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模式_党建论文

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模式_党建论文

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组织论文,股份制企业论文,模式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股份制的特点对企业党组织工作的要求

在我国,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公司化)后,在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产权关系发生了变化。企业产权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即产权关系由原来单一的国有变为国家、集体、私人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于一体的企业。第二,企业领导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变为“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重大问题由董事会决定,总经理要对董事会和股东大会负责。第三,政企关系发生了变化,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变为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实行间接管理,使企业依托市场,迅速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第四,企业目标发生了变化。企业直接面对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了企业的主要目标。第五,监督机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主要靠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变为依靠产权关系监督。基于上述变化,企业党组织一要尽快适应,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三要转换工作机制。

然而,伴随着一些国有企业的公司化,企业党建工作很快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少数企业党的工作没有摆脱两种倾向的缠绕:即用生产经营来替代党建工作,认为只要企业效益好,就能“一俊遮百丑”;或脱离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就党建抓党建,没有摆脱封闭式的循环。二是少数企业党组织对参与股份制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认识不够明确,在工作中不敢参与、不善参与,降低了党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三是少数企业党委班子不适应股份制特点,内部领导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参与生产经营的整体功能较弱。四是对企业党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精简的“度”感到难以把握,担心党的建设会受削弱。五是党务干部人心浮动,后继乏人。六是党支部和党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七是过去党建活动的定式,在深化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在严密而科学的企业管理和快节奏的生产经营面前,已显得很不适应。那么,党组织如何才能适应股份制特点,避免上述问题,从而有效地开展工作呢?我国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实践表明,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相适应,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必须处理好变与不变、坚持与发展二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股份制并没有改变企业的社会主义属性,我们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不变,坚持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不变,坚持党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和发挥政治优势不变,坚持加强企业党的建设不变,坚持党对股份制企业的领导不变;另一方面,股份制改造确实使企业发生了制度性的变化,因此,企业党组织必须改革党建工作,通过实践,大胆探索企业党建工作新的目标模式、组织模式、机制模式,实现党组织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的转变,努力走出一条加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并使之行而有效的新路子。这是股份制对企业党组织提出的新的客观要求。

二、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模式的基本原则

我们应当有这样一个起码的认识:即怎么样有利于股份制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的“双文明”建设和有利于实现党对股份制企业的领导,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就怎样开展工作。这应当成为构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一般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组织开展工作,实质上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指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政治制度而言;而在企业稳定、生产发展和保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企业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则处于服从和服务经济中心的地位,更加突出的则表现为党组织在股份制企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带领广大党员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生产经营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这是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本质内涵。明确了这一本质内涵后,也就容易认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党组织建立新工作模式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首先,党组织要坚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的原则,正确处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辩证关系。(1)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党建工作既要遵循自身固有的规律搞好自身建设,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生产经营;既要坚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又要在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大前提下,增强党建与生产经营在目标上的同一性、机制上的适应性和工作上的服务性。(2)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党建工作不能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搞“空对空”,生产经营也不能摆脱党建工作,搞“两张皮”。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发展、壮大股份制企业。(3)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生产经营的发展,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物质条件,同时又不断给党建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促进党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而党建工作搞好了,就能为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生产经营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相得益彰,共同组成驱动股份制企业发展的“内燃机”。要树立“结合”的观念,找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最佳结合点,在结合点上大做文章,变虚功为实务,化无形为有形。

其次,党组织要坚持“渗透——融合——服务”的工作原则。渗透,就是党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工作,把党建工作渗透到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合,就是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党组织的工作应避免“游离于外”,不搞“切块式”。党组织既要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把党建工作灵活地体现到经济活动中去;又要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的力量,把职工团结起来。党组织的工作要渗透、融合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变单一功能为多种功能,党务干部和政工干部要换脑筋、学经济、进市场、下班组,提高自己为生产经济服务的实际本领。第二,变小政工为大政工,所有参与企业管理的人员均应自觉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去。第三,变“体内小循环”为“体外大循环”,党组织要熟悉中心,紧贴中心,切入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之中,真正站在高处,想在深处,干在实处。

三、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模式的基本构成

首先,探索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的目标模式。当国有企业被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后,党组织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目标?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笔者以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应当本着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发展精神文明、有利于提高党对企业的领导水平来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一般而言,工作目标大致包括:(1)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促进企业各项任务的完成。(2)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3)领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4)改善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考察和推荐工作。(5)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6)领导职代会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这些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7)保障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支持职工按照股份制企业的章程参加股东大会和监事会;进一步加强工会建设,使职工更好地通过工会组织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企业实行有效的民主管理和监督。要做到这些,关键在于把党的工作目标同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管理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建立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的组织模式。当国有企业被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后,党组织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根据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如何改革、完善机构。目前,在一些股份制企业中,股东所关心的是企业能否盈利,因而党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则往往引不起应F有的重视。这是导致个别股份制企业党政发生矛盾与冲撞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有利于加强党对股份制企业的领导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出发,党组织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有原则性要求。(1)在工作机构设置上,力求精干高效。市场经济的快节奏,决定了企业党组织的机构必须精干高效。过去,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机构设置基本上是上面设什么机构,企业也设什么机构,上下对应,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劣。股份制是一种新的企业制度,其党建工作必须改变旧有模式,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从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出发,改革工作机构,使其特有的优势和能量朝着生产经营的中心释放;而不应当以机构部门多寡论党建工作的优劣,不应当把必要的精简和改进不加分析地说成是“淡化”。采用什么办法改进,应通过实践积极探索。有一些企业把职能相近的党政工作机构复合,比如,党委的组织部门与行政的人事部门合并,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合并,纪检部门与监督部门合并,党办与总经理办合并等。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两种职能。这种做法的好处是精简了机构,压缩了人员,减少了扯皮,提高了效率。但这种做法从长远看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通过实践来作出回答。(2)在人员配备上,务以素质为本。第一,选好党委书记。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是否有成效,关键是能否选配一个强有力的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强,是强在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有协调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有较高的威信,这样的书记越强,势必越能带领党组织支持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第二,引入竞争机制。党组织要把那些热爱党务工作、有事业心的人充实到党务工作岗位上。要重视加强企业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教育政工干部发挥奉献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工作;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要关心政工干部,使他们的待遇与同级行政干部的待遇相比能保持相当的水平。第三,应正确对待和处理党务干部兼职的问题。党务干部是否兼职、如何兼职、哪些人可兼、哪些不可兼,什么工作能兼什么工作不能兼,应以是否有利于股份制企业经济工作的发展为标准,坚持从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人而异而宜。第四,实行“三双向”,即实行党政干部双向交流、双向兼职和双向培训,培养一批“能文善武”的复合型人才。总之,在股份制企业中,党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要以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为前提,从实际出发,机构宜设则设,宜合则合;人员宜兼则兼,宜专则专。不强求机构上下对口,人员数额不死卡比例,允许探索和试验。

第三,确立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模式。按照“渗透——融合——服务”的原则,规范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设计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的模式。在企业上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方式应由以党委名义直接参与变为间接参与、全面渗透。即通过选举一些懂经营、会管理、党性强的党员干部进党委,以国家股东名义推荐党委的一些成员进入董事会、经营班子和监事会。在企业基层,以建设企业文化为契机,做深入细致的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因此,股份制企业党组织的基层工作机制,主要是通过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来体现的。

总之,考察和研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党组织的工作问题,以确立一个科学的党组织工作模式,使股份制企业党组织的工作能有章可循。这对于推动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以及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标签:;  ;  ;  

论股份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模式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