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探讨_现代物流业论文

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现代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物流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构建现代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意义

加快构建适应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一是使之加快纳入国家基本统计体系,填补这一空白并为初步建立规范化、制度化,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专项综合统计制度奠定基础和条件;二是完善基本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在总体上反映现代物流业发展自身量(规模)和质(功能)的档次水平以及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并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基本信息指标体系模型将为动态仿真综合评价系统应用奠定基础,并为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实时决策的实现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持。

(二)物流产业特点与统计界定

1.物流产业特点

首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度最大的派生产业。

现代物流业不仅在纵向上服务于社会生产和消费以及链接生产和消费流通的全过程,而且从横向上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由此,加大源头参与力度,贴近客户诚信服务成为其持续发展基本宗旨。

其次,由新旧经济融合演进发展而来的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综合性支柱产业。

现代物流业,不仅以信息化为核心和先导,推动“一流”(订单流)带“四流”(信息流、商流、货币流和物流)[2],促进业务流程重构和企业再造,以及要素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系统整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而且是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生产和引导便捷消费的必要支撑条件,成为社会经济产业分类集聚,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有效途径。

再次,向加快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型,高度开放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基础产业。

现代物流作为社会保障和企业运营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技术,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三利润源”,也是实现洁净生产、洁净物流必要支撑条件,成为坚持的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最重要的公共保障网络服务基础产业。

2.产业统计

第一,纵向上面向供应链全过程,其中包括涉及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和信息服务[3] 以及为以上各环节提供技术装备与配套服务,并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信息通信、技术装备以及网络空间节点基础设施等四大支撑体系;第二,横向上面向需求链全方位服务。对原来分散在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重新整合,形成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产业,满足由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洁净物流和特需物流的需要;第三,功能上全面营造适宜的创业环境。形成货物运输、储运、货代、流通加工和配送,物流管理等各个行业,特别是社会化、专业化、客户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业。

二、主要物流统计指标定义、计算及构成

(一)物流总量及构成

1.Ⅰ级指标包含内容

具体包括物流总量及周转量,其中全社会物流运输总量(万吨)=不同地域空间各种运输方式到发量总和=国际物流量+区域物流量+市域物流量;物流周转量(万吨/公里)=不同地域空间(国际、区域和市域)、不同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港口、民航和管道)周转量总和[4]。

2.Ⅱ级指标包含内容

具体包括各空间物流量结构及平均运距;运输结构与平均运距;货种(专业)物流量结构;业务结构物流量;过程结构物流量以及主体结构。

(1)各空间物流量结构及平均运距

国际物流量(万吨)和平均运距(公里);区域物流量(万吨)和平均运距(公里);市域物流量(万吨)和平均运距(公里)

(2)运输结构与平均运距

道路运输物流量及平均运距

铁路运输物流量及平均运距

港口吞吐量和内外贸吞吐量

管道运输物流量及平均运距

民航运输物流量及平均运距

(3)货种(专业)物流量(万吨)结构

集装箱运输物流量(万吨/万TEU)

油及制品运输物流量(万吨)

客货滚装运输物流量和渡车量(万吨/万辆)

主要农产品物流量(万吨)

主要机电产品物流量(万吨)

其他主要消费品物流量(万吨)

(4)业务结构物流量

仓储物流量(万吨)

流通加工物流量(万吨)

装卸物流量(万吨)

(5)过程结构物流量(万吨)

生产企业物流量(万吨)

销售物流量(万吨)

(6)主体结构

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量(万吨)

工商企业自运营物流量(万吨)

(二)物流资源与能力结构

1.Ⅰ级指标包含内容

其中具体包括:物流企业总数(户);区域性物流基地(含重点专业物流链网中枢结点)个数;主要交通装备拥有量;交通线网长度(公里);综合交通运网通过能力(万吨);仓储设施个数与能力(万吨)

2.Ⅱ级指标包含内容

(1)物流企业结构:从业结构,包括运输、仓储、中介代理、第三方物流及信息企业数;规模结构,包括规模以上及规模以下企业数;所有制结构,包括国有及控股、外资及控股、民营、私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数。

