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状况,对河道规划以及设计进行分析,总结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认识到传统河道规划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旨在通过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构建,进行河道规划的设计,实现河道规划及设计的可持续性,为现代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支持。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河道;规划设计
对于河道规划而言,主要目的是将防洪工程作为重点。在传统的河道规划中,为了保证河道规划的安全性、功能性,应该逐渐提升河道规划结构的整体面积以及强度,但是,在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下,由于传统河道存在着大面积、高强度的规划现象,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损失,影响河道规划的最终目的。
1.生态水利工程下河道规划的原则
1.1尊重自然属性原则
在生态水利环境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实现河道的综合治理,应该将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作为重点,河道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可持续性原则的利用,实现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协调,为现代河道规划中生态、资源以及环境的治理提供有效支持。
1.2实现人力发展与水资源的规划统一
河道整治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将防洪、排涝作为重点,而且也应该将社会主义建设、人文建设以及社会经济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对生态环境以及河道规划工作的确定,进行河道规划的整合,以便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及统一。而且,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防洪、排涝等作为重点,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实现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现代生态环境的维持提供保证。
1.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阶段河道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将社会经济以及地区文化作为特点,通过河道整治以及生态化规划的设计,明确因地制宜的原则,以便有效提升河道治理的生态化。通常状况下,在河道规划中应该将生态水力工程作为重点,并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在河道整治及规划中,应该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就地取材,实现河道规划的标准性,使河道的生态化规划满足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第二,在河道规划中,应该将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相关部门应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服务保障机制,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的确定,逐渐实现河道规划的合理性。通过这些原则的确定,可以结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提高河道规划的生态性,促进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发展的最终目的。
2.传统河道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河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河道治理工作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规划复杂性的问题,传统河道规划中,相关工作人员只是注重工程项目,对于软件学以及管理学的内容认识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河道规划的最终目的。而且,对于一些河道规划人员,存在着专业技术能力不足以及管理能力较弱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导致河道规划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影响河道规划的最终目的。
2.2河道管理体制的问题
由于我国河道众多,一条河道往往跨越多个省份,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河道的治理带来影响。不同地区中河道治理存在差异性,影响河道治理的最终目的。而且,在河道建设中,只是针对河道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划治理,忽视对河道周围的变化,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影响河道建设的长远性,无法满足河道建设以及河道规划的发展需求。
2.3河道工程规划设计的问题
结合当前河道规划的状况,在河道设计中,一些设计人员只是将技术参数以及理论规划作为重点,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治理的基本需求,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限制,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性的解决,会影响河道治理的合理性以及高效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且,在一些河道规划设计中,相关规划人员忽视了对生态平衡的规划,影响河道设计的安全性,为河道规划以及生态发展的正确带来限制。
3.生态水利工程下河道规划设计
3.1生态河道断面的规划设计
在河道规划中,其本身与周围环境形成了统一性的生态系统。因此,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确定,可以在满足河道防洪抗旱的同时提升河道工程整体规划的质量性。在生态河道断面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内容:第一,河道断面的选择应该融入生态化理念,相关人员应该结合排工排涝、旅游等功能需求,进行生态河道的规划,实现河道使用以及景观河道设计的需求,促进河道断面生态环境的稳定建设。第二,为了充分保障河道断面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应该在河道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过流能力,提高河道断面规划设计的生态性,促进河道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
3.2及时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通过对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状况的分析,应该将河道浅滩以及河道水土多样化技术作为重点,充分保证河道的正常使用,通常状况下,在河道自然状态恢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内容:第一,在河道生态规划中,应该结合河道实际状况,使河道接近自然状态,保证河岸生态规划的平整性,整个规划中,需要避免人为改造不合理问题的出现,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第二,在河道治理及工程项目设计中,应该将河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融合作为重点,通过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的结合,保证河道恢复的自然性。第三,在进行河道规划中,应该逐渐恢复土质河岸,多种植适宜在水边生长的绿色植物,使生态环境与水环境生态的融合。第四,在河道修筑以及沿岸景观设计中,应该尽量选择自然石料,充分保证河道景观的自然和谐性,为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及河道规划的稳定设计提供支持。
3.3构建规范性的河道生态水网
伴随生态环境的发展,在河道规划中应该积极构建河道生态水网,将河流水系统的连接作为重点,按照河道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地区状况,进行河道区域化管理,以便充分保证河道水资源的优化调整。通常状况下,在水岸形态恢复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进行水岸形态恢复策略的分析,具体的规划标准如表1所示。通过这种生态恢复标准的确定,可以引导河道规划人员结合河道的特点,进行河道规划与生态资源的调整,促进河流流域生态循环的稳定发展。4.4实现生态化的河道建设规划在生态水利工程背景下,为了实现河道规划的生态性,应该将河道需求设计作为重点,认识到传统河道设计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并在整个过程中做到以下内容:第一,生态化河道建设中,应该实现植被的合理选择。河道规划中,在河滩边缘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可以将一些微量元素进行转化,有效控制浮游植物,为微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全面增加水生物的净化功能,为生态环境下河道的合理规划提供保障。第二,合理增加水生物的数量,在在河道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认识到水生物会消耗浮游生物的问题,由于浮游生物会消耗有机碎屑,可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并在最终程度上达到河道水质净化的目的。第三,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点,通过河道规划以及河道治理工作的分析,进行工程项目的利益确定,促进河道规划中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而且,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重点,结合河道治理以及河道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生态水利工程下河道规划设计提供支持。
4.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河道规划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创设的最终目的,应该结合传统河道规划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结合现代化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认识到河道规划、河道管理以及河道设计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系统分析,进行河道规划生态方案的构建,逐渐提高河道规划的有效性,以便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平峰,陈京华.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初步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1):85-86.
[2]纪珂.基于生态水利工程的河道规划设计初步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7):96-97.
[3]罗云洪.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0):205-206.
论文作者:杨庆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目的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