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国家是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同类型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新的战略转变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能够创造出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使发达国家都把提高效益放在第一位,先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根本性转变,把原来以追求数量和速度为特征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转变到以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为特征的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上来。实现这一转变的主要作法是:
(一)不断更新设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初就完成了工业化任务。从70年代开始,又着手对钢铁、汽车、造船、化工等工业部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技术改造。新一轮技术改造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应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将信息技术推广到各个部门和领域,使传统工业部门再工业化,促进国民经济向更高的技术层次转化。近年来,美国的企业纷纷使用电脑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设备更新,政府实行投资课税减免、加速折旧等措施,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的技术改造。德国在战后重建中,特别注重更新机器设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科尔政府上台后,积极推行技术改造政策、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其他发达国家也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使整个社会生产由原来比较陈旧的设备、工艺技术和产品结构,逐渐转移到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结构上来,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注重科技创新与应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实行新的科技发展战略,更加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此,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宏观管理与协调。如:美国总统克林顿入主白宫不久,就迅速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科技发展战略即“用技术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并且成立了由他本人担任主席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协调科学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有关政策。2、确定科技发展的目标与重点。日本最近选择了100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开发,其中包括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能源、通信、环境、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技术,开发这些新技术,将对21世纪日本产业和经济发生重大影响。英国政府去年5月宣布,将科研投资重点转移到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域。3、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发达国家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内,科技研究经费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其研究与开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在2.6%—3%左右,按人均投资计算,1994年日本为1000美元,美国为700多美元,欧盟国家为300多美元。4、加强政府、企业和大学之间的横向联合,组成新技术开发托拉斯。5、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技术转让网络,使科研成果迅速进入市场,并能在生产中迅速推广和使用。政府鼓励中小型企业不断应用新技术和革新生产方法,倡导军工和民用技术结合,由此推动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进入90年代,大型企业跨国联合,建立企业战略联盟,已成为一股潮流。美国1994年前8个月企业兼并总金额为1716亿美元,1995年前8个月则上升到2700亿美元。在全球500家最大工业公司排名榜上,发达国家占绝大多数,其中美国名列榜首,占157家。大型企业跨国联合,可以形成规模效益,既能提高各种生产要素和副产品的利用率,扩大经营活动空间,又能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改进企业生产方法和经营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根据电子化、信息化特点,逐渐改变大量生产单一产品的经营方式,开始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的“精益生产”方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东亚国家和地区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迅速转变
东亚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作法与发达国家有些不同,发达国家重视“知识进步”和“规模经济”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东亚则强调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其主要做法是:
(一)大力筹措发展资金,争取较高的投资效益。长期维持较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不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东亚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一方面鼓励居民参加储蓄,以较高的储蓄率来满足经济起飞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对外国资本实行高度的开放政策,抓住国际间资金流向扩大的有利时机,全方位、多渠道地利用外资。
(二)积极推行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为了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东亚各国政府十分注意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对经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其重要一环就是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行产业政策,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合本国国情和世界市场的战略产业。8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的产业政策既保持重化工业发展的连续性,又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韩国政府鼓励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积极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台湾最初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60年代末则转向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实现传统产业向电子电器等出口产业转变。到80年代,台湾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获得极大成功,有21种电子产品的出口居世界第一。90年代初,台湾的电脑终端机等若干技术密集型产品也跃居世界出口第一。新加坡在经历了数年经济效益下降的痛苦之后,着力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80年代末以来,新加坡高科技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脑磁盘和磁盘驱动器生产国,其产值占世界同类产品产值的80%。
(三)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尽快形成科技产业化。东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高起点地从国外引进先进、实用、适用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重点产业部门,使引进的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高起点的技术引进,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和研究费用,通过自己的吸收和消化,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部门。韩国1982—1988年,引进美、日等国的新技术3466项,支付技术引进费23.8亿美元。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精密电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科技项目,促进韩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1995年,韩国的微电子、生物工程、光纤维等“尖端产业”扩大到17个,科技产业化进程迅速、效果显著。
(四)重视全民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东亚属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均经历过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发展过程,其劳动力质量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因此,东亚普遍重视全民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60年代,韩国就基本实现了中小学义务教育,目前,韩国每10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超过发达国家,90%以上的学龄人口接受着12年制教育,近40%的相应年龄段人口接受着高等教育。韩国政府决定,1991—2000年,每年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0.1%逐年递增到教育经费上,使教育成为“先于经济的事业”。台湾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政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80年代,其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0%左右,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目前,台湾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全部劳动力的14%。素质良好的劳动力是东亚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世界银行统计数字表明,东亚劳动力受教育时间平均每增加一年,国内生产总值相应的年平均增长率则上升3.4%。由此可见,大力举办全民教育,努力开发人力资源,是东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条重要措施。
三、原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缓慢
从70年代初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程缓慢,不但经济效益没有什么提高,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也降低了。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是经济体制问题。原苏东国家长期坚持指令性计划制度,企业生产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追求的是产值和数量指标。尽管这些国家在历届五年计划中都规定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往往把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投资用于新建项目,整个经济无法摆脱旧的数量增长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
这段时间,东欧一些国家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改变过去计划经济呆板运行方式。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但忽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没有紧扣当时世界性产业革命的主题,因而失去了立足现代科技来进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时机。
苏东剧变后,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运行机制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近几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已被克服,各国的经济状况趋于好转。然而,长期的经济结构失衡和产业结构落后,经济和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距离拉大,使得东欧、俄罗斯经济难以走出粗放型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由速度到效益型根本转变,还需要下很大功夫。
四、国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为了积极有效地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作法,并吸取其教训。几十年来,国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措施,其经验教训给我们如下启示:
(一)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植主导产业,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中的结构变化时期,结构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一是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那些落后过时、低水平重复、产品没有市场而又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老企业和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改变那种靠增加投资、铺新摊子的发展路子,把重点放在对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提高上,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发达国家和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原因虽有多种,但至关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重视科技和教育。高水平的科技和教育,有助于企业科技研究和开发,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我国目前科技和教育水平还比较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劳动力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三)加强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建立效益型经济的必经之路。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生产不计成本、流通不计费用、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通病。我国12种主要原材料的物耗要比发达国家高5—10倍以上,有的甚至高达百倍。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眼睛向内,强化管理,节约降耗,向科学管理要效益。
(四)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东亚经济是在开放的条件下起飞的。善于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东亚成功经验之一。我国要借鉴这一经验,加快开放步伐,尽快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发展壮大自己。
(五)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保证。国外经验昭示我们,要提高经济效益,走效益型发展道路,就必须使企业真正活起来,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我们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企业从过去体制中解放出来。通过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降耗增效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企业经济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