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教育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和谐论文,目标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做到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构建起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基本素质的和谐教育场。我们把这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身心素质发展需要统一实现为出发点,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受教育者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称为和谐教育。这项研究课题是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八五”和“九五”市级重点课题。经过“八五”、“九五”10个年头的实验研究与推广研究,这项改革实验已构建起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三大基本要素的和谐为框架,以六大基本观念为基础的简便易行的基本模式。
三大基本要素及其结构关系是:一、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二、以教学领域中“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发展关系的和谐;三、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为主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
这三大基本要素是和谐模式的三根支柱。三大要素在和谐教育中的地位与关系分别是,前提——核心——基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融汇于教育的全过程,构建起和谐教育实施操作的基本框架。
六大基本观念分别是:一、科学全面的教育功能观;二、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三、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四、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五、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六、能动发展的学生观。
这六大观念是和谐教育对学校教育活动与教育现象的基本认识,是和谐教育实施的思想基础。
和谐教育模式的上述结构,及与其相适应的和谐教育评价系统和相应的评价量表,确立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引了学校“教”的活动积极地去适应学生“学”的需要与“学”的特征,保证了学生身心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目标的实现。
十年来,和平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班子换了几届,但以和谐教育为载体去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工作一直未停。
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1989年初到1994年初。在完成“七五”期间天津市级重点课题《和平区教育思想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和研究了古今中外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思想的资料,特别是借鉴了和谐发展教育思想,选定了和谐教育的命题,提出了和谐教育理论假说的框架结构。分别邀请了区内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教育行政领导干部以及京津两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专家,对和谐教育理论假说进行多视角的论证,选定实验校按《和谐教育实验研究方案》进行了三年半的实验。实验前测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身心发展水平无显著差异。三年的实验是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穿实验全过程,以和谐教育三大基本要素为实验因子。实验结果证实了和谐教育理论假说成立。《和谐教育实验研究报告》获天津市基础教育“八五”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二阶段:由1994年5月到1997年底。 和平区教育局充分肯定了和谐教育实验成果,在实验学校——新华南路小学召开了汇报展示和谐教育实验研究成果的现场会,并向全区小学提出,推广和谐教育实验研究成果,落实小学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
为了掌握和谐教育推广工作的进程,1995年下半年曾对全区49所小学采用问卷、座谈和个别访问的办法,对和谐教育研究成果推广工作进行了调查。证明成果推广是富有成效的,成果转化的领域是多元的,其核心内容是先进教育思想的普及和树立。
第三个阶段:由1997年底到2000年底。和谐教育在长期的实验、推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经验越来越丰富,理论不断地完善,这阶段重点是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过程。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为此在1998年1 月我区教委颁布了《和谐教育模式实验指导纲要》,提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和谐的研究》,该课题已被天津市教科院牵头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部级重点课题《素质教育运行机制与实践模式的研究》纳为子课题,中央教科所将从事该课题实验研究的25所中小学吸收为实验基地。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优化教育过程的改革为核心,创设教与学和谐的教育环境与氛围,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地得到发展,这正是全区共同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