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要有新思路_旅游产业论文

新产业要有新思路_旅游产业论文

新产业要有新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新观念论文,新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状来说,旅游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从潜力来看,旅游业又必将成长为一个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一个产业的由小变大,由成长至成熟,特别需要有与这一产业的特点和规律相适应的新观念来推动。其实也就可以说,能不能形成发展旅游的“新观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有这样一组数字:在德国,旅游总产出占GDP11.6%,旅游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11.5%;而1998年,山东旅游总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是3.68%。差距十分明显。其实,不仅与国外比,就是与国内的广东、江苏等省份相比,我们在旅游发展上的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

差距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客观存在的差距,则首先反映出了我们对旅游认识的差距。这种差距,最主要的是没有真正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树立起发展旅游需要的产业观念。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我省某个欠发达地区的负责同志,在谈到发展旅游时说,现在迫切要解决的是群众吃饭问题,没有精力抓旅游——试想,把发展旅游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把让群众参与旅游与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对立起来,以这样的认识和观念,怎么能使那里的旅游业有个大发展?问题还在于,存在这样观念和认识的,并不只是一个地方。所以我们也就看到,当一些国家的总统和总理都在为旅游作宣传时,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却还在把旅游当作“软任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内的许多省份,都在为争夺未来的旅游市场、旅游客源而未雨绸缪时,我们的一些地区和部门却在“等、靠、要”,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性。不把旅游当作一个产业,缺乏应有的产业观念,即使喊“重视”,也往往是虚的。

其实,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它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关键性、带动性以及不可替代性,已经显而易见。我们对于发展旅游业的呼吁,已经不再是出于政治的要求,而是出于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旅游业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包袱,而是的的确确会带动和拉动经济的增长,会让群众致富。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片景点富一个镇,一个景点富一个村,这样的事情,已经有很多很多。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不仅表现在眼前,更表现在长远。有预测分析说,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国际排名第一的旅游热点,每年将吸引1.3亿外国游客。这1.3亿游客中,山东如果能吸引到十分之一,就是1300万人,如果吸引到百分之一,就是100多万人。由此可见,在山东未来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作用将是极其巨大的。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三联集团开发的田横岛上,一开始游客上去后,老百姓拣的海螺都不好意思拿出去买,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第二年就不一样了,一些头脑灵活的岛上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娴熟。可见,旅游给田横岛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恪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观念会更新提高,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

“治穷”,是经济效益;“治愚”,是社会效益。有哪个产业能将“治穷”与“治愚”、将特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一体?惟有旅游。

充分认识旅游的产业价值,树立起发展旅游的产业观念,是我们“新观念”应有的内容;充分认识旅游的产业特点,从而真正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旅游,则是“新观念”又一个重要方面的内容。那么,从经营的角度看,“新观念”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具有“大气魄”。现在,我省在旅游业发展中,特别是在旅游项目建设中,思路不够明确,缺乏大策划、大手笔、大气魄。具体表现在景点开发、宣传促销、组织网络等方面,都与发展大旅游的需要不相适应。有的资源没去开发,有的开发了没去宣传,有的宣传了没去组织,旅游业在总体上显得“小气”,不能产生大规模,实现大效益,使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滞后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如此,说到底,是一些地方、一些人还在以小农经济的意识和自然经济的观念抓旅游,满足于小打小闹,自给自足,自然增长,小步慢跑,而这,正是我们树立新观念需要破除的。

意味着要实现“大联合”。有一点不能忽视,目前,在其他产业领域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还出现在旅游业中,如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地方保护等。有些政府出于发展本地旅游业的迫切愿望,在自己的地盘上关起门来搞开发,用种种行政措施,对本地旅游业进行“保护”,这无异于画地为牢。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就是开放,旅游更是天然地同开放联在一起的。如果说,一般的产业地方保护还只是限制竞争、保护落后的话,旅游业的地方保护则无异于自杀。旅游资源需要互补,互补需要横向联合。一个地方,要敢于并善于让人家来兼并、租赁、经营,要甘于当配角,在相互促进中获得共同发展。要知道,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谁不想让肥水流入外人田,谁自家的田也就会种不好。

意味着要形成“大格局”。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推动。投资渠道单一,发展模式单一,旅游业就难以真正实现大发展。所以,从观念上,从思路上,从工作方式上,都要摒弃以计划经济和行政命令来“抓”旅游的传统做法。要充分认识社会办旅游的热情和潜力,引入市场机制,使旅游业在市场杠杆的推动下,按照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运作,形成旅游业发展的良性机制,形成依靠全社会办旅游的格局。这样,才会把旅游这个大产业抓好,才会把旅游这篇大文章做好。

在今年的省政协八届二次全会上,来自香港的一位政协委员在谈到旅游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旅游者,就是明天的投资者”。从这句话中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树立起旅游的信誉观念、形象观念,也是旅游“新观念”的重要内容。

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公平交易、诚实守信,既是参与市场竞争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是赢得市场竞争所需要的道德力量。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必然要有竞争;谁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谁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信誉作保证。以信誉观念来审视旅游市场的现状,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旅游投诉急剧增加,一些旅游社以次充好,一些导游串通商店宰客,一些旅游景点野蛮经营、强买强卖。诸如此类的问题,反映出的是旅游信誉的欠缺以及旅游市场秩序的混乱。这样的欠缺和混乱,正是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并需要尽快克服的“痼疾”。

与信誉紧密相联、且同样重要的是形象。旅游业的特点,决定着旅游的客源多是一次性的;正是这个特点,也决定着游客总是要处在一种人生地不熟的状态,旅游业就更需要用强有力的规范和良好的信誉来呵护。人们外出旅游都有一种习惯,想到某个地方去,总是先向去过的朋友、熟人打听那个地方怎么样、值不值得去。先去者“怎么样”、“值不值”的评价,将直接决定着后去者能否成行。这就说明,旅游业面对的虽是“一次性”客户,却不能将旅游视为“一锤子买卖”。那种野蛮经营、坑害游客、损害行业形象的行为,不仅赢不来回头客,甚至连新游客也引不来、留不住。一个景点也好,一个地区也好,一旦失去了良好的旅游形象,就必须失去旅游的客源,进而失去旅游的市场。

不难看出,信誉和形象,不仅影响着旅游业眼前的发展,而且事关旅游业长远的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自身具有着巨大的潜力。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应当着眼于这种潜力的挖掘。旅游业应该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也能够实现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观念,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对于那些已经从旅游业中尝到甜头,或正渴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来致富的人说,自己的一个笑容,一句礼貌的问答,一次诚实公平的交易,都可以在游客心中留下一片温情,从而为自己地区的旅游形象“加分”。谁在这些方面付出努力,谁就一定会从中得到回报。

“观念一变天地宽”,这句人们常讲的话,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将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当我们以新观念来看待旅游、经营旅游、发展旅游时,现存的差距,何尝不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由认识而上升为观念,由观念而形成思路,由思路而化为行动,那么,山东的旅游业必将会持续发展、效益无限。

标签:;  ;  

新产业要有新思路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