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统辖新课程的灵魂,是贯穿新课程的一条主线。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能力的充分发展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而且要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以获取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是教学的主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讲解文字编辑软件时,当学生已掌握其中的word2000 文字输入等基本操作时,对另外一些常见的文字编辑软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一些关于文字的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通过多媒体系统的传送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无法使用多媒体,教师就要花更多的时候在教学中接触学生,亲自指导的时间必须大量增加,学生也不用听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大讲特讲,这样,教师和学生达到合作完成一堂课的统一,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我认为信息技术课最大的特点应该体现在教师和学生应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相互促进和提高。
三采用灵活多用的教学评价方式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在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Word、Powerpoint、Excel 等软件的使用时,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有学生完成的作品比较优秀时,让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它学生给予评价。对于一些需要采集较多信息才能完成的作品,可以由学生分组完成,完成后由组与组之间进行评价、交流,教师适当地参与、引导,并注意鼓励关注他们的创新精神及个性化的发展。为了能形成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是真正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以真挚的评价鼓励学生,友善的评价靠近学生,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
四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如我们在学生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说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会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
五任务驱动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关键不在于学生当堂完成一个或几个任务,重点在于教师给予学生的任务是否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筛选;是否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在趣味当中是否与知识体系紧密地结合;学生接到任务是否能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及求知的欲望。如本学期我给高二学生选修的是算法与程序设计VB,在教学过程中,我提供给学生几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脱离课本上的程序问题,这样学生被任务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任务中去。一个程序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往往要费不少周折,包括设想、画框图、写程、调试、修改、成功。有时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他们的创造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跳跃式的提高。思维是能力的内核,能力是思维的外化和延伸,二者相辅相成。能力有了提高,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期望的吗?
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协助合作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和学生接触的机会不多,相对来说,在师生情感方面会稍差,这也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平时,加强与学生的合作性交流,学习,并通过开办兴趣小组、电脑作品比赛和其他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有益活动,来达到情感交流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上课的时候将学生按不同层次分成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中都有学习积级分子作为辅导员。老师布置好本节课的任务之后,学生开始自学。这个过程基本上是在学习小组内进行的。整个学习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结构。要真正的把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权利,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学生们主要是自己独立思考、实践,来解决问题。然后由小组选代表来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微机演示,其他小组认识听讲,如有疑问可以提出问题,让小组代表来解决,其他小组也可以选代表进行补充。突出师生和生生网络化合作。现今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合作,什么中外合资,强强合作。而在课堂上,我们就要更强调合作关系。尤其是在教学设备齐全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完成小组合作化教学,如果教师也参与其中,就更好了。这可能是教学设备无法保证情况下无法完成的网络化合作。
总结总之,新的世纪,展开新的篇章;新的课标,指引新的方向。让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切实做好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指导者的思想,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聂晓晶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评价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小组论文; 能力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