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分子量肝素治疗28例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李旻,王娜,王静,马春梅,蒋雨宸,冯林杰,平少华[1](2021)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栓风险因素分析及脉络舒通丸在防治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在临床防治血栓中脉络舒通丸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应用脉络舒通丸和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开始抗凝治疗,手术前1天停药,术后第2天继续用药。记录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及术后14 d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量、红细胞计数变化量、术后引流管引流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入院后第7天血栓发生率为2例(4.54%),对照组为9例(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0,P=0.036);观察组术后14 d血栓发生率为3例(6.82%),对照组为11例(22.92%),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4.611,P=0.032)。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术前1 d和术后48 h血红蛋白变化量分别为(23.73±6.89) g/L与(22.10±5.18) g/L;红细胞计数变化量分别为(0.67±0.32)×1012/L与(0.56±0.36)×1012/L和术后引流管引流量分别为(100.27±23.73) ml与(102.40±20.90) ml;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防治血栓(OR=10.281,95%CI:1.609~65.689,P=0.014),患者高龄(OR=1.190,95%CI:1.061~1.336,P=0.003),入院时存在血栓(OR=8.346, 95%CI:1.773~39.281,P=0.007)是术后14 d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论脉络舒通丸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脉络舒通丸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是术后14 d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而高龄、入院时存在血栓是危险因素。
张思捷[2](2021)在《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深静脉血栓(DVT)是深静脉内血液的非正常凝固。在美国静脉血栓的年新发病例数超过60万,其中肺血栓栓塞症患者23.7万,深静脉血栓患者37.6万,因静脉血栓死亡的病例数超过29万,静脉血栓栓塞是一个主要的全球性负担每年约有1000万例,其发病率代表第三大血管疾病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风[1]。而Agnelli G[5]报道超过一半的DVT形成于手术当天,超过3/4的DTV形成于手术开始后2天内。有研究表明麻醉方式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6],根据其中机制我们推测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可能会对凝血和血栓造成影响。目的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术后不同镇痛方式是否能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次要目的是探究不同镇痛方式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何种镇痛方式的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从而为临床提供最佳的镇痛方式。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静脉镇痛组(PCIA组),硬膜外镇痛组(PCEA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CFNBA组);采集静脉血测量术前、术后第一、二天凝血时间;采用B超扫查并收集记录术后第一、二天血栓发生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表0-10)对术后第一、二天的静息痛和运动痛进行评估;并在术后第一、二天随访并记录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对于分析的60例病例中,PCIA组、PCEA组、CFNBA组的一般资料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分析数据,三组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出血量、尿量、补液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凝血时间的差异,PCEA组和CFNBA组PT、APTT时间术后第一、二天明显延长,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T第一天P<0.001、PT第二天P<0.001、APTT第一天P<0.005、APTT第二天P<0.003);两两比较,PCIA组与PCEA组、CFNBA组均有差异(均P<0.05),PT两天比较三组均有统计学差异,APTT两天比较PCEA组和CFNBA组无差异(P>0.05);三组TT、FIB、D-二聚体方差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9.412,P=0.009);两两比较,PCIA组与PCEA组、CFNBA组均有差异(均P<0.05),PCEA组与CFNBA组无差异(P>0.05);不同组静息VAS评分和运动VAS评分,在静息第一天和运动第一天、第二天,CFNBA组、PCEA组镇痛评分低于PCIA组,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ASr 24h P<0.001、VASm24h P<0.001、VASm48h P=0.001);两两比较PCIA组与PCEA组CFNBA组均有差异(均P<0.05),PCEA组和CFNBA组无差异(P>0.05);在PCIA组中,恶心、呕吐发生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心P=0.001、呕吐P<0.001),在PCEA组中,尿潴留发生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和硬膜外镇痛在镇痛效果上强于静脉镇痛,前两者的抗血栓优势明显优于静脉镇痛,连续股神经的副反应在严格的技术标准下很少发生。如超声引导,注药前回抽;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副反应明显优于硬膜外镇痛,并且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能安全方便的复合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还能早期下床更具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优势。因此,推荐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作为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以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孙伟文[3](2021)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各类下肢骨折患者(骨盆髋臼处、股骨中段、股骨髁部、髌骨以及胫骨平台)的围术期中,分析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预防DVT的疗效,可为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治疗提供参考及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满足选取病种的患者共120例。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病患,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组,每组60人。