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理教学与历史的横向关系_地理论文

加强地理教学与历史的横向关系_地理论文

地理教学应加强与历史的横向联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横向论文,地理教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历史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数有声有色的历史活剧都是在一定的地理舞台上演出的,一定的地理条件往往成为历史活动、历史结局的某种重要因素。加强地理历史的横向联系,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好处。这里,我仅从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与历史横向联系的体会:

一、横向联系有助于思想教育

如果说,人文地理部分较容易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那么,自然地理部分就要难多了。自然地理往往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上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但在思想教育的其他方面如爱国主义教育等则常感困难。可是,如果我们加强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历史学科的横向联系,这个问题就可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例如,讲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就可以联系我国历史上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我在讲到恒星和行星时,就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课本中提到的我国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著作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恒星的名字,还记录了行星的运动情况;讲到哈雷彗星时,就联系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天文学家在公元前613年观测到哈雷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诸如此类,都能大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又如讲到地下水,我告诉学生,新疆引地下水灌溉的特殊工程——坎儿井,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那时新疆属于“西域”,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会了凿井的技术,结合本地情况从而创造了凿坎儿井来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方法。这无疑还能提高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认识。

二、横向联系有助于强化学生记忆

教育家威廉·詹姆士说:“一个事实,在心中越是与其他大量事实发生联想,就越能很好地记住,留在心中。每一个联想的事物是钓鱼钩,应该记住的事实则吊在其上。”

联想是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历史知识的联想,能大大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我讲到法、德两国时,总爱联系历史上的普法战争和巴黎和会。普鲁士是德国的前身,普法战争的结果,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了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德国战败,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规定德国的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15年。这样的史实,大大有助于学生记忆法国铁多煤少而德国煤多铁少的资源特点。

又如,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巴基斯坦的棉花生产,我就联系古代印度河流域达罗毗荼人培植出世界上最早的棉花的史实;为帮助学生记忆高中地理第八章所述“我国又是大豆的原产地”,我就联系西周时候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是“菽”(豆类的总称)的史实;为了帮助学生记忆京杭运河封建时期以运粮食北上为主,我就联系元朝的“漕运”……像这样的联系举不胜举,都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

三、横向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地理感性材料是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关于地理的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如果缺乏必要的感性材料,只是抽象讲述,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地理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包括联系某些历史事实,经验证明,这确实有助于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深刻理解。

我讲“人口的迁移”课时,联系秦朝政府迁徙内地人民到河套一带居住生产,充实边防,以及迁移50万人到南方越族地区和越族人民杂居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由于政治、军事原因造成的人口迁移”,而且以中原的铁器和使用铁器耕作等先进生产技术因而传到珠江流域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客观社会效果。又如,我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联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首次使用远程大炮,射程达100多公里,而每次发射后炮弹总是向右偏离目标1公里多,这种史实,帮助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和北半球地转偏向的规律。又如,我讲到能源分类,出题让学生判断蒸汽、石油、电能等能源的归类,就注意联系史实来说明蒸汽、石油、电能都属于常规能源。常规能源是多年来大规模使用的能源,而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开始用作纺纱机的动力,从而进入了“蒸汽时代”,1877年产生了实际可用的发电机,又推进到了“电气时代”,19世纪晚期内燃机的发明使石油也成为极重要的能源。像这样的史实联系,都有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地理概念,有助于学生推理判断,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四、横向联系有助于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一种最直接的动力。兴趣的产生除了要有学生内在的因素以外,教师的诱发和引导是极其重要的。与历史横向联系,正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

这是因为,历史事实是生动的感性材料,有的甚至带有故事性,在地理课上讲历史,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新异刺激”。我体会,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既不是学生所学过的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与所学过的历史教材没有关系的史实,而是学生所学过的历史教材中虽有但“语焉不详”的内容。我讲洋流对航行的影响时,联系到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就属于这一类。在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中,关于哥伦布的远航,只是简略一提。作为历史课,当然不必讲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是逆大西洋暖流,而第二次则先顺着加那利寒流南航,再顺着北赤道暖流西航,所以第二次比第一次快得多。但是在地理课讲洋流时候联系哥伦布,就可以专讲这一点,这样的讲述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新鲜,能使之兴趣顿生。

与历史横向联系,之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因为这种联系可以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这不仅仅是指这种联系大有助于学生扫除对地理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而且是指它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中的某些疑难点“恍然大悟”。例如我在讲到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及其利用”一课时,结合课本插图讲解瑞典是重要的铁矿石输出国,就联系希特勒在“二战”中突袭丹麦、挪威,其原因之一在于它们是瑞典铁矿石输往德国的交通孔道。挪威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瑞典在该半岛东侧,为什么瑞典的铁矿石不可以直接从波罗的海运往德国,而要“绕远”以挪威作为“交通孔道”呢?这是有些肯动脑筋深入钻研的学生在学历史时深感疑惑的问题,其实,这是由于瑞典供出口的铁矿石在北部,而本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吕勒奥港冬季冰封,所以瑞典的铁矿的输出大部分要经挪威北部的纳尔维克不冰港转运。那么,纳尔维克港比吕勒奥港纬度还高,为什么却不冻呢?这是由于有暖流经过。既然瑞典铁矿石输出路线经挪威海、北海,当然挪威、丹麦成了“交通孔道”。上述的横向联系,使学过历史的学生对希特勒突然袭击丹麦、挪威的原因豁然明了,体验到地理学习确有所得,自然越学越爱学,兴趣盎然。

标签:;  ;  

加强地理教学与历史的横向关系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