(2)物流结点个数与占地面积(公顷或万平方米)

一级结点数及占地面积(受物流基地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有高速公路相联系,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比较完善,至少建立一个综合的、或者专业物流园区。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的物流全面服务。)

二级结点数及占地面积(受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物流中心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物流中心有高速、或者国道公路相联系,物流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比较完善。能够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的物流的基本服务,成为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的专业物流中心。)

三级结点数及占地面积(受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物流中心、二级物流中心直接辐射;要求与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物流中心、二级物流中心有高速、或者国道公路相联系,具有一定的物流基础设施。能够承担一种或者几种货物的物流的某些服务,成为一种货物的专业物流中心。)

面向终站消费节点数与占地面积(受物流基地,或者一级物流中心、二级物流中心、三级物流中心直接辐射;具有基本的物流基础设施。能够承担一种或几种货物的面向终站消费的某些服务。)

(3)主要交通装备拥有量结构

道路运输车辆数量

铁路运输车辆数量

水路运输船舶数量及总吨

民航飞机数量

(4)交通线网长度(公里)

公路线网长度,其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总长

铁路线网长度

管道线网长度

码头岸线总长

民航开通国内外航线条数

(5)综合交通运网通过能力(万吨)结构

主要铁路干线通过能力(万吨)

公路主要国道通过能力(万吨)

港口设计通过能力和泊位总数及万吨以上泊位数民航场站客货通过能力

(6)仓储设施能力结构

干货储库能力(万吨)及占地面积

渔散(万吨/立方米)及占地面积

(三)物流规模与效益

1.Ⅰ级指标包含内容

(1)物流企业营业总收入(万元)=企业业务总收入扣除外委业务支出[5]

(2)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企业物流业务总支出/全市GDP总值×100%

(3)各种交通设施装备利用率结构=实际利用数量/总数量×100%

(4)物流企业总利润(万元)=物流企业总收入-物流企业总成本

(5)客户满意率=样本中满意总人数/样本总数×100%

2.Ⅱ级指标包含内容

(1)物流业总收入构成:仓储企业收入;运输企业收入;中介代理收入;第三方物流收入;信息服务收入

(2)物流成本构成: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库存产品占有流动资金成本;流通加工成本;其他成本

(3)各种交通设施装备利用率结构

公路交通能力利用率(道路货运车辆空驶率)(%)=空驶里程/总行驶里程×100%;

铁路运输利用率=铁路实际运量/铁路设计运输能力×100%;

港口泊位利用率=(港口吞吐量实况/港口设计吞吐能力之比×100%);

管道运输利用率=管道实际运输量/管道设计运输量×100%

(4)物流企业利润结构

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第三方物流企业总利润/第三方物流企业个数×100%

非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非第三方物流企业总利润=非第三方物流企业个数×100%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企业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净值×100%)

(5)物流企业服务质量

货损货差率=货损货差数/货物运输总量×100%

交货及时率=交货及时次数/交货总次数×100%

(四)物流市场、组织与环境

1.Ⅰ级指标包含内容

(1)物流业平均增长弹性系数(%)=物流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100%

(2)产品(服务)代理制普及率(%)=产品(服务)代理数/产品服务总数×100%

(3)物流链网中枢结点的作用

2.Ⅱ级指标包含内容

(1)物流总量增长弹性系数=物流业总量年增长速度/国民经济总量年增长速度×100%

公路物流量增长弹性系数=公路物流量年平均增长速度/物流总量年增长速度×100%

铁路物流量增长弹性系数=铁路物流量年平均增长速度/物流总量年增长速度×100%

港口吞吐量增长弹性系数=港口吞吐量年平均增长速度/物流总量年增长速度×100%

民航货邮物流量增长弹性系数=民航货邮物流量年平均增长速度/物流总量年增长速度×100%

管道物流量增长弹性系数=管道物流量年平均增长速度/物流总量年增长速度×100%

(2)第三方物流收入增长弹性系数=第三方物流收入年增长速度/物流总量年增长速度×100%

(3)物流链网各中枢结点多元投资运营主体所占比重(%)=物流链网各中枢结点多元投资运营主体/物流链网各中枢结点所有运营主体×100%

(4)物流链网各中枢结点实行面向供应链全过程“一站式”服务模式所占比重(%)=物流链网各中枢结点实行面向供应链全过程“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数量/物流链网各中枢结点中所有服务模式的数量×100%[6]

