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农村大学生视阈论文

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农村大学生视阈论文

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农村大学生视阈

王双双1a,黄纯斌2,钟志贤1ab

(1.江西师范大学a.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b.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330046)

摘 要: 从人类社会的能动性主体“人”--农村大学生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问题。通过“空心村”的概念界定,反向推断出“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在梳理关于农村空心化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出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的酸苦历程及其群体特点。根据以上分析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提出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工程、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给予农村创业者政策支持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农村空心化;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的历程;群体特点;应对措施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青年奉献于各行各业,为现代化事业创造了不少奇迹。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指出,青年的年龄段是14-35 周岁,还强调了要面向进城务工青年和农村青年,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2]。可见我国高度关注农村青壮年的未来发展,给予了深入人心的政策支持。在农村青壮年群体中,农村大学生是一个典型,也备受社会关注。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3]。农村大学生正是农村、农业以及农民这“三农”所孕育出来的知识分子,也是我国政府解决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的希望,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人口流失的最大群体。国内关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是从农村空心化视阈,剖析与探究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的深层原因实为少数。文章将试图厘清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及成因,从农村空心化视角剖析农村大学生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酸苦历程及其群体特点,通过农村大学生再反观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具体措施。

一、农村空心化的界定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城镇人口同2000年相比增加了约2亿,乡村人口减少了约1.3 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 个百分点[4],说明2010 年我国农村空心化就相当凸显,近几年更是不容乐观。对于“农村空心化”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本文将采用反向推理的方式界定“农村空心化”,即通过“空心村”概念来推论出“农村空心化”概念。

张昭指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5]张军英认为,“空心村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6]总之,对于“空心村”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较为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是薛力对“空心村”的解释,即“空心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在村庄的物质形态中的表现。因此,空心村是在城市化滞后于非农化的条件下由迅速发展的村庄建设与落后的规划管理体制的矛盾所引起的村庄外围粗放发展而内部衰败的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7]

从以上“空心村”的定义可知,空心村是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由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而引起的村庄变化现象。因此,可将“农村空心化”定义为在工业社会时期,由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转变而引起的农村人口流失及村庄建设用地闲置等这一社会化进程,这是一个进行时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过程性概念。

二、农村空心化成因研究的已有成果及不足

wherek=x=c0is the free space wavenumber,with x being the angular frequency and c0being the speed of sound;,is the Mach number with V0being the fiow velocity;the acoustic velocity potential/is related to the acoustic pressure as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大量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微信、微博、飞信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迅速扩散,带来了信息传播和舆论发展的巨大变革。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达7.10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1]。新媒体的普及,给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剖析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的酸苦历程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中,农民都积聚在农村,以农业为生存之计。然而,生活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农民不再依赖于农业与农村,而是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当前,从农村离开去城市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出务工;一类是外出求学。

在“新月沃土”中心地带的迦南地区,由犹太人国家以色列控制,如果逊尼派能够压制住以色列,可占据“新月沃土”中心地带,打击具有核心战略地位的叙利亚,从而彻底隔断“什叶派之弧”的形成。对于什叶派阵营来说,若想将“什叶派之弧”坐实,也必须消除以色列这一威胁。以色列为了生存,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这类事情发生。

外出务工的人,如果做的成功,就会在城市买房落户,但相对而言能留在城市的是少数。他们学历相对较低,赚的钱较少,而且要不断把钱财寄回家乡,抚养一家妻儿老小。因此,较难在城市购房落户。再者而言,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对于落户的要求比较苛刻,诸如对学历的要求,纳税及缴纳养老金的要求等,导致一些从事底层行业的务工人员很难达到相应要求,多数会在务工后或年老无力时回到农村养老。

