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谈论文,本质论文,发展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时,人们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有些看法分歧很大,甚至截然相反。例如,有人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属性,怎么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呢?有人却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是社会主义的特殊属性,并不是一切社会的共性,拿资本主义来说,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有限的,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说资本主义也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和功能。还有人认为,判断社会进步性和优越性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力标准,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关系标准。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应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也有人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本质,甚至是唯一本质。深入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是有意义的,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的普遍性,又是社会主义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本质是普遍性本质与特殊性本质的统一。
不可否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属性,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并且这种解放和发展不仅表现在新旧社会的更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运行过程中。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如此,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如此。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资产阶级革命作用时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即使在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双重作用,既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在基本矛盾推动下,促使资产阶级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面。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看成是自身无法调整、完全僵死不变的东西,这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缺乏辩证的认识。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里就明确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页)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不得不寻找解决矛盾的对策和途径,以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事实上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了种种调整,使生产力获得很大发展。据计算,单是战后30年,世界工业总产值累计额就是人类历史全部工业总产值累计额的两倍左右;在世界经济比重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70%左右。它们战后20多年生产的产品就超过过去200多年产品的总和。可见, 《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远比人们所预料的要经久得多。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 页)以往我们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估计不足,现在看来,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还有解放和发展的余地,认为资本主义不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属性和功能,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不符合历史事实。正因为各个社会形态都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才不断地由低向高发展,人类历史才显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当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有限的,当它再没有调整的余地之时,当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都发挥出来之时,当它已丧失了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和属性之时,也就是它的灭亡之日,它就会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的解放和发展。用资本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限性,来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是社会主义的特殊属性,进而来论证应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问题在于,承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的普遍属性,与承认它是社会主义本质并不矛盾。正因为一切社会都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只要它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我们决不能离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谈论社会主义。离开这一普遍性本质,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以往我们谈论社会主义时,只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不完全清醒和失误。同时,还应看到,社会主义本质是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后三个要素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其它社会形态的特殊性本质,没有这一特殊性本质,同样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是普遍性本质与特殊性本质的统一。
另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与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结合就必然具有时代特征和制度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本质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特殊性本质,使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这就必然与历史上以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形态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迥然不同,表现出特殊性来。这些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不同。以往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一切社会,都是在维护私有制的条件下,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剥削方式来解放和发展产生力;社会主义却是在基本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走向共同富裕的方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不同。以往一切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少数剥削阶级的需要;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将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质与量是不同的。奴隶社会解放的是以青铜器为标志的生产力,封建社会解放的是以手推磨为标志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虽然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解放和发展的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社会化的生产力,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是相矛盾的,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作为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态,它要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力,并能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由于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实现的,目前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还承担着解放和发展层次较低的生产力的任务。但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说,它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它毕竟为生产力的彻底解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些不同点说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的普遍性,也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辩证法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基础,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矛盾的普遍性就必然寓于各个具体社会形态的特殊性之中,各个社会形态的特殊性也必然包含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普遍性。由此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的特有现象,然而却是社会主义本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判断社会性质既要坚持生产关系标准,又要坚持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性质即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制度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包括意识形态)等制度,也就是说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社会形态既包括社会制度,又不限于社会制度,比社会制度更广泛,除了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外,还包括生产力在内,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既然社会性质与社会制度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判断社会性质与判断社会制度的性质就有不同的标准。判断社会制度的性质,主要看经济基础,应该坚持生产关系标准。判断社会性质,虽然首先要看社会制度的性质,坚持生产关系标准,但不仅仅限于此,还要考察社会生产力,坚持生产力标准。这是因为,在一个社会形态里,生产力作为其组成部分并不是无足轻重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力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建立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这些社会形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仅是生产关系的巨大进步,也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而且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这些社会形态不仅以不同的社会制度相区别,而且以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区别。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这就指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任何社会形态产生、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指明了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不同性质的生产力产生着不同性质的社会。因此,判断社会性质时,必然包括生产力的性质。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从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社会形态的角度作出的概括,必然既包括生产关系,又包括生产力,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化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它既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又要求生产力的社会化,两者不可偏废。没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的生产力,就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原始社会是公有制,但它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根据社会化生产力需要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才揭示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客观矛盾运动的现实基础之上。这既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科学的根本依据,又是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最终分水岭。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必须与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相适应。事实证明,并非只要是公有制就一定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我们过去搞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结果犯了“空想论”的错误。只有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的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因此,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上才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有人会问,社会主义社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为什么没有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这是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比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对矛盾来,是更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研究社会主义本质抓住了这一对矛盾,也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决定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深层次的矛盾。
判断社会进步性和优越性的标准与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应当是统一的。认为判断社会进步性和优越性只能是生产力标准是不全面的。因为社会的进步性和优越性,既体现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上,也体现在社会制度的进步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身就意味着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否定,对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肯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就是社会进步性和优越性的内容。我们看社会的进步性和优越性,既应看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坚持生产力标准,也应看创造的社会财富归谁所有、如何分配,坚持生产关系标准。我们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能比资本主义更快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就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说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 页)邓小平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坚持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的质的区别,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优越性。
既然社会主义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各个要素在这个统一体中就各自有着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既不能互相代替,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也只有在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才能体现出来,才能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把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孤立地拿出来都不能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正如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所写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他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列宁全集》第55卷第172页)因此, 我不赞成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单独列出来说成是社会主义本质,甚至是唯一本质,似乎只要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无论采取什么途经和手法都是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显然,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迷误和片面。如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反而导致两极分化,那决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纠正了我们过去忽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错误倾向,十分重视生产力,同时又没有忽视生产关系,防止了片面性。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