以上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物流行业整体状况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程度,每个部分均设有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部分二级指标下设三级指标),其中部分一级指标将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剩余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将进入行业评估年鉴、专业行业统计公报,并为相关发展决策以及有关单位研究应用提供必要的信息。

三、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确定

物流统计指标可分为4大指标,而每一大类指标又可分为若干小类指标,甚至还包括了更具体的分类指标。根据这些指标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包括关系,就可以建立起现代物流的多层次综合统计指标体系。

利用特尔菲法(Delphi)确定。通过函询方式,征求专家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整理统计,并把结果反馈给专家,再次由他们提出意见。经过多次循环反复,使意见逐渐趋于一致,最终得出所需的统计结果。

(一)加权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模型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在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由于在内容、量纲及取值优劣标准等方面均有不同。因此必须首先进行标准化,也就是把各种指标值转化为相对统一的尺度。标准化的方法就是将本来没有可比性的指标值与其标准值相对比形成比率,消除量纲影响。有些是正指标,如物流总量和周转量,其所起的效应为正效应,值越大越好。有些是负指标,如经营成本指标,其所起的效应为负效应,值越小越好[7]。因而在进行无量纲化是应采取不同的公式,公式如下:

z[,ij]=x[,ij]/x[,i](max),当x[,ij]为正指标时,

z[,ij]=x[,ij]/x[,i](min),当x[,ij]为负指标时。

其中z[,ij]为j项i指标的标准值,x[,ij]为j项i指标值,x[,i](max)为i指标的最大值,x[,i](min)为i指标的最小值。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各指标对于统计总目标来说,其影响大小和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对重要的指标应赋予较大的权重,较次要的指标应赋予较小的指标,这样的评价结果才较符合真实的状态。因而确定权重也显得极为关键。一般情况下应用一些方法计算,同时依靠专家的评判来确定。

1.第Ⅰ层指标的权重确定

(1)由各位专家在给定的值域区间内就指标的重要性评分。设第i位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重要性评分为x[,ij],i=1,2,…,n,n为专家总数;j=1,2,…,m,m为指标总数。

(2)第i位专家的资信等级为k,k=1,2,3,k=1表示专家很熟悉评价内容,k=2表示教熟悉被评价内容,k=3表示专家不太熟悉被评价内容,y[,ik]为第i位专家资信权重,且y[,il]=1,y[,i2]=0.8,y[,i3]=0.5。

(3)第j项指标的综合重要性评分为

附图

(4)指标权重的归一化处理为

附图

2.第Ⅱ层指标的权重确定

在同一大类指标下的几项小类指标,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确定其权重。如在j大类下的指标,设l=1,2,…,O[,j],O[,j]为j大类指标下的小指标数,则x[,ijl]为i专家对j大类l小类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值。则

附图

l=1,2,…,O[,j] j=1,2,…,m

归一化

l=1,2,…,O[,j] j=1,2,…,m

通过对物流领域熟悉和了解的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调查,综合整理专家评价结果获得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1。

