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通论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述评_哲学论文

哲学通论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述评_哲学论文

哲学的概括 理论的探索——《中国当代哲学问题研究》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中国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了齐振海教授的《中国当代哲学问题研究》一书,该书收集了作者1977年到1992年期间写的主要学术论文,是作者对中国当代哲学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此书的问世,在我国哲学研究领域不失为一件喜事。

作者以他丰厚的理论功底涉猎了众多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其中特别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研究的重心。关于认识论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从三个角度展开的:

一是从哲学上概括了当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进行新阐释和发挥。正如作者所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横断科学的出现,开扩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加深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中国当代哲学问题研究》第178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第351页)作者把从哲学上概括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当作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他认为,现代科技革命中出现的科学、技术、生产的有机结合,促使“哲学认识论应该重视认识工具的研究”(第355页);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人们“不仅从宏观上研究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还要从微观上研究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加强对微观认识论的研究”(第356页);生产活动中智力和知识的突出,把对人的主体性和认识与价值的关系的研究提到议事日程;社会科学领域中决策学、预测学的发展,也使认识论中“认知结构”(思维结构)的研究愈显重要。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他从新的角度系统论述了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坚持实践的原则,能动的反映原则和历史主义的原则。它不仅研究一般认识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也研究“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知识在实践中的实现”(第174页)。他的这些新颖的见解,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二是针对现实出现的一些问题,深化对主客体范畴及其关系的研究。主客体概念在17世纪被笛卡尔运用于认识论。但直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各大家那里,仍然没有正确地界定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马、恩在批判地继承了以往理论的积极成果基础上,建立了“真正科学的‘主体—客体’理论”(第113页),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第136页)和“逻辑体系的中心”(第115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及其关系的系统阐释和发挥,作者着重讨论了二者在当前认识论研究中的作用。他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认识主体、客体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人工认识主体”或“人—机认识主体”的提出对认识论是个新课题,尽管它们可“独立”工作,但它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和被认识、被改造的客体的中介物,仍然属于工具范畴。客体、特别是对社会客体的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社会关系的改革,在当前来说,主要就是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它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客体的改造。”(第122页)而“研究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改革,就是研究社会主体的自我改造以及对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的改造。”(第123页)。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论述,是作者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研究的结果。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积极参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真理作为一个既有绝对意义、又有相对意义的范畴,对它的认识常常引起歧义和混乱。作者明确指出:应当首先承认真理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他说“所谓真理的客观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是符合性,亦即主观符合客观的科学性(第72页)。“真理作为科学性的认识,是客观的、可证实性的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第74页)。但真理的科学性又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是发展着的科学性。此外,还应当承认真理具有价值性。“真理价值的多样性取决于真理自身的多样性和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它“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76、77页)。真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是辩证的统一,它同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积极发挥。他以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材料深入研究和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本身没有阶级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重大理论问题;他同时还在研究了大量自然科学史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一种自然科学学说包含错误不等于自然科学真理包含错误”的重要观点,为我国哲学真理论研究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式的研究,为作者转而探讨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结合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研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客观中肯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他阐发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及其关系,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没有消除物质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和思想关系的差别,而且仍然是物质关系决定着思想关系、客观条件决定着主观因素”(第234页)。同时,他也肯定了人在认识社会规律中的能动作用。他说:“社会规律是人们活动的规律,是人们活动的条件和产物。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就实现于人们的活动过程中,首先实现于大的社会集团(如共产党、青年团——引者注)的活动过程中。”(第236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民主精神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科学无禁区,科学无顶峰,科学无偶像,有禁区、有顶峰、有偶像就不会有科学,更不会有科学的发展。”(第208页)这些见解在现在特别是在未来,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作者看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前言》)而在当前的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这一方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道德建设的现实所需。有人主张社会主义精神随着物质文明建设而“自发”形成,有人认为现在搞社会主义精神建设还“条件不足”。他认为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第328页),“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人人有责”(第332页)。对个人来讲,主体的修养尤为重要,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个人修养既包括思想品德的修养,也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的提高。要具备这些修养,既要靠自觉地在实践中磨练和丰富自己;又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贯穿于精神生活之中,是精神生活的支柱。”(第296页)树立远大理想,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基础,并把它真正落实到日常的行为和实践中。他的话语重心长,尤其对青年一代,对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发人深省的。

在从事哲学研究的过程中,作者以一种深深的责任心关注着哲学本身的命运。他指出:“改革的实践呼唤着哲学的改革”,“哲学必须密切关注改革,回答改革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他认为,哲学改革的关键是建设,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哲学改革仍然要遵循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是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此外,还应该从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吸取营养,“重新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要开拓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增加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第376页)这就给哲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

总之,《中国当代哲学问题研究》一书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著作,综观全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对此有所发挥。

第二,紧紧围绕中国当代哲学的主题展开讨论,并积极参加了我国理论战线上的斗争。作者在书中关于微观认识论、关于价值和认识、关于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关于哲学的改革等等论述在我国哲学界都是较早的,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

第三,注重总结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运用于哲学问题研究,书中不少篇章就是专门论述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的;

第四,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新观点,反映了他在理论上的创新精神。如科学研究中的“三无精神”(无禁区、无顶峰、无偶像),就充分体现了一个哲学工作者的理论勇气。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是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也是给哲学家提供大量重大研究课题的时代。《中国当代哲学问题研究》一书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力图体现当代中国的改革精神。

标签:;  ;  ;  ;  

哲学通论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述评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