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亚洲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保持汇率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并决定扩大财政支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这里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对我国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作一介绍。

一、采取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方面。去年我国经济增长8.8%, 从需求拉动因素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由于大部分亚洲国家需求萎缩,货币贬值,而这些国家在我国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方面所占份额又比较大,致使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大幅减低,实际利用外资也出现下降趋势。估计今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明显下降。在亚洲金融危机不断肆虐的同时,我国经济经历持续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也进入一个调整时期,国民经济供需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供给型制约转变为市场需求制约,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趋明显。目前消费品市场持续低迷,物价继续走低,居民储蓄倾向增强。预计今年消费增长幅度至多能维持上年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我国政府冷静地分析了国内外经济形势。认为要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不能采取将人民币贬值的办法来扩大出口,这样做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都没有好处。一是目前对我国产品有需求的市场主要在欧美等亚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贬值并没有使我们丧失价格竞争力;二是如果人民币贬值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恶性货币贬值竞争,这对亚洲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也会伤害到我国;三是人民币贬值将使我国外债还本付息的成本提高,风险增大,对吸引外资也十分不利。在权衡各种利弊因素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果断地做出了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和保持汇率稳定的决策,通过增加投资弥补净出口和消费增长率减低出现的需求缺口,从而间接带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努力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之所以能够选择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政策,也依赖于1993年以来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成功实施。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和高通货膨胀率,我们一直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并对财税、金融、外汇和外贸体制按照市场取向进行了较大改革。1997年我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同时,由于体制改革,我国政府大幅度地提高了税收能力,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实现了经常项下可兑换,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也逐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得我国能够在亚洲危机的冲击下保持国内经济和政治稳定,同时也增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化解这场危机的能力。

为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一再松动,中央银行两次下调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并下调了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利率、贴现及再贴现利率。货币政策的松动,虽然对减缓经济下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效果并不明显,这表现在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狭义货币的增长仍然偏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加大实施财政政策的力度,通过增发国债来增加财政支出。这样做不仅能够直接增加社会需求,而且能带来工资和利润的增加,刺激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拉动相关产业,间接增加社会需求,从而产生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而且,在通货紧缩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二、年度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

今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体现了组合政策目标,包括拉动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差距、保持社会安定、增强人民信心、改善出口竞争力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次增发国债政府没有安排一个加工工业项目,主要考虑加工工业不是公共财政应担负的开支。当前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不高,特别是农田水利、铁路交通、邮电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等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将这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又有利于调整、改善投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第二,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用于补充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独资银行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其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偏低水平,而不良贷款的比例不容乐观。这2700亿特种国债的发行,可以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商业银行法要求的8 %的水平,同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将对我国金融资产全面实行五级分类法。采取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意识。

第三,中央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增加180亿元支出, 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及抗洪救灾等。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结构正处于改革和调整期,做好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并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费,是顺利推进国企改革的重要条件,这样可以减少调整中的社会成本,保持社会安定。今年年初,各级财政都把这项内容列入预算保障的重点,中央财政增加的这项开支主要是对财政比较困难的省进行专项补助,以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今年夏季中国南方的长江和北方的嫩江、松花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的全流域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目前各级政府正在紧张地调度资金和物资,组织人民进行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的工作。这也将对刺激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增加在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比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整体的投资环境也比较优越。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为缩小这种差距,在新增1000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中,约70%投向了中西部地区。

第五,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努力保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幅连续下滑;实际利用外资也开始下降,这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构成很大压力,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增长。为继续开拓国外市场和吸引外资,进一步保持国际收支的良好状态,中国政府分批提高了纺织品、煤炭、水泥、钢材和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并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这些财政政策的实施,除了可以直接增加投资和消费、刺激国内需求外,还能通过补充和增加建设项目资本金,为银行扩大贷款创造条件。初步测算,仅1000亿元国债资金的使用大致可以使银行增加配套贷款1000亿元,这样,总投资就可达到2000亿元,如将投资的乘数效应计算在内,预计今明两年可以相应拉动经济增长2.5—3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政府采取的宏观政策已经和正在产生积极的效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8月份,全国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7.8%,8月份当月的增幅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8月份当月增幅比上月提高1.2个百分点; 国有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4%,8月份当月增幅比上月提高4.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同比增长5.5%。可以预计,经过努力,全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三、主要的政策配合关系

我国政府曾做出决定,在中长期经济发展中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这是保证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决策。目前主要受外部冲击,经济面临着总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又实行了积极的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这是针对实际情况而采取的短期性熨平经济周期的调节措施。同时,我们注意把握了财政政策与其它相关政策配套的关系,以保持财政的可持续性及与改革方向的协调。

1.正确估量政府的发债能力。尽管今年增发了1000亿元国债,但按国际公认的标准衡量,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占GDP 的比重仍然较低。1997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1.5%,1998年这一比重大约为2.2 %,低于国际公认3%的警戒线;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1997年为8.1%, 1998年预计为10.3%,(如果加上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则为13.6%),也低于大多数国家的同一指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 政府不能过分扩大发债规模。

2.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以短期为主。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反周期操作,因此,投资应主要用于能够快速启动经济的在建项目和1—2年的中短期新项目。我们不能选择长期投资项目,因为那样会减弱财政政策的弹性,一旦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会导致过度刺激。

3.错开偿债高峰。今后二三年内是我国财政偿债的高峰期,因此我们为扩大内需发行的1000亿元国债,是期限为10年的长期债,并转借给地方政府500亿元,利率也比较低,为5.5%。

4.与银行改革相配合。凡是要银行配套贷款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都由银行独立评估,银行不承诺贷款的项目一律取消。

5.避免“挤出效应”。银行认购的国债可以在银行间进行交易,中央银行可以做国债回购,从而不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6.积极推进财税改革,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重点是改革政府收费体制,取消不合理收费,相应扩大政府税收。

标签:;  ;  ;  ;  ;  ;  ;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_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