外出求学的人,主要是指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学识较为渊博,具备了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大多数的农村籍大学生期望留在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的不足7%[12]。又因为城乡生活条件的差异,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接受了新思想,与农村人的风俗习惯及思想观念已经格格不入。因此,不太想回到农村,希望在城市买房落户。由于新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读书而到城市定居的人,死后也较少有把骸骨埋回家乡的意愿。当然,部分农村的远亲家属也不一定愿意接受他们的骸骨埋入自家的土地。经过一代、两代甚至更长的时间推移,原本在城乡有亲戚来往的关系也会逐渐淡化,直至不再联系。事实上,造成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移动应用的类型选择确定了其开发模式,开发模式的确定影响着技术栈的选择,技术栈的选择影响着开发团队的建设;反之,开发团队的技术积累会影响技术选型和开发模式,进而影响移动应用的类型选择。

(一)父母的成才期望

依照中国目前的教育费用水平以及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户农民把一个孩子从幼儿园供到大学,甚至有能力的还要给孩子提供一部分费用在城市买房及结婚,基本上要消耗掉他们一生奋斗而来的的积蓄。其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上一辈农民吃了没有文化的亏,大多数农民会倾尽自己的所有来供养子女读书,毕竟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失业率成反比[13]。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村青壮年,工作收入较稳定,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村青壮年,面临更多的失业问题,频繁换工作更是家常便饭。另外,上一辈农民也希望子女能够不再像自己一样以出卖劳力而获得微薄的收入,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子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深地扎根在心里。因此,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愿。

学界对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也有不足。对于农村空心化的成因,研究的学者多认为是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不同;二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三是村庄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不到位;四是农村自身离心力和城市向心力的驱动;五是当前的法律滞后于农村的发展等。[8-11]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空心化已成为定局,而且其成因也趋于多元化。信息通讯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工作机遇稀少等外部因素,也进一步加快农村空心化的步伐。

单向航道是指同一时间内只允许同一个方向通航的航道[10],对于这样的航道,其船舶交通流特征主要表现为船舶的队列特性及船舶间速度的制约性。在单向航道中,船舶交通流的队列特性体现在船舶的跟驰行驶上,由于在单向航道内禁止船舶追越,船舶进入后呈现排队行驶的特征。[11]在船舶队列中,船舶间的制约性集中体现在慢速船舶的影响上,船舶在以队列状态行驶的过程中,船舶间的距离因速度差异而不断变化,慢速船舶的出现往往使得其与后续船舶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对后续船舶的交通产生了制约。单向航道内船舶交通过程见图1。

(二)工作的必然抉择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聚集在城市,高校设置的专业也是贡献于城市,却极少涉及农村。在此背景下,加剧了农村空心化进程。在农村空心化这一过程中农村大学生表现出以下的群体特点:

事实上,“空心村”或“空心化”绝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背景下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必然过程。因此,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早在两百年前就出现过空心村,而作为尚处于农业社会正走向工业社会文明的国度,也要迎来空心村。以前的学者,往往就某一个或多个村落,就某个县、市、省、地区等来着手研究“空心村”问题,以地域论地域,以当下论当下,未跳出地域与空间的局限。论文将从人类社会的能动性主体“人”--农村大学生的视角来审视农村空心化问题,通过剖析与探究他们走向城市的历程及其群体特征,进而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大学生是各大高校中较为勤奋的群体,艰苦的童年生活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比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在离乡求学的过程中,农村大学生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而且对都市生活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与适应。在与他人相处时,能看到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与多元性,增强了对各民族的认同和理解,也提高了自身对于各文化的接受阈限。另外,贫困农村大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的资源较少,甚至还要通过兼职来挣生活费,表现出更多的懂事与成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农村空心化与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这两者是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农村空心化越严重,农村大学生越会走向城市寻求长远发展;农村大学生越走向城市发展,农村空心化就越严重。很多学者在评价农村空心化的不良影响时,多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研究,却忽略了“人”的因素。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目前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按照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而设置的,而非农业社会。生产方式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在生活方式上也必然由农村转向城市,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必然是顺应这一发展潮流的。