A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B组患者使用利伐沙班,在术后5-7日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在术后第一天抽血检查血凝指标和感染指标,凝血指标:PT、APTT、tPA-Ag、FIB、PLT、D-D;感染指标:PCT、Hs-CRP、WBC、ESR、IL-6,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及住院天数。结果:利伐沙班组病例的患者在DVT的发病率上明显低于低分子肝素组,DVT和VTE的发病率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PT、APTT、tPA-Ag在数值上均高于低分子肝素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的PCT、CRP数值低于低分子肝素组(P值<0.05),但两组间WBC、ESR、IL-6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各类下肢骨折的围术期中,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都具有较好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从药物效果的角度分析,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生成的疗效确切,有效的降低了部分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柯于必[4](2021)在《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20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克赛)是在手术开始前还是在手术结束后,把纳入患者划分为术前组(82例)和术后组(118例)。术前组在术前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mg,1次/天,用至术后出院;术后组在术后12小时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mg,1次/天,用至术后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血常规、血栓凝血相关指标、术后腹腔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DVT发生率来评价安全性和疗效性。结果:本研究中,术前组术后复查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要低于术后组(P<0.05),其他术后抽血复查指标如血红蛋白(HB)、凝血酶源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量(PLT)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腹腔引流量上均值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组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要低于术后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前开始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而且还不增加术中及术后相关出血风险。
钱晨[5](2020)在《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在我国,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胃癌的最有效方式,主要包括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等微创方面的优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胃癌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据以往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9.5%。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术后致死性并发症,约80%的肺栓塞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通过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胃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及原因,对正确选择合理的胃癌手术方式和减少胃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拟从比较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对胃癌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入手,进一步探索两种手术方式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具体关系、并评估在两种术式后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的改变及围手术期影响患者D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胃癌根治术的选择和如何更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临床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资料完整且符合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134例胃癌患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72例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组(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62例。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及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观察股静脉血流速度(v)、左下肢股静脉直径(r)和股静脉血流量(Q);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7天的凝血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记录术后7天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例数及发生率;比较两组DVT发生的比率差异;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应激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7天的应激反应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IL-6、CRP]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水平;进一步运用胃肠道疾病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Life Index,GQLI)来评估两组胃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主观的症状、社会的活动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并运用GQLI量表评分对患者的状况进行综合评分。最后对影响术后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1、两组胃癌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结果显示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在术中记录资料方面,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手术所用的时间长于传统开腹根治组(P<0.05)。1.3、根据术中出血量记录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P<0.05)。1.4、在患者恢复方面,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缩短(P<0.05)。