苓虱等。苓场不能选在北向坡和有白蚁巢之处。发现白蚁很快除掉蚁巢和用农药喷杀。

6、防止踩损菌核形成和生长期若被人或动物踩踏就会脱离菌材,破损,染杂菌,造成腐烂。应设护栏,检查时在作业道细心观察,勿踏伤菌材和菌核。

六、收挖加工

1、收挖时间一般生长期10—12个月,气温高(22—30℃),土壤湿度60%,结苓快,可适当提前采收。刨开段木变为棕褐色,腐朽,菌核皮由白变为淡棕色,裂纹弥合,苓场地面再不出现裂缝,这时已不再长大,及时选晴天采挖。

2、收挖方法挖时观察窝面凸起,表面有龟裂缝,表示有茯苓,离窝半米处由下至上细心掏开,逐窝挖,不弄破苓皮,不遗漏。若有未腐的菌材,可将大苓采下,小苓与菌材集中重栽,仍可继续结苓。同时从中选出优质个体,分离优良母种。

3、加工干燥菌核含水分约50%,不能立刻烘干和暴晒。否则,因水分散发不匀,造成爆裂及糊化。应轻轻去掉菌核上泥沙,先放在不通风的室内,堆3—4层,下垫上盖一薄层稻草,使水份慢慢逸出,两三天上下对翻一次,俗称“发汗”。翻3次后再单层晾至七八成干,表皮变为褐色,削去外皮,用平的快刀向前下方切成方块或片,晒或烘干,分等作商品。皮称茯苓皮,碎块称茯苓丁,都可作药用销售。

联系电话:029-7345421

标签:;  

茯苓的栽培_茯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