四、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培养大学生成本越来越高,就业越来越难,农村大学生的光环也越来越暗淡。即便如此,农村大学生仍然以在城市工作为首选目标,因为他们拼命读书的最大原因就是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前往繁华便利的城市工作。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主体

农村大学生是农村文化程度最高的青年群体,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希望,同时也是农村空心化的主要推动力。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主要以两种形式,一是外出务工;二是外出求学。外出务工在挣到满意的资金之后,还会存在部分年迈者返回家乡做小生意或务农;但是外出求学的大学生基本都会定居在城市,甚至将户口迁离农村落户于城市。可见,农村大学生是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主体,也是农村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向城市流动,这给农村造成了致命性的空心化。为了工作需要以及长远发展,农村大学生做出走向城市的抉择,这也是情理之中。

ET发挥生物学功能需要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才能实现,而目前发现的ET受体主要有3种亚型,即ETAR、ETBR、ETCR,前2种主要存在于人类,而对脑血管起收缩作用的平滑肌细胞中主要含有ETAR[18],ET-1发挥收缩颈内动脉的作用主要与ETAR结合产生[19]。范祯祯等[15]的实验认为,高压氧引起前循环ET-1 mRNA表达增多,后循环eNOS mRNA表达增多的原因可能与ET-1亚型受体及eNOS在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分布不同有关。本实验免疫组化结果中发现,HBO脑缺血组ET-1、ETAR抗体在颈内动脉表达明显增强,eNOS在基底动脉中表达更加明显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如果大学生回到农村工作,大多数父母是无法接受的。农民辛辛苦苦供子女读书,就是为了让他们的子女走出农村,能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最好能够获得一个公务员的铁饭碗。在一般农民眼里,只有体制内有编制的工作才是正儿八经的工作,在公司企业上班便会被认为是打工的不正当工作,会被人看不起。更不要说是回到农村去了,会被人看不起,被人指指点点,成为乡民饭前茶后的谈资。这必然会造成农村子女贡献的地方是城市,相当于聚集了农村最大的资源供给了城市,而城市对农村却鲜有补偿。这一改变并没有结束,仍在进行当中。

(二)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

再者而言,当今的教育,本来就是工业化的产物,培养大学生就是为了满足当下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在城市,所设置的岗位也必然在城市,这就注定了大学生就业的落脚点必然是城市,而不是农村。显而易见,有些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很快在城市实现购房落户,如果子女孝顺或者孙子孙女需要照顾,父母被迫离开农村去适应城市生活,就形成了无人居住的房屋。也有父母不愿意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不愿意离开熟悉的左邻右舍,不愿意离开祖先的坟地。这样,子女会在逢年过节看望父母,但他们终究会有老去的那一天,这种连接着城乡之间的亲情纽带必然会断裂。经过几代人的岁月,彻底完成身份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

(三)缺乏身份认同

在适应大学校园与都市生活过程中,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缺乏身份认同,其存在的原因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拮据的生活条件造就了农村大学生节俭的生活品质,在穿着打扮上皆以朴素为主,生活品质比城市学生差,部分会产生自卑心理与贫富落差。二是大部分农村家庭出现家庭教育缺失,即使父母陪伴在身边也未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只是尽生育和抚养之职,未施以任何能力与品格教育。如果父母人格品质较好,孩子自然会受到熏陶;人格品质欠缺的父母,其孩子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品格和心理问题。三是农村大学生大部分只以学习为第一要务,从未接受任何兴趣培训,填写兴趣特长时总是填“无”,不善于表达。综合以上三种原因以及结合相关研究表明,农村贫困大学生对当前身份认同存在明显的延宕与缺失,但在未来的身份认同中,他们依然希望转变身份,改变命运。这种当前身份认同与未来身份期待的错位,其实质就是一种“认同失调”[14]。一般而言,这种身份上的认同失调是短暂性的社会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向市民的转化而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五、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