1.5、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与气腹建立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气腹后平卧位的股静脉直径增粗,平均血流速度减慢,股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腹后平卧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排气后麻醉恢复前的股静脉直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加快,股静脉血流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术后麻醉恢复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排气后麻醉恢复前的股静脉直径更粗,平均血流速度更慢,股静脉血流量更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术后3天,两组PT均有明显缩短,较术后即刻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APTT术后及手术后即刻较术前均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的术后3天、7天均较前一时间点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术前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手术结束时FIB升高和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FIB均有升高且差异显着(P<0.05),术后3天两组FIB进一步升高。较手术结束时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7天两组FIB进一步升高,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较术后3天时差异有显着性(P<0.05),而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D-D在术后较术前均逐步升高,且两组在术后7天时较术后3天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在术后即刻,术后3天,术后7天时均较前一时间点有明显升高,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1、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两组术后第1、7天的MDA、IL-6、CRP水平均显着高于同组术前(P<0.05),SOD水平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前(P<0.05);术后第7天的MDA、IL-6、CRP水平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SOD水平显着高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7天的MDA水平均显着高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SOD、IL-6和CRP水平均显着低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两组术后第1、7天的CD4+、CD8+、CD4+/CD8+均显着低于同组术前(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7天的CD4+、CD8+均显着高于同组术后第1天(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7天的CD4+、CD8+、CD4+/CD8+均显着高于开腹组同时间(P<0.05)。2.2、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量表中各区域:术前对患者主观的症状、社会活动的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和GQLI总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胃癌患者的手术后主观的症状、社会活动的功能、生理的功能状态、心理的情绪状态以及GQLI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术后较术前,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较腹腔镜术后降低得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VT发生率分别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11.1%,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9.7%。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手术组相比较,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围手术期手术方式的选择不是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患者高血糖及肥胖容易导致术后出现DVT、患者术后应该常规穿弹力袜可以有效的预防DVT、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应进行抗凝治疗、对于年龄<60岁的肥胖患者要高度重视术后DVT发生的风险,及早进行干预。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相比,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能够引发下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波动加大;两种手术操作均可以对胃癌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造成影响,但二者组间无明显差异;既往研究表明,急慢性应激反应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均与DVT形成呈正相关。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DVT形成的风险;两种手术均会显着影响胃癌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然而,与传统开腹胃癌手术相比,接受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情绪状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至接近手术前的水平(P<0.05),最终使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有显着的提升。综合以上因素,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于血流动力学影响较明显,可增加DVT形成的风险。但其可有效减少机体应激反应,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减少DVT的形成。所以二者术后DVT形成差异并不显着(P>0.05)。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围手术期,术前患者高BMI,患有糖尿病容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而术后穿弹力袜以及术后行抗凝治疗能够预防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
黄钧立[6](2020)在《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TKA术后预防DVT的观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分析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参数、血细胞参数等指标的影响,探索复元活血汤在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是否安全有效可行,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严格根据诊断标准筛选病例,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科病区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并拟行单侧初次TKA患者,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例数皆为30,对照组在术后仅皮下注射西药低分子肝素钙,而治疗组术后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联合服用复元活血汤进行抗凝,两组均配合当前相同的一般治疗措施,疗程均为7天,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4、7天不同时间点记录分析两组患者凝血参数(APTT、PT、D-Ⅱ聚体浓度)、血细胞参数(HGB浓度、PLT计数)、术后引流量、VAS疼痛评分、下肢DVT发生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来评价服用复元活血汤的疗效。