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
杨竟艺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 要: 中国的现实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离不开传统文化与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积极的内容和成果,又有糟粕。因此,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优秀的的部分,去除糟粕,而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结合的有效性,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礼仪制度以及文学艺术等,其内容十分丰富,这一点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传统文化的支持,需要二者的有效融合,而后才能在二者之间关系的保障下,实现其有效结合,并且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于此,笔者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看法。
一、思想上统一结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思想道德方面以“仁”、“礼”为核心,使得“仁义礼智信”逐渐成为传统社会中思想主流。目前,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其基本理论与我国的传统思想结合具有必要性。关于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解释。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想要成功推进建设事业和革命事业,需要以科学政治领导为前提条件,此时两种思想文化的结合尤为重要。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将其与公民道德建设进行融合体现出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需要二者在思想上统一结合。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学术的研究,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进行结合。这是学术研究成果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想发展的重要的体现。最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及革命经验推动二者思想上的统一结合。中国共产党有很多的优良作风,是传统文化美德与无产阶级革命精神融合的产物,而延安精神就是这种产物的典型代表[1]。延安精神体现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勤俭节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传统思想文化,促进其升华。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统一结合的必要性。
合理有效的施肥对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小麦对大量元素的吸收,随着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生长状况而变化。产量要求越高,吸收养分的总量也随之增多。一般栽培条件下,每形成100kg的小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kg左右,五氧化二磷1-1.5kg,氧化钾2-4kg,氮、磷、钾的比例约为 3∶1∶3。
二、思想上统一结合的影响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结合,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性,以二者的统一结合为基础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可增加其教学深度。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利用其教育经验指导我国当前的教育。其次,能够提升我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阶段的任务,就是对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等问题进行探索,寻找中国化道路[2]。虽然我们始终强调“两手都要抓”,但是由于经济、现实、社会以及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明显的滞后性。想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则需要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此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以及相关的教育措施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当前的国民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综上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统一结合的影响较大,因此要重视二者的有效融合。
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以及现行体制等主客观原因,尽管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区域发展非均衡问题频频发力,扶持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之间的经济总量差距悬殊,绝对差距依然维持高位。从经济总量占比看,粤东西北地区经济总量近10年占广东比重一直维持在20%左右,近年还出现下降趋势。2017年,粤东西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6.7%),低于珠三角1.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20.3%)比2016年下降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9%)低于珠三角1.8个百分点,比上年扩大2.7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18.9%)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17]其原因在于:
三、思想上统一结合的可行性
首先,传统道德具有兼容性。从陈先达先生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其思想能够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亲和力,并且二者在内容上也有着很多的契合之处。如我国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等,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某一程度上可实现兼容。而中国传统道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传承性,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传统[3]。其次,具有学术科学性保障。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需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种不同的形态,即学术形态和意识形态,要做好两种形态的联系和区分。本文主要是从学术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其代表性观点为张岱年先生的“解析唯物论”,对传统思想的特点和内涵进行科学分析,且分析的基础是客观唯物主义,从而得出正确的认识,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二者在思想上统一结合的可行性。此外,二者融合有国内学界的智力支持。自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变化,促使学界的很多先贤对其进行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统一结合。
四、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也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后才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突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的发展,同时促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参 考 文 献 ]
[1]罗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融合的复兴之道[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3):28-30+40.
[2]郭留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向的时代价值和基本进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J].现代交际,2019(10):192-193.
[3]李宝艳,戴梦思,王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张力与现实方位——基于文化传统与科学主义的解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02):26-31.
中图分类号: G122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26-0297-01
作者简介: 杨竟艺(1996- ),女,汉族,四川西充人,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关系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