通过剖析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的酸苦历程以及其群体特征,可见我国农村留不住人才,缺乏适合高材生的工作岗位和发展前景,导致农村空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同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几百万年历史来看,由农业到工业,由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农村的空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的。因此,要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要客观,要有前瞻性,要有关注人才,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文章将从以下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一)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工程

2016 年,《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就明确指出,要全面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加快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15]。目前我国各省都在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城乡一体化,例如江苏、浙江、福建、辽宁等地,城乡一体化制度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条件已经具备,现在的关键是要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和体制机制创新[16]。只有深入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工程,让农村青壮年看到发展前景与工作机遇,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村高素质人才回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二)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发展

有调查显示,84.7%的农民工愿意在家乡就业环境较好的情况下就近就业[17],这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民意支撑,同时也体现了农民对于农村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城乡一体化基础上,需改变农业单一产业结构,鼓励开发农村产业资源,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电子产业以及手工业等,为农村经济建设增添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发展模式不是口号,而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与实践。通过农村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发展,能从根本上为农村青壮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能抓住农村大学生贡献家乡的爱乡情结,减少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资源闲置问题。

(三)给予农村创业者政策支持

在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时,全部靠引进农村外的资源和力量不是长久之计,而是要首先抓住农村内部的青壮年群体,尤其是高素质的农村大学生。他们具有更强的创业理念和经营头脑。政府可颁布支持农村大学生在家乡创业的惠民政策,在经济与技术上给予辅助与培训,可实现农村多元化经济的长久发展。2003年《中国21 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种植业、改组工业、发展服务业以及信息产业等[18]。该项行动纲要具有统领性与前瞻性,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技术支持还有所欠缺,技术性培训更是空缺,对有意愿留在农村发展的大学生予以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将是重中之重。

1.7.1 大鼠肝内癌结节数 实验满30周后将大鼠脱颈处死,解剖打开腹腔,取出肝脏,观察和记录肝内癌结节的数量。

六、结语

农村空心化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客观与主观共同构成的多因素社会性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农村大学生是农村里一特殊群体,文章通过“空心村”的概念界定,反向推断出“农村空心化”的概念,在梳理关于农村空心化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出农村大学生走向城市的酸苦历程及其群体特点。根据以上关于农村大学生的分析,再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工程、实现农村经济建设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给予农村创业者的政策支持等具体措施。在应对农村空心化问题时,应抓住关键因素“人”,农村大学生是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还有外出务工以及外出创业者等因素,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4-30)[2019-06-28]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4/30/c_1124440333.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EB/OL].(2017-04-13)[2019-07-31]http://www.gov.cn/zhengce/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4]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8):511-512.

[5]张昭.关于河北省空心村治理的理论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573.

[6]张军英.“空心村”改造的规划设计探索——以安徽省巢湖地区空心村改造为例[J].建筑学报,1999(11):12.

[7]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06):8.

[8]饶静.我国农村空心化的成因及对策[J].农村工作通讯,2013(12):41-42.

[9]彭馨.农村空心化成因的法律探析[J].学理论,2014(28):143~145.

[10]李河辉,莫国芳.农村空心化的成因及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6):1883~1884.

[11]康璇璇,耿改智,张小霞.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4(12):20-21.

[12]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2):88.

[1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世界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2.

[14]吕卫华.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J].青年研究,2007(1):2-3.

[15]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EB/OL].(2017-02-04)[2019-08-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04/content_5165309.htm.

[16]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

[17]于水,姜凯帆,孙永福. 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意愿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1):98-100.

[18]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EB/OL].(2003-03-28)[2019-08-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2108.htm.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537(2019)04-0055-05

DOI: 10.13844/j.cnki.jxddxb.2019.04.010

[收稿日期] 2019-10-8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ZZX1435);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资助项目(19QM73)

[作者简介] 王双双(1991-),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钟志贤(1964-),男,江西瑞金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

[网络出版地址]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211.g4.20191210.1704.020.html

责任编辑:邱美玲

标签:;  ;  ;  ;  ;  ;  ;  ;  

重新审视农村空心化:农村大学生视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