结果:1、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APTT、PT较对照组时间均有延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4天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APTT、P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术前D-Ⅱ聚体浓度接近,术后第1、4、7天D-Ⅱ聚体浓度均有下降,组间具有可比性,术前、术后第1、4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D-Ⅱ聚体浓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患者术后血细胞参数HGB浓度、PLT计数较对照组低,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4天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患者平均术后引流量约367.20ml,治疗组患者术后引流量约345.37ml,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照组术后平均VAS评分是4.9分,治疗组患者术后平均VAS评分是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均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发生了2例,治疗发生了1例,两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对比,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这次试验表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在运用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增加服用复元活血汤可有效延长各项凝血时间,降低D-Ⅱ聚体浓度,抑制血小板粘附,使得血液粘稠度降低,还能够充分发挥活血祛瘀作用,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减少出血量,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较单独运用低分子钙素钙高,值得临床继续深入研究以及推广应用。
张晋[7](2020)在《抗凝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后DVT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激光闭合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0月2019年2月住院患者中按照既定入选标准选择合适的住院病历100例。将这些静脉曲张术后病例随机分为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列为抗凝组、术后未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的病例列为对照组,其中抗凝组50例,对照组50例,全部按照应用麻醉膨胀液局部麻醉下,大隐静脉主干激光闭合手术的标准进行手术治疗。抗凝组中的患者术后5天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对照组术后5天未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通过对比两组术后第5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人数、皮下瘀斑、切口渗血、血肿人数,以及患者年龄、术后Caprini评分、手术部位,运用SPSS软件做出统计学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运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得出的结论,计量统计资料全部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样本x2检验,水准取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激光闭合术后5天复查超声,抗凝组中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中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5例患者出现皮下淤血,对照组中3例患者出现皮下淤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3例患者出现血肿,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血肿,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6例患者出现切口渗血,对照组中4例患者出现切口渗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术后Caprini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部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手术后存在继发DVT的风险。运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的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低分子肝素不增加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者出血事件风险,安全有效。手术医师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于无抗凝禁忌的患者,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积极进行抗凝预防DVT事件,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图[16]幅;表[8]个;参[146]篇。
韩贤华[8](2019)在《空气压力治疗仪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治疗仪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120例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组给予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空气压力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周径。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加快,且实验组快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均小于本组治疗前,且实验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压力治疗仪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加快深静脉血流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韩晶[9](2019)在《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逐步迈入老龄社会,老年卧床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老年痴呆、高血压、糖尿病、肺部感染、慢支肺气肿等慢性病发展到终末期,往往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能力。由于老年人体质及机能退化,自理能力下降,造成患者需长期卧床。深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预防,可导致栓子脱落,引发肺血栓栓塞症。因肺栓塞导致的死亡率高达30.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因此对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食疗利用祖国传统中医理论指导,采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调节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具有经济、实用,无相关适应禁忌,不良反应小,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正逐渐应用于疾病康复及预防性治疗方面。本研究拟采用常规预防+黄芪红枣汤食疗方法,探究其对卧床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干预效果。以期寻找一种适合长期卧床老年人的经济、有效、安全的DVT食疗预防措施,以降低长期卧床老年人下肢DVT发生率、最大程度降低死亡率及减轻社会家庭负担。研究目的:观察分析DVT常规预防措施联合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DVT)风险干预效果,为食疗方法预防卧床老年人群深静脉血栓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老年医学科就诊的卧床老年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红枣汤代茶水饮用。