表1 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与权重

一级指标 一级权重 二级指标

二级权重 三级指标三级权重

物流总量 0.2271

各空间物流量结构及平均运距 0.1605

国际物流量和平均运距0.2963

及构成 区域物流量和平均运距0.3559

市场物流量和平均运距0.3478

运输结构与平均运距 0.2265

道路运输物流量及平均运距0.2000

铁路运输物流量及平均运距0.2000

港口吞吐量和内外贸吞吐量0.2000

管道运输物流量及平均运距0.2000

民航运输物流量及平均运距0.2000

货种物流量结构 0.2329

集装箱运输物流量0.2132

油及制品运输物流量 0.1986

客货滚装运输物流量和渡车量 0.1223

主要农产品物流量0.1398

主要机电产品物流量 0.1567

其他主要消费品物流量0.1694

业务结构物流量 0.1447

仓储物流量 0.3621

流通加工物流量 0.3304

装卸物流量 0.3075

过程结构物流量 0.1557

生产企业物流量 0.5000

销售物流量 0.5000

主体结构

0.0797

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量0.5000

工商企业自运营物流量0.5000

物流资源与0.2628

物流企业总数

0.1405

从业结构0.3332

能力结构

规模结构0.3331

所有制结构 0.3337

区域性物流基地个数 0.2065

一级结点数及占地面积0.3051

二级结点数及占地面积0.2525

三级结点数及占地面积0.1312

面向终站消费节点数与占地面积0.3112

主要交通装备拥有量 0.1587

道路运输车辆数量0.2916

铁路运输车辆数量0.2817

水路运输船舶数量及总吨 0.2632

民航飞机数量0.1635

交通线网长度

0.1585

公路线网长度0.2100

铁路线网长度0.2005

管道线网长度0.1987

码头岸线总长0.2693

民航开通国内外航线条数 0.1215

综合交通运网通过能力

0.1632

主要铁路干线通过能力0.2500

公路主要国道通过能力0.2500

港口设计通过能力和泊位总数 0.2500

民航场站客货通过能力0.2500

仓储设施个数与能力 0.1726

干货储库能力及占地面积 0.5000

渔散及占地面积 0.5000

物流规模 0.3512

物流企业营业总收入 0.2405

仓储企业收入0.1718

与效益 运输企业收入0.2074

中介代理收入0.1956

第三方物流收入 0.2077

信息服务收入0.2175

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0.1065

仓储成本0.2448

运输成本0.2410

库存产品占有流动资金成本0.1826

流通加工成本0.2111

其他成本0.1205

各种交通设施利用率结构 0.2447

公路交通能力利用率 0.3045

铁路运输利用率 0.3045

港口泊位利用率 0.2308

管道运输利用率 0.1602

物流企业利润结构

0.2229

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0.3698

非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 0.3015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利用率0.3287

物流企业服务质量

0.1854

货损货差率 0.2500

交货及时率 0.7500

物流市场 0.1589

物流业平均增长弹性系数 0.3651

物流总量增长弹性系数0.2500

组织与环境 公路物流量增长弹性系数 0.1500

铁路物流量增长弹性系数 0.1500

港口吞吐量增长弹性系数 0.1500

民航货邮物流量增长弹性系数 0.1500

管道物流量增长弹性系数 0.1500

产品(服务)代理制普及率 0.2963

第三方物流收入增长弹性系数 1.0000

物流链网中枢结点的作用 0.3386

物流链网各中枢结点多元投资运营主体所0.5000

占比重

物流链网各中枢结点实行面向供应链全过0.5000

程“一站式”服务模式所占比重

四、综合物流统计指标功能作用

此项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以顺应市场基础调节为主,以服务政府调控为重点,结合企业与行业组织管理发展建设需要进行指标体系构筑,进而进行科学评价,使物流统计工作能够在促进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基本职能作用[9]。在上述评价分析中可以获得以下一些信息:

第一,建立了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构成指标体系的各项因素可以综合地反映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为加速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分析问题的依据和思路。

第二,统筹协调规范数据采集功能。依据统一的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统筹协调纵向横向各项活动基本数据规范采集。

第三,通过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指标,集中反映本行业发展建设主要成就和发展进程。

各物流企业可根据此物流综合统计指标宏观、恰当地了解和评价自身竞争实力和相对水平提供了参考信息,并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10]。通过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主要指标,寻找发展机会,为拓展市场提供依据。

此外,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架构可考虑列入国家基本统计体系之中;同时,完成发展决策动态仿真测评系统及应用研究,为物流业发展实施决策提供便捷直观的支持手段。

标签:;  ;  ;  ;  

现代物流综合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探讨_现代物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