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内外协同发力
唐 坚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考察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内外因素,通过提升农村人口素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教育文化等方式,破解乡村振兴实现的内部困境;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等途径,化解制约乡村振兴实现的外部矛盾,以内外并重、统筹兼顾的方式促进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协同发展 农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总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仍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问题。为了解决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和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考察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内外因素,在统筹兼顾、内外并重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内部因素
农民、农业和农村是影响乡村振兴的内在因素,也是决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主要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的目标。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来看,当前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老人、儿童、妇女等留守乡村,部分农村地区呈现出空心化、老龄化发展趋势,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农村学生将“跳农门”作为人生理想,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在城市安家落户,使得农村知识精英流失,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两极分化。在青壮年劳动力和优秀人才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农村人口素质不断下降、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逐渐凸显,阻碍了乡村振兴的实现。
其次,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当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滞后,生产效率较低。农业发展滞后不仅表现为现代化程度较低、生产能力较差,还表现为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成本较高、初级农产品比重较大,导致我国农业综合效益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土地闲置、撂荒等问题比较突出,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由于生产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村文化教育落后。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下,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滞后,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开展。比如,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一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面临家庭教育缺失、学习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此外,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不能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也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乡村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不复存在,质朴、淳厚的乡土文化渐渐消失,而与工业文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乡村文化尚未形成,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外部因素
其次,以城市化为导向的发展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城镇化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农村发展却落后于城市。比如,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其却不能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在这里,推荐王国维的一本书。以下是书的简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该书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特别是书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说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①“Carmina Burana”约创作于 11至 13世纪之间,手卷抄本在19世纪初才从德国小镇班奈迪克伯恩(Benediktbeuern)一座修道院中发现,故名《布兰诗歌》。奥尔夫选择了其中的24首创作了同名歌剧。
首先,以工业化为导向的国家战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保证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推进,我国制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同时实行人民公社化制度。在这种政策导向下,资源、人才等流向城市和工业领域,使得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形成,农业落后、农民贫穷、农村衰落的“三农”问题逐渐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和保护农业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三农”问题积重难返,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善农村的发展现状。此外,从产业属性上来看,农业仍处于劣势地位,很难与制造业、服务业等进行竞争。
乡村振兴的实现不仅与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升等内部因素密切相关,还与城市化、工业化、网络化等外部因素联系密切。因此,我们应深入探析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外部因素。
李金枝的话把我弄糊涂了,我赶紧顺着李金枝手指的方向看去。我脑袋里嗡了一下。即使没戴眼镜,我也知道自己是光着身子的。为了确认事实,我又用手摸了摸自己。坏了,真坏了,不仅光着身子,而且光得非常彻底,真正的一丝不挂。
最后,以市场化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市场经济是以效率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城市和工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率,这促使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更多地流向城市和工业领域,从而导致了农村发展滞后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多地少、分散经营、“靠天吃饭”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处于劣势,因此,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远落后于工业。
内外协同发力,促进乡村振兴
一方面,应着力破解乡村振兴实现的内部困境。首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比如,针对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无效供给较多等问题,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的比重。同时,还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其次,优化农村人口结构。应以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改善农村人口结构。比如,应吸引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加大对乡村医生、现代农民、农业技术员等人才的培养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最后,发展农村文教事业。应将推动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不断促进农村文教事业的发展。比如,应改善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解决好贫困学生的受教育问题;应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技术人才;应加强乡村文化开发,打造以乡土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应形成具有乡土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农村文化品牌,等等。
本研究选取了40篇关于“一带一路”报道的新闻语篇,其中20篇来自《中国日报》,20篇来自《纽约时报》。这两家报纸属于两个国家的主流报纸,比较具有权威性,基本可以代表两国对“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观点和态度。本研究采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式为理论框架,借助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部分分析工具来分析所选取的新闻语篇。
另一方面,应化解制约乡村振兴实现的外部矛盾。首先,应坚持农村优先的发展战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发展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比如,应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活动,改善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其次,应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政府应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消除城乡在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城乡统筹兼顾的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支持。再次,应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村发展赋能。最后,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是对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回应,也是传承乡村文明、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村治理、发展现代农业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深入分析影响乡村振兴实现的各种因素,以内外并重、统筹兼顾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乡村社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①张新文、张国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②郑丽果:《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如何协同发展》,《人民论坛》,2018年第30期。
③贺文华:《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当代农村财经》,2018年第10期。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党校(上海市浦东新区行政学院)科研处教授)
责编/孙渴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