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300000
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心妇产医院 30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早产儿生后进行有效保温前后,观察早产儿低血糖发病率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0日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并转运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一步救治的早产儿200例,其中包括保温成功的未发生低体温的研究组100例和保温失败发生低体温的对照组100例。统计和对比经过有效保温后,早产儿低血糖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的早产儿低血糖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生后有效保温能够有效降低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我们有必要对新生儿,尤其对早产儿出生后加强保温措施。
【关键词】 早产儿;保温;低体温;低血糖;
WHO定义新生儿的正常体温为36.5 - -37.5°C。36.5℃以下为低体温,其中低体温又分为:轻度低体温(36.0-36.4°C),中度低体温(32.0--35.9°C),和严重的低体温(< 32°C) [1] 。新生儿在出生时,离开母体时刻,到达一个外界相对低温的寒冷环境,会立刻出现显著的蒸发热损失。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表明,在生命的前30分钟,核心体温可以下降2-3摄氏度[2]。早产儿和足月儿相比,体温在出生后会更加急剧下降,因为他们身体的质量与表面的比例不相称,暴露的身体姿势,皮下脂肪含量不足,不良的血管运动控制,皮肤波嫩,渗透性增加。从而很容易出现低体温[3,4,5]。然而,体温过低会导致多种生理变化,可能会推迟从胎儿期到新生儿的出生循环,已经公认是早产儿死亡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然而,机体产热过程需要消耗氧气和葡萄糖。如果保温措施不得当,低体温持续得不到纠正,糖原消耗增加和由于静脉注射延迟导致的葡萄糖缺乏,会直接导致低血糖发生。为了进一步研究在有效保温后,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的变化,本文特随机收集了本院出生的200例早产儿,统计其低血糖发病率,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进入NICU时患儿肛温划分,肛温达36.5-37.5℃为保温达标。低于36.5℃为低体温,视为保温不达标。2016年1月1日为分界点,本院改善了新生儿保温流程,发现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下降。特选取我院改善保温措施前后的4年期间,即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本院出生发生低体温和未发生低体温的的早产儿各100例,其研究组(保温有效组)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胎龄在28周+3天至36周+4天之间,平均胎龄为33周±2天。对照组(发生低体温组)中男性48例。女性52例,胎龄在28周+4天至36周+2天之间,平均胎龄为33周±1天。所有孕母孕期无感染、妊娠期糖尿病等特殊病史,无胎膜早破,无胎盘脐带异常。这些新生儿出生后经检查并未存在先天性疾病,各项特征发育正常,具备临床实验条件。在实验开始前,医生向新生儿家属告知了实验具体情况及内容,取得了患儿家属的同意并签字确认。两组早产儿在各项数据特征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1.2评价指标
统计和对比两组早产儿的低血糖发生率。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与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
2结果
早产儿低血糖发病率。
对照组中(低体温组)发生低血糖人数为23例,发病率为23%。研究组早产儿发生低血糖人数为6例,发病率为6%。两组早产儿的发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所示:
3讨论
众所周知,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生后热损失明显,生后低体温的出现仍然是一个普遍而且需要重点预防的问题。早产儿生命力较足月儿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当早产儿从母体进入自然环境后,体温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快速降低的现象。机体应激状态下糖原迅速耗竭,如得不到及时补充,很快出现低血糖[6]。有相关研究表明,早产儿在出生后由于低体温,可出现低血糖及其他内环境紊乱,进而可导致早产儿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5],因此积极有效的保温措施对于降低早产儿低血糖发病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早产儿采取了更为积极的保温措施,确保早产儿体温能够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而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早产儿的低血糖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我们利用设定产房室内温度为25℃,提前开启辐射台和保温箱、以及给早产儿生后用聚乙烯薄膜包裹身体、带棉帽子等一系列综合保温措施为早产儿营造了一个类似于母体的环境,不但温度能够达到早产儿需求,而且空气湿度等各项数据均能够达到早产儿较为舒适的环境[7,8]。当早产儿体温保持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时,早产儿内环境稳定,不仅血糖稳定,各项生命体征都会趋于正常范围,感染各类疾病的风险大大降低,他们对外界细菌和病毒侵袭的抵抗力也有明显增强,新生儿在有效保温的环境下能够更好地健康发育成长。此次研究表明有效保温能够显著降低早产儿的低血糖发生率,我们应该加强对早产儿生后进行综合有效保温措施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Mathur NB, Krishnamurthy S, Mishra TK. Evaluation of WHO classification of hypothermia in sick extramural neonates as predictor of fatality. J Trop Pediatr 2005;51: 341–345.
[2] Dahm LS, James LS. Newborn temperature and calculated heat loss in the delivery room. Pediatrics. 1972;49:504-513.
[3] Jones E, DeCherney A. Fetal and Neonatal Physiology.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2003.
[4]24. Narendran V, Hoath S. Thermal management of the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a
cornerstone of neonatology. J Pediatr. 1999;134:529-531.
[5]25. Marshall A. Humidifying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premature neonate: maintenance of a thermoneutral environment. J Neonatal Nurs. 1997;3:32-36.
[6] Knobel RB, Holditch-Davis D. Thermoregulation and heat loss prevention after
birth and during neonatal intensive-care unit stabilization of extremely lowbirthweight infants. JOGNN. 2007;36:280-287.
[7]林丽妮,陈慈,黄巧燕.远红外辐射保温台与婴儿培养箱保暖对早产儿生命体征及体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01):120-122.
[8]付兰珍.浅析早产儿暖箱保温的注意事项[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8):181-182.
论文作者:付克功,通信作者:郑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0
标签:早产儿论文; 体温论文; 低血糖论文; 新生儿论文; 发病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发生率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