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引言: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朗读教学,或是采用了不恰当的朗读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也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应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课本内容,寻找最适宜的朗读素材并精心设计最优的朗读教学方案,推动学生在朗读中获取最有用的信息。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听、说、读、写”四大模块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朗读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但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教师未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只是在课堂中走个形式起到过渡作用,例如在课堂开始时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之后便开始讲解段落、字句知识,这样只会让学生重视看而忽视朗读的作用[1]。 二是学生朗读质量较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对朗读过程做任何评价指正,只有面对演讲比赛等才稍加重视,这样日积月累下来学生会养成诸多不良的朗读习惯如朗读节奏把握不准、音调不适宜等。
三是学生朗读内容单一、形式僵化,教师通常会让学生朗读书本内容,这固然是符合课程标准和书本要求的,但是却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小学语文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课堂朗读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内容,教师要多挖掘课本以外的相关素材,为学生创造更丰富的朗读内容。
二、讨论语文课堂重视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1.有助于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其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是教学根本。小学生多数活泼好动,认为语文学科内容枯燥乏味,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倘若教师认真设计朗读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能够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进而有效拉动学生参与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去。
2.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语文学科虽包罗万象,但各部分内容之间却是紧密联系、互相关联的,在进行其中一项教学时,往往也能促进其他部分的学习效果提升。例如,在课堂中让学生以一人一句的形式进行组合朗读,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朗读经验,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聆听、从同学的朗读中吸取有用之处,还可以在亲身参与下深入体会所读内容,探索写作方面的本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起到辅助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往往不同学科间相互交叉,没有明显界限。朗读中便包含了诸多内容,不仅包括看、读和听等方面语文学科知识,而且涉及信息技术中查阅资料、综合实践课中工具应用的内涵,蕴藏着思想教育、习惯养成等内容。教师开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全面提升自我。
三、探索语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课堂策略
1.明确朗读教学目标
倘若要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使朗读教学切实可行,必然先明确设计朗读教学的目的[2]。如果只为起到课程导入作用,那么只需进行简短的朗读,确保朗读内容不复杂却又能体现出接下来所学内容的梗概。但若是想要达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目的,则需要精心设计并且着重点评。
诗歌是学生朗读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语言高度凝练、感情表达往往含蓄收敛,因此学生往往只看几遍、读几遍是不能真正领会诗歌内涵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朗读并作出点评,以求改进学生的朗读效果。例如,在进行《赠刘景文》这篇苏轼的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程一开始时设置导入,让同学齐声朗读对该诗内容有一个基础理解,然后在主体讲解完成后,教师再进行朗读起到示范作用,进而让学生单独朗读,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分析朗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诗歌技巧,并且深入体会该诗情感。
2.设计合理朗读内容与形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条例显示,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具有阶段性,将小学阶段按年级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不同难度的课本。这表明每个阶段有特定的教学标准,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形式、内容等是否符合实际。例如,教师让六年级的学生朗读曹操的《观沧海》对学生来说是课外拓展,能够激励学生探索更多未知内容,但若是让一年级的学生朗读便会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也会使朗读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更要注重课堂设计的层次感,可以集中进行多次朗读教学,力求让学生从重复的朗读中感知到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初次阅读时,要注重对感情的整体把握,追求尽量精准的感受作者情感。之后教师要对字音、重点字句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重复进行两到三次朗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寻找难度稍高的素材进行扩展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
3.倡导合作探究朗读
合作探究是一种高效、深入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朗读,有助于学生相互比较和学习,从而精进朗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篇幅较长、层次丰富的文章。
四、结束语
朗读既是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辅助工具,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又是一种语文基本能力,能够传达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时,要确保朗读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朗读的这两个功能,在课堂中合理、灵活、创新地加以应用,推动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红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1).
[2]王香芹.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高新区,2018(12):135.
论文作者: 曹润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学生论文; 内容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有效性论文; 语文学科论文; 语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