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梅 杨爱萍
旌德县职业教育中心 安徽 宣城
摘要: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带动课堂,以问题的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问题 创设性 启发性 拓展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①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因此,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既传授给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是每个教师、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性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策动力,是进入知识体系最近发展区的桥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贴近实际,不能离题太远,一定要紧扣课题,要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有苏比在教堂外听赞美诗的一段描写,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就应该起到这样一种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例如学《孔乙己》一课,我让学生依据课文中“孔乙己出场”一幕的情节为内容,现场编演片段课本剧,形成课堂气氛的高潮。当学生把孔乙己来一碗洒,一碟茴香豆(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摆着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架子,此时还能炫耀自己,表演得真切入微之时,也就真切体悟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在良性诱导情境中体悟,能综合文本内蕴的潜移性、暗示性、隐寓性于一体,相当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智慧的萌动和阅读潜力的开发,激发学生的悟性,从而较快地实现认识的飞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设计问题情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要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找到自己能抓住的内容,这样每个学生才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中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就整堂课来说,并不是问题越多就越好,问题的多少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问题能否启发学生,学生考虑问题能否触及到问题本质,并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只有创设合适的问题,在合适的情境中学生才能尽快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课堂效率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了。
二、问题内容的启发性
赞诃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提问得法,可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可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在新奇处提问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在学生学习新课,获取新知识的时候,适时、恰当地提出让学生感兴趣、新奇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并迅速进入角色而积极思考。如教《纳谏与止谤》时,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责无旁贷”是什么意识?在文中用得是否准确?此问一出,学生颇觉新鲜和奇怪: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也用词不当么?于是,我让学生带着新奇感翻查工具书得知“责无旁贷”原意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在课文里是指暴君所加给的罪责无法摆脱。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理解、讨论、分析:若暴君责邹忌以亵渎之罪,那么对邹忌来说是冤枉的,而冤枉的罪名怎能说成是“责无旁贷”呢?更何况作为臣下,尽忠进谏乃分内之事,责无旁贷,至于把讽谏而获的欲加之罪说成是责无旁贷,那就有悖于事理了,所以“责无旁贷”用得不准,而应将它换成“难辞其咎”更妥贴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一分析,学生颇觉有趣又有理,因而在课堂上不仅能高度集中地听课,而且还因好奇心得到了激发而积极思维,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激思处提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怎么来,关键在于激活思维。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会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如《项链》一文“提示”把玛蒂尔德定性为“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主题是“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因而学生大都认为玛蒂尔德是个“坏女人”。在教学时,我提了这么个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玛蒂尔德真是个‘坏女人’吗?”此问一出,学生兴趣顿起,众说纷纭,于是我引导学生抓住她的诚实、善良、自尊、勇敢进行分析。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通过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玛蒂尔德已丢掉了她精神上的锁链,迫使她从梦幻中回到坚实的大地上来,一切粗笨的活儿和厨房里讨厌的杂事使她不再任性了,油腻的盆沿和锅台磨粗了她粉嫩的手指,她开始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自己的生活。她曾经是那样的爱慕虚荣,当她再次遇到佛莱思节夫人时,她是那样的坦然,把当年事实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讲了出来。这个曾经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通过磨练,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诚实、善良、自尊、勇敢的家庭劳动妇女。因而得出结论:玛蒂尔德并非是个“坏女人”。
3、在无疑处提问
宋代学者张之厚认为:“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有“疑”才能产生认识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深钻教材,要善于创新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教师不仅要善于在有疑处提问,更要善于在无疑处提问,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因为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疑处学生往往会专心致志,而无疑处学生往往会粗枝大叶。此时提问,具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味道。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文中说马克思“停止了思想”,这一短语学生都懂,都知道是说马克思去世了。看起来学生对此已无疑了,但我却于此时提了一问:对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由于此问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且又有一定的新奇性和激励性,故使学生产生了认识冲突,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价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思想家形象。这样,通过无疑—设疑—释疑,学生对该文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三、问题内涵的拓展性
教师在教学中,前后知识是连贯的,承上启下的,所以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要考虑为以后的知识作铺垫,不能因本堂课内容完成就结束,要多设置一些让学生考虑的越深,知识就越深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例如:在讲读《愚公移山》时,我没有刻意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而是向学生提出了如下假设:假如愚公并未带领子孙挖山不止,他还有更现实、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吗?假如你是愚公,打算怎么办?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吗?你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在教《小狗包弟》时,我让学生回家时向家中老人或者村里年龄较长者询问调查十年动乱时的社会实情,以了解巴老的的自我解剖自我反思的精神。教《孔雀东南飞》时,我设计了“到底是谁将刘兰芝一步步逼上了绝路?”这一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开展辩论。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我让学生课后同步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进行对比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任何一个学生都期望获得成功,都想要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行之有效的问题,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索问题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理由相信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会得到激发,从而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回答问题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5年教育部出版
㈡、《语文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无锡市教育学会2009年度优秀教育论文贰等奖周立勋
㈢、《从拓展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高中部杨秀兰
㈣、《创新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谭文淼
作者简介:
黄红梅:(1978--),女,安徽省旌德县人,旌德县职业教育中心高级教师。
杨爱萍:(1965--),女,安徽省旌德县人,旌德县职业教育中心中级教师。
论文作者:黄红梅 杨爱萍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论文; 马克思论文; 自己的论文; 情境论文; 责无旁贷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