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人格障碍的临床 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人格障碍患者,对患者开展口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方式,治疗时间为1~18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病态人格一经形成不易矫正,短期内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需经长期治疗甚至终身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才能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病态人格的形成十分关键。
【关键词】人格障碍;心理治疗;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8-0052-02
人格也称个性,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方式与日常活动中所表现的待人处事的行为习惯。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在经历重大事件后,人格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其也具备 一定的可塑性。人格障碍主要指非正常且具有稳定性的一种行为方式,其会使得患者自身和他人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人格具有长期持续性[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人格障碍患者,其中男23例,女7例,患者年龄19~52岁,平均 年龄为(35.8±6.3)岁。其中工人 10例,农民5例,无业人员15例,无业人员较多,已婚患者9例,离婚患者7例,未婚患者14例,因此该组患者多为未婚人群。
1.2 临床表现
反社会型8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好动、脾气暴躁、容易激动、偷盗、说谎等,且患者均接受过行事处罚。冲动型患者5例,均为男性,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气暴躁,易怒、易出现冲动暴力行为,甚至打人、损毁重要物品等。偏执型5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心胸狭窄,怀疑配偶出轨、夫妻感情不和。循环型 7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稳定性差,喜怒无常、兴奋多语、唱歌或情绪低落、唉声叹气,有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残或 自杀的倾向。分裂型患者5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孤僻、沉默、不善交往、社交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心、不能与人正常交往和亲近[2]。
1.3 治疗方法
1.3.1药物治疗 口服氯丙嗪16例,用药量为100~150mg/d,口服氯氮平患者8例,用药量为150~400mg/d,口服泰尔登患者6例,用药量为100~400mg/d。对于该病症的患者,临床治疗中一般不采用抗神经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3]。若患者病情较重且已经对家庭和社会生活产生较为显著的负面影响才提倡入院治疗。用药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偏执型患者不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2心理指导及康复训练 入院治疗后在开展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开展心理指导和多功能康复训练,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病态人格的治疗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此外,多功能康复训练、行为疗法以及社会道德教育也在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
2.结果
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但对偏执型患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3.讨论
人格异常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活动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与常人相比,病态人格实际上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通常这种病症无法得到周围的朋友和家人的重视。患者的很多行为都不被认为是精神失常的表现,所以很少到医院的精神科就诊。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病态人格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教育,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5]。
遗传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相关调查显示,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所有的血缘关系越近,患有人格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双生子和寄养子的调查结果也充分证明了遗传因素对人格障碍的发生和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5]。但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环境因素也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影响。
脑部发育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型的人格障碍患者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显示其有轻微脑功能损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研究人员发现经常伴有攻击行为的男性具有异常的脑电图,同时其多表现为网状激活系统或边缘系统的异常[6]。
环境因素在人格障碍的形成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儿童大脑发育未成熟的时期若出现较大的可塑性精神刺激会给儿童的个性发展 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进而可行成病态人格。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或者父母无正确的引导及无条件的接纳就会导致人格障碍[7]。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认为病态社会对病态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普遍认为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精神分裂的预防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会影响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形成。
若患者形成病态人格,矫正的难度非常大,同时在短时间内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和行为治疗需要保证一定的频率,这种治疗具有长期性和终身性。而在该病症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病态人格的形成。病态人格的形成与遗传、脑发育和环境因素尤其是童年的精神和心理创伤、紧张的家庭关系、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以及后天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8]。儿童时期若没有得到科学的教育,得不到家人完整接纳也会使得患者出现病态人格。因此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 与社会教育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其对于病态人格形成的预防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英姬.人格障碍29例临床症状分析及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8-58.
[2]李义玲,王文丽.30例人格障碍患者临床分析及相应护理措施[J].世界中医药,2015(a01):352-352.
[3]黄新英,黄新丽,李玲,等.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其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7):102-105.
[4]高传伟.评价盐酸氟西汀对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抗攻击效应[J].临床医学,2015,35(2):53-55.
[5]钟云川,欧阳东先.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66-67.
[6]徐会利,李彦,张静,等.美沙酮维持治疗人员与精神障碍的共病分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3(3):197-199.
[7]王玉燕.冲动人格障碍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及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4675-4676.
[8]余绍军,刘晓芳.68例使用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临床分析[J].中医学报,2013(B08):210-210.
论文作者:高鸿志,郭磊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患者论文; 人格论文; 障碍论文; 病态论文; 因素论文; 主要表现为论文; 环境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