比较两组患者:1.治疗前、治疗30d、治疗60d、治疗90d凝血常规及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2.治疗前、治疗90d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3.治疗90d DVT相关症状发生情况及DVT发生率。研究结果:1.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两组患者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原时间(PT)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但是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其中干预组患者治疗30d、治疗60d以及治疗90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90d后,两组患者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其中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腘静脉、股深静脉以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发生Homan征1例(2.50%)、Neuhof征0例(0.00%),对照组患者发生Homan征8例(20.00%)、Neuhof征3例(7.50%),对照组患者Homan征发生率显着高于干预组(P<0.05),而两组Neuhof征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4.治疗90d后,干预组患者未发生DVT,发生血流淤滞1例(2.50%),对照组患者发生血流淤滞4例(10.00%),发生DVT1例(2.50%),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干预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90d过程中,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服用黄芪红枣汤的总依从率达92.07%,整体依从性较好。结论:1.两种干预方法均能降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对下肢DVT有一定预防作用。卧床老年患者在常规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之上加服黄芪红枣汤的改善效果更明显。2.常规干预措施联合黄芪红枣汤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DVT发生率,其预防下肢DVT的效果优于常规干预措施组。3.长期卧床老年人服用黄芪红枣汤依从性良好。
袁雪萍[10](2019)在《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对预防老年虚证患者骨科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在预防老年骨科髋部术后虚证患者血栓形成三要素的干预效果,观察此方法干预后相关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内膜功能等客观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并分析两种干预方式有无交互作用。方法先根据文献查阅及分析确定初步方案,再行专家小组会议完善确定干预方案。确定方案后,采用区组随机研究设计,经意向分析原则,最终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某三级医院骨科一区和骨科二区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层随机分配至常规护理组、无烟灸组、穴位推拿组及联合干预组,每组各33例。无烟灸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采用无烟灸足底涌泉穴,穴位推拿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推拿足三阴三阳经络上所对应穴位,联合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给予无烟灸及穴位推拿的联合措施。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七天比较四组的凝血功能(D-Dimer、Fib)及血流速度,术前、术后第七天检测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评估其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出院时收集烫伤、大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及DVT发生例数,结果专家小组会议共邀请八名,对穴位推拿的措施进行探讨决定,专家总体的权威系数为0.875。最终选定无烟灸组以无烟灸足底“涌泉”穴,穴位推拿组以拇指端按揉法、中指端按揉法等干预“足三里”“伏兔”“血海”“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以患者自我感觉“得气”为宜,每个穴位2分钟,每日两次,在早上9点及下午16点进行。由于干预对象的剔除、脱落、中止等,最终对120例符合方案集进行数据分析,其中常规护理组30例,无烟灸组29例,穴位推拿组31例,联合干预组30例。四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实施干预后,凝血功能方面,干预后四组间D-二聚体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常规护理组与联合干预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无烟灸组与联合干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0),穴位推拿组与联合干预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对D-二聚体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烟灸单独效应略强于穴位推拿的单独效应;对纤维蛋白原指标无交互作用,无烟灸对降低纤维蛋白原的主效应优于穴位推拿。血流动力学方面,干预后穴位推拿组与联合干预组间腘静脉及胫后静脉血流速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推拿的主效应要优于无烟灸的主效应,两者间无交互作用;血管内膜功能方面,干预后常规护理组与穴位推拿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无烟灸组与联合干预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3),常规护理组与联合干预组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两者联合对延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且穴位推拿的单独效应,要略强于无烟灸的单独效应。在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常规护理组、穴位推拿组与联合干预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种干预方式有交互作用(P=0.040),穴位推拿的单独效应略强于无烟灸的单独效应。整个干预过程未发生烫伤、皮肤破损、大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1.本研究干预方案中的选穴及干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干预措施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指标,两种干预方式联用能协同促进D-二聚体的降低。两种方式联用对纤维蛋白原无交互作用,无烟灸的主效应要优于穴位推拿。3.穴位推拿及无烟灸都能促进推动患者血流动力学,尚不能认为两种干预方式联用能起到协同推进作用,穴位推拿对推动血流速度的主效应优于无烟灸。4.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能协同延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的升高,穴位推拿在延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升高的单独效应优于无烟灸。5.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能协同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尤其是运动幅度方面,两种干预方式均对髋关节功能恢复有影响,穴位推拿的单独效应优于无烟灸的单独效应。6.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安全性高,可行性强,适用于临床护理人员推广干预。
