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谈一些笔者的体会,针对教学实践提出四个方面的策略:备课、上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归纳、总结。
关键词:高中物理;有效教学;教师;学生
高中物理在多数学生看来是一门很难熟练掌握的学科。事实上,高中物理的规律性很强,只要能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就会让学生学得轻松。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不论教师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得是否认真,学生学得是否辛苦,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不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其次,教学时必须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不可回避地现实问题。应分别对待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如课堂提问时,对低等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显浅,并一点一滴地启发。通过提问使低等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中等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对上等学生,提的问题要在中等基础上深化、拓宽。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在备课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有每一个环节中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教学才有针对性,课堂才更有效。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总是要求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一般大多采用单一的注入式教学,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有的教师把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甚至干脆不做,变成讲实验。一堂课基本是教师讲到底,缺乏师生交流,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动脑练习的机会。结果是学生课堂似乎听懂了课后自己却不会做。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完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学生缺少练习、体验的时间。而学习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学生课后花多长的时间来自觉学习物理这一门课。而且,从上课到晚自习间隔了较长一段时间,学生的印象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对有的学生来说,完成作业和练习就有了一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教师内容讲得再好,语言再流畅,例题再多,其课堂教学也是低效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给学生留有内化时间,要敢于精简“讲”的内容,放手给学生多“练”的机会,注意学和教的最佳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甚至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研讨的论坛。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运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而不是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否则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低效学习!
3.重视实验操作,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所有的科学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几乎每一个物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很多教师主观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来得轻松,更容易应付考试。宁可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多次地去讲实验,也不真正引导学生来操作实验。由于缺少亲身动手操作的体验,印象不深,学生课上听懂课后就忘了,以致教师还得反复讲。专家认为:对于实验,讲十遍、百遍,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中的实验也越来越灵活多变,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像以往那样没有长期实验探究操作训练是很难应对高考的。
三、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
1.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分析
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包含这样的流程,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排除次要因素,确立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情景,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寻找物理对象在变化过程中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直至解决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的训练,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图景,因而在问题的处理上,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情景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
2.重视图象情景教学的策略
教师们常教会学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不同的信息对大脑中不同的部位产生刺激作用,如文字信息传向左半脑,引起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完成数字计算和演绎,而具体的形象图形和图像信息将传向右半脑,引起形象思维,形成空间概念。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交替传递到大脑的左半部和右半部,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和抑制部分在左、右半脑交替出现并相互补充,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保持持久的兴奋。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在教学上通过图象图景的教学,建立由实际情景——理论模型——新实际情景的有机联系。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景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就是对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整理,将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建构成有机的物理板块,让学生在整理中巩固提高。这就好比一个有条理的人会经常整理内务,物品摆放有序,存取自然方便,使人赏心悦目。在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1.每一节课的内容,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小结。并且要求学生在作业前将当天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2.每学习一章要求学生自己归纳知识点,画出物理知识联系图。3.物理测验后要求学生对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寻找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错题进行更正。通过以上的教学策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归纳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725000)
论文作者:张瑞峰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物理论文; 归纳论文; 情景论文; 知识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