二、低分子量肝素治疗28例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量肝素治疗28例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病例选择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2.主要药品及仪器 |
2.1 材料 |
2.2 仪器 |
2.3 药品 |
3.研究方法 |
3.1 研究人员安排 |
3.2 下肢DVT多普勒超声诊断标准 |
3.3 术前准备 |
3.4 麻醉与手术 |
3.5 围术期抗凝 |
4.数据收集 |
4.1 患者一般情况采集 |
4.2 患者血液标本的采集 |
4.3 血栓形成的判断 |
4.4 围术期的其他不良反应 |
4.5 主要研究数据 |
4.6 次要研究数据 |
5.统计分析 |
5.1 样本量估计 |
5.2 分析方法 |
结果 |
纳入流程 |
1.人口学资料 |
2.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围术期镇痛效果评分比较 |
4.不同镇痛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凝血功能的影响 |
5.不同镇痛方式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不同镇痛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血栓形成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Caprini、Autar、Wells评分量表 |
2 研究方法 |
2.1 入院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药物使用方法 |
2.4 术后治疗、影像检查及检验方式设计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流程图 |
结果及其描述性分析 |
1.一般资料 |
2.DVT和 VTE发生率对比 |
3.凝血指标对比 |
4.感染指标对比 |
讨论 |
一、国内外对于下肢骨折围术期的DVT、VTE预防现状 |
二、两种药物在骨科围术期抗凝领域的使用现状 |
三、两种抗凝药物在本研究中疗效的体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下肢骨折围术期应用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分析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和预防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5)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治疗方法 |
三、术后处理 |
四、观察指标 |
五、实验标本的采集检测及质量控制原则 |
六、统计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手术期并发症: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TKA术后预防DVT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2.2 传统医学证候诊断标准 |
2.3 下肢DVT诊断标准 |
2.4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术前准备 |
3.3 术前宣教 |
3.4 手术过程 |
3.5 术后处理 |
3.6 试验药物 |
3.7 用药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情况资料比较(表 1、2) |
2 手术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结果比较 (表 3) |
3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表 4) |
4 血浆 D-Ⅱ聚体浓度检查结果比较(表 5) |
5 血红蛋白(HGB)浓度检测结果比较(表 6、图 1) |
6 血小板(PLT)计数检测结果比较(表 7、图 2) |
7 术后引流量比较(表 8) |
8 术后 VAS 疼痛评分比较(表 9) |
9 下肢 DVT 发生率比较(表 10) |
第三部分 文献研究 |
1 膝骨关节炎的概括 |
2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概括 |
3 传统医学对下肢DVT的认识 |
3.1 传统医学理解的DVT形成病因病机 |
3.2 传统医学辨证施治 |
4 现代医学对 DVT 的认识 |
4.1 TKA 影响 LDVT 的发病机制 |
4.2 诊断方法 |
4.3 下肢DVT的防治 |
第四部分 应用讨论 |
1 低分子肝素钙的研究 |
1.1 低分子肝素钙的药理作用与利弊 |
1.2 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应用 |
2 选方依据 |
3 复元活血汤方药组成分析及药理研究 |
4 复元活血汤现代药理学分析和临床应用 |
5 复元活血汤预防下肢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本次试验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语 |
综述 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 DVT 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抗凝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后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2 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基础及条件 |
1.2.2 入选标准 |
1.2.3 排出标准 |
1.2.4 分组方式 |
1.3 研究材料 |
1.3.1 主要仪器及用品 |
1.3.2 主要试剂 |
1.4 数据收集及方法 |
1.4.1 术前常规检查 |
1.4.2 术前麻醉肿胀液配制 |
1.4.3 数据搜集 |
1.4.4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 |
1.4.5 研究过程及方法 |
1.5 结果 |
1.5.1 两组间术后Caprini评分差异 |
1.5.2 两组间年龄差异 |
1.5.3 两组间手术部位差异 |
1.5.4 两组间性别差异 |
1.5.5 两组间切口渗血差异 |
1.5.6 两组间发生血肿差异 |
1.5.7 两组间皮下瘀斑差异 |
1.5.8 两组间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 |
1.6 讨论 |
1.6.1 深静脉血栓诊断 |
1.6.2 抗凝必要性 |
1.6.3 深静脉血栓预防 |
1.6.4 抗凝方法 |
1.6.5 抗凝风险 |
1.6.6 低分子肝素应用思考 |
1.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深静脉血栓并发症 |
2.3 诊断 |
2.4 治疗 |
2.4.1 非口服抗凝剂 |
2.4.2 直接口服抗凝剂 |
2.4.3 抗凝持续时间 |
2.4.4 下腔静脉滤器 |
2.4.5 血管腔内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关图片 |
附录 B 静脉血栓栓塞症Caprini风险因素评估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空气压力治疗仪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1 对照组 |
1.3.2实验组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比较 |
3 讨论 |
(9)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文献回顾 |
1. 中医学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
2. 中医药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
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现代医学研究 |
二、操作性定义 |
1. 食物疗法 |
2. 黄芪红枣汤 |
3. 常规预防措施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1. 黄芪红枣汤方案构建 |
2. 实施黄芪红枣汤干预 |
3. 研究结果 |
五、讨论 |
1. 食疗干预对长期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
2. 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 |
3. 安全性分析 |
4. 依从性分析 |
六、结论 |
七、局限和展望 |
1. 加强对DVT中医药食疗干预方法的深入研究 |
2. 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10)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对预防老年虚证患者骨科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深静脉血栓相关流行病学 |
2 深静脉血栓的高危罹患人群及骨科手术患者高危因素分析 |
3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及模型使用现状 |
4 髋关节功能评估量表研究进展 |
5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进展 |
5.1 凝血及抗纤溶指标 |
5.2 血流动力学的检测 |
5.3 血管内皮功能的特异性指标 |
6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研究进展 |
6.1 药物预防 |
6.2 物理预防 |
6.3 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
6.4 中医护理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研究现状 |
7 文献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概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问题 |
3 研究假设 |
4 相关概念 |
5 理论框架 |
6 科研设计 |
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干预措施的制定 |
1 文献检索 |
1.1 文献检索来源及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1.5 文献信息提取 |
1.6 文献结果分析 |
1.7 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干预方案的初步制定 |
2 专家小组会议 |
2.1 专家入选标准 |
2.2 专家组一般信息及权威程度 |
2.3 专家小组会议过程 |
3 结果 |
3.1 无烟灸方案的探讨结果 |
3.2 穴位推拿的探讨结果 |
3.3 干预方案实施人员的资质及具体流程 |
4 讨论 |
4.1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虚症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措施制定的合理性 |
4.2 干预措施制定的临床意义 |
第四部分 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虚症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 |
1 对象与资料 |
2 样本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2.7 抽样方法 |
2.8 分组方法 |
2.9 样本量及计算方法 |
3 研究场所 |
4 研究工具 |
4.1 仪器设备 |
4.2 评估工具 |
5 干预性研究设计 |
5.1 析因实验设计 |
5.2 分组干预的内容 |
5.3 评价指标 |
6 资料收集方法和步骤 |
7 资料分析方法 |
8 伦理学审查 |
9 质量控制的措施 |
10 结果 |
10.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均衡性检验 |
10.2 四组患者D-二聚体指标对比及析因分析 |
10.3 四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对比及析因分析 |
10.4 四组患者干预前后胭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及析因分析 |
10.5 四组患者胫后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及析因分析 |
10.6 四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比及析因分析 |
10.7 四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及析因分析 |
10.8 四组患者术后出血量的比较 |
10.9 患者出院时干预结局的报告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心主血脉理论机制可作为中医预防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理论指导 |
2 联合干预可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虚症患者的凝血功能 |
3 联合干预可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虚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
4 联合干预可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虚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
5 联合干预可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髋关节功能 |
第六部分 结论 |
1 研究内容及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干预方案(初稿) |
附录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穴位推拿初选信息表 |
附录3 专家基本信息调查表 |
附录4 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干预方案(终稿) |
附录5 无烟灸操作流程图 |
附录6 穴位推拿操作流程图 |
附录7 干预方案终稿穴位定位图示 |
附录8 区组随机数字生成表 |
附录9 知情同意书 |
附录10 个人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11 Autar危险因素评估表 |
附录12 实验数据登记表 |
附录13 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干预方案质控表 |
附录14 髋关节功能评价系统登记表 |
附录15 安全结局指标登记表 |
附录16 伦理委员会审批件 |
附录17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8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19 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四、低分子量肝素治疗28例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栓风险因素分析及脉络舒通丸在防治血栓中的临床应用[J]. 李旻,王娜,王静,马春梅,蒋雨宸,冯林杰,平少华. 中国综合临床, 2021(03)
- [2]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的研究[D]. 张思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围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D]. 孙伟文.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术前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预防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D]. 柯于必.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腹腔镜与开放性胃癌根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比研究及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D]. 钱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复元活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TKA术后预防DVT的观察研究[D]. 黄钧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抗凝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后DVT的临床研究[D]. 张晋.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空气压力治疗仪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J]. 韩贤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21)
- [9]黄芪红枣汤对卧床老年人深静脉血栓风险干预效果的研究[D]. 韩晶. 苏州大学, 2019(02)
- [10]无烟灸联合穴位推拿对预防老年虚证患者骨科髋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